第162頁
“耶律將軍不妨拭目以待,相信要不了多久,中都就會有新主即位的消息傳來,到時候,將軍再審時度勢,考慮要不要另謀他就,也不為遲!”
於中都繼位,也就是說,前太子完顏緒決心死守中都,這等破釜沉舟,背水一戰的決心,實在是令人佩服。
想了又想,耶律余睹還是被完顏綽說服了,這可是從龍之功,對任何將領來說,都有這莫大的吸引力,權衡了利弊得失之後,耶律余睹拱了拱手,向著完顏綽恭敬行禮道:“耶律余睹願意擁立新主,忠君愛國,唯死而已。”
“好!好!好!”一連三個好字,可見完顏綽此時內心的激動之情,主動上前握住耶律余睹的手腕,鄭重承諾道:“耶律將軍放心,待解了中都之危,本世子一定奏秉陛下,論功行賞。”
耶律余睹自然也是喜形於色。
收攏了乣軍,完顏綽半點都不敢放鬆,因為真正的大戰,這才即將開始。
第122章 臨危受命
中都。
完顏緒眾望所歸, 在一群忠君愛國的老臣和中都數十萬百姓的擁戴下, 選定了一個良辰吉日,舉行祭天大典。
典禮上,完顏緒不斷謙讓, 再三表示道:“父皇駕崩, 國之不幸,然則,伯叔兄弟俱在人世,當選賢者, 完顏緒何德何能,承此大位?”
故辭而不受。
當然,這個辭而不受, 再三推讓,也是典禮當中的一個環節,代表完顏緒並非有心奪位,實乃不得已而為之, 寄望以此來堵天下悠悠眾人之口, 畢竟,完顏洪煦還是完顏緒名義上的叔父, 金國國主傳位百十餘年,兄死弟及,父死子繼,都是一脈相承的正統。
雖然完顏緒這麼說,但是元老重臣們可不能這麼理所當然地認為, 且不說完顏洪煦父子倆先後棄城而逃,當不當得起一國之主的稱號,完顏緒好歹也是先國主的嫡長子,更是章宗皇帝生前欽定的繼承人,由他繼任金國的國主,統領大局,名正言順。
元老重臣們爭先恐後地站出來,你一言我一語,異口同聲地表示:“陛下,國不可一日無君,民不可一日無主,登基一事宜早不宜遲,為今之計,還請陛下以江山社稷為重,以黎民百姓為重,早登帝位,方可名正言順地主持大局。”
其中,以完顏承暉為首的文武百官,長跪於祭壇前,恭恭敬敬地跪請完顏緒登基即位,異口同聲地喊道:“臣等以先帝厚恩,陛下明德,咸願盡心,敢有他圖?”
幾次三番之後,充分證明了完顏緒的眾望所歸,萬民擁戴,完顏緒推辭不過,這才擺出一副不情不願的樣子,承繼大統。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斬荊棘,以有尺寸之地,大金國傳祚百年,皇爺爺將天下交付於朕,朕自當兢兢業業,宵衣旰食,方不負天下蒼生,黎民百姓。”
“陛下仁德,萬民景仰,願,天佑我大金,國祚綿長!”
就這樣,完顏緒在為數不多的元老重臣和中都數十萬百姓的擁戴下,登基即位,初登帝位的完顏緒,第一件事就是給自己正名:“朕乃□□皇帝血脈,且奉先皇聖旨登基,何來亂臣賊子之說?悠悠之口,眾口鑠金,朕不懼宵小誹謗,傳旨天下,朕即日登基,除謀反犯上之外,大赦天下。”
聖旨一出,天下皆驚。
完顏綽接到消息後,忍不住輕笑,這一看就知道是完顏承暉的手筆,名為大赦天下,實為收買人心,這一招,確實能在某種程度上穩定軍心民心,更重要的是,有了這一道聖旨,相當於是給耶律留哥和耶律余睹吃下了一顆定心丸,讓他們更加死心塌地地追隨新主完顏緒。
完顏緒不愧是一個明君聖主,繼位沒多久,馬上在中都進行了一系列快刀斬亂麻的改革,有條不紊。
首先,派遣使者南下,趕緊與宋國修復關係,同時派遣使者西行,儘快促成金夏兩國結盟,想盡一切辦法,務必要穩住這兩個鄰近國家,千萬不能讓他們私下跟窩闊台汗勾結在一起,使得大金國腹背受敵。
其次,加大力度懲處奸黨,特別是像抹捻盡忠這等逃兵叛將,抓住之後直接殺了都不過分,文死諫,武死戰,領著朝廷俸祿,不能守土衛國,那朝廷高官厚祿養這些貪生怕死的將領們又有何用?在這件事上,完顏緒完全贊同榮王世子的鐵血果斷,臨陣脫逃,法當從嚴,抹捻盡忠這等誤國誤民的奸佞,被抓住後直接就地□□,取其首級掛於城牆之上,整整百日,以儆效尤。
然後,完顏綽還頒布了詔書,為之前抗蒙戰爭中捐軀的將領和士兵們設立精忠廟,享受香火祭祀,更重要的是,表彰封賞有功人員,提升官爵,像是之前鎮守紫荊關時壯烈犧牲的徒單繹,就被大力表彰了一番,就連徒單氏一族也跟著享盡了榮寵,一時之間,風光無兩。
最後,完顏緒力排眾議,下旨道,凡是歸降蒙古的金國將領,只要能夠棄暗投明,迷途知返者,歸來後一律既往不咎,官銜照舊。這最具爭議的一條剛頒布,馬上引起了軒然大波,朝中不乏反對的聲音,但是完顏緒執意為之,就是為了團結一切所有可以利用的人力物力,幫助金國度過眼前的難關。
改朝換代後,中都的軍民百姓們也有了主心骨,緊張的氣氛稍有緩和,
完顏緒一系列的改革,引起了不少質疑否定的聲音,甚至還有酸腐文人慷慨激昂地寫文章抨擊,說完顏緒這麼改革,完全是在自尋死路。
流言蜚語,並沒有打敗完顏緒,反而給了完顏緒迎難而上的動力。
中都本就人心惶惶,未免事態進一步擴大,有元老重臣站出來進言,道:“啟稟陛下,如今中都到處都是流言蜚語,百姓們誤信謠言,惶惶不可終日,此風不除,恐遺大患。”
“那依愛卿之見,該當如何?”
“回陛下,誹謗當今,大不敬也,理應處斬,以正軍心民心。”
完顏緒聞言忍不住皺緊了眉頭,轉而去看一旁的完顏承暉,見對方亦在輕輕搖頭,這才定了定心神,輕笑道:“愛卿多慮了,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如今國難當頭,理應團結百姓,有志一同,抗擊蒙古,不過是議論議論朝政,正好能集思廣益,無妨!”
古聖賢有雲,防民之口,甚於防川,道理大家都懂,但是真正能做到的國君可並不多!完顏緒自認不是剛愎自用,完全聽不進去任何逆耳忠言的庸碌之主,老百姓想要議論朝政,由他們去吧。
此風一開,完顏緒在中都老百姓的心目中,聲望不跌反升。
都說新官上任三把火,一朝天子一朝臣,這新國主繼位,怎麼著也該大清洗一把,來一次大換血吧,誰知完顏緒根本就沒有這麼做,反而廣開言路,不論是元老重臣,還是尋常百姓,有能者皆可在街市當中議論朝政,完顏緒即便是知道了,也是聽之任之,並不加以阻止。正相反,若是聽聞了什麼好的建議,完顏緒還會積極把人邀請進皇宮裡來坐而論道,以此來招賢納良。
“國事侵頹,要允許百姓們直言政事。”
於中都繼位,也就是說,前太子完顏緒決心死守中都,這等破釜沉舟,背水一戰的決心,實在是令人佩服。
想了又想,耶律余睹還是被完顏綽說服了,這可是從龍之功,對任何將領來說,都有這莫大的吸引力,權衡了利弊得失之後,耶律余睹拱了拱手,向著完顏綽恭敬行禮道:“耶律余睹願意擁立新主,忠君愛國,唯死而已。”
“好!好!好!”一連三個好字,可見完顏綽此時內心的激動之情,主動上前握住耶律余睹的手腕,鄭重承諾道:“耶律將軍放心,待解了中都之危,本世子一定奏秉陛下,論功行賞。”
耶律余睹自然也是喜形於色。
收攏了乣軍,完顏綽半點都不敢放鬆,因為真正的大戰,這才即將開始。
第122章 臨危受命
中都。
完顏緒眾望所歸, 在一群忠君愛國的老臣和中都數十萬百姓的擁戴下, 選定了一個良辰吉日,舉行祭天大典。
典禮上,完顏緒不斷謙讓, 再三表示道:“父皇駕崩, 國之不幸,然則,伯叔兄弟俱在人世,當選賢者, 完顏緒何德何能,承此大位?”
故辭而不受。
當然,這個辭而不受, 再三推讓,也是典禮當中的一個環節,代表完顏緒並非有心奪位,實乃不得已而為之, 寄望以此來堵天下悠悠眾人之口, 畢竟,完顏洪煦還是完顏緒名義上的叔父, 金國國主傳位百十餘年,兄死弟及,父死子繼,都是一脈相承的正統。
雖然完顏緒這麼說,但是元老重臣們可不能這麼理所當然地認為, 且不說完顏洪煦父子倆先後棄城而逃,當不當得起一國之主的稱號,完顏緒好歹也是先國主的嫡長子,更是章宗皇帝生前欽定的繼承人,由他繼任金國的國主,統領大局,名正言順。
元老重臣們爭先恐後地站出來,你一言我一語,異口同聲地表示:“陛下,國不可一日無君,民不可一日無主,登基一事宜早不宜遲,為今之計,還請陛下以江山社稷為重,以黎民百姓為重,早登帝位,方可名正言順地主持大局。”
其中,以完顏承暉為首的文武百官,長跪於祭壇前,恭恭敬敬地跪請完顏緒登基即位,異口同聲地喊道:“臣等以先帝厚恩,陛下明德,咸願盡心,敢有他圖?”
幾次三番之後,充分證明了完顏緒的眾望所歸,萬民擁戴,完顏緒推辭不過,這才擺出一副不情不願的樣子,承繼大統。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斬荊棘,以有尺寸之地,大金國傳祚百年,皇爺爺將天下交付於朕,朕自當兢兢業業,宵衣旰食,方不負天下蒼生,黎民百姓。”
“陛下仁德,萬民景仰,願,天佑我大金,國祚綿長!”
就這樣,完顏緒在為數不多的元老重臣和中都數十萬百姓的擁戴下,登基即位,初登帝位的完顏緒,第一件事就是給自己正名:“朕乃□□皇帝血脈,且奉先皇聖旨登基,何來亂臣賊子之說?悠悠之口,眾口鑠金,朕不懼宵小誹謗,傳旨天下,朕即日登基,除謀反犯上之外,大赦天下。”
聖旨一出,天下皆驚。
完顏綽接到消息後,忍不住輕笑,這一看就知道是完顏承暉的手筆,名為大赦天下,實為收買人心,這一招,確實能在某種程度上穩定軍心民心,更重要的是,有了這一道聖旨,相當於是給耶律留哥和耶律余睹吃下了一顆定心丸,讓他們更加死心塌地地追隨新主完顏緒。
完顏緒不愧是一個明君聖主,繼位沒多久,馬上在中都進行了一系列快刀斬亂麻的改革,有條不紊。
首先,派遣使者南下,趕緊與宋國修復關係,同時派遣使者西行,儘快促成金夏兩國結盟,想盡一切辦法,務必要穩住這兩個鄰近國家,千萬不能讓他們私下跟窩闊台汗勾結在一起,使得大金國腹背受敵。
其次,加大力度懲處奸黨,特別是像抹捻盡忠這等逃兵叛將,抓住之後直接殺了都不過分,文死諫,武死戰,領著朝廷俸祿,不能守土衛國,那朝廷高官厚祿養這些貪生怕死的將領們又有何用?在這件事上,完顏緒完全贊同榮王世子的鐵血果斷,臨陣脫逃,法當從嚴,抹捻盡忠這等誤國誤民的奸佞,被抓住後直接就地□□,取其首級掛於城牆之上,整整百日,以儆效尤。
然後,完顏綽還頒布了詔書,為之前抗蒙戰爭中捐軀的將領和士兵們設立精忠廟,享受香火祭祀,更重要的是,表彰封賞有功人員,提升官爵,像是之前鎮守紫荊關時壯烈犧牲的徒單繹,就被大力表彰了一番,就連徒單氏一族也跟著享盡了榮寵,一時之間,風光無兩。
最後,完顏緒力排眾議,下旨道,凡是歸降蒙古的金國將領,只要能夠棄暗投明,迷途知返者,歸來後一律既往不咎,官銜照舊。這最具爭議的一條剛頒布,馬上引起了軒然大波,朝中不乏反對的聲音,但是完顏緒執意為之,就是為了團結一切所有可以利用的人力物力,幫助金國度過眼前的難關。
改朝換代後,中都的軍民百姓們也有了主心骨,緊張的氣氛稍有緩和,
完顏緒一系列的改革,引起了不少質疑否定的聲音,甚至還有酸腐文人慷慨激昂地寫文章抨擊,說完顏緒這麼改革,完全是在自尋死路。
流言蜚語,並沒有打敗完顏緒,反而給了完顏緒迎難而上的動力。
中都本就人心惶惶,未免事態進一步擴大,有元老重臣站出來進言,道:“啟稟陛下,如今中都到處都是流言蜚語,百姓們誤信謠言,惶惶不可終日,此風不除,恐遺大患。”
“那依愛卿之見,該當如何?”
“回陛下,誹謗當今,大不敬也,理應處斬,以正軍心民心。”
完顏緒聞言忍不住皺緊了眉頭,轉而去看一旁的完顏承暉,見對方亦在輕輕搖頭,這才定了定心神,輕笑道:“愛卿多慮了,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如今國難當頭,理應團結百姓,有志一同,抗擊蒙古,不過是議論議論朝政,正好能集思廣益,無妨!”
古聖賢有雲,防民之口,甚於防川,道理大家都懂,但是真正能做到的國君可並不多!完顏緒自認不是剛愎自用,完全聽不進去任何逆耳忠言的庸碌之主,老百姓想要議論朝政,由他們去吧。
此風一開,完顏緒在中都老百姓的心目中,聲望不跌反升。
都說新官上任三把火,一朝天子一朝臣,這新國主繼位,怎麼著也該大清洗一把,來一次大換血吧,誰知完顏緒根本就沒有這麼做,反而廣開言路,不論是元老重臣,還是尋常百姓,有能者皆可在街市當中議論朝政,完顏緒即便是知道了,也是聽之任之,並不加以阻止。正相反,若是聽聞了什麼好的建議,完顏緒還會積極把人邀請進皇宮裡來坐而論道,以此來招賢納良。
“國事侵頹,要允許百姓們直言政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