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頁
“噢?”陳耳東跟著問,“他的公司在什麼地方?”
深深地嘆了口氣,何芊軟軟地回答:
“河北,可離北京並不遠……我經常開車去看他──從這兒一出門就上東四環,到了南四環上京開高速公路,也就開個70公里就到了。”
“70公里?”陳耳東一怔,猛然想起趙湘樓上那個舊車商提起過的那輛黑色皇冠車,“你說的該不是……涿州吧?”
“就是那兒。……怎麼,這也有什麼問題嗎?”何芊納悶兒地問。
以上便是陳耳東與何芊見面的全部過程。據他說,他只跟這位住在別墅里的女人談過這一次話。
另一位趙氏兄弟
姑且,你容我先把陳耳東和他的同事們辦案的那些枯燥繁雜的過程放一放,說說這起謀殺案發生之後,本故事中的另一位趙氏兄弟的一些情況吧。
天津市和平區有一條街叫馬場道。如果你去過那裡,就一定知道馬路兩旁有不少年代久遠的老房子。或許你還記得在離一個十字路口不遠的地方,有一座具有拜占庭風格的灰白色三層小樓,帶有四根石柱的門拱上鐫刻著“1899”字樣,那便是我故事裡的兩位主人公,趙氏兄弟的府上。
據馬場道派出所的一個退休警察說,這座宅第頗有來歷,原為貴州路上的老西開教堂一名法國神職人員所建,上一世紀三十年代被趙鄂趙湘的曾祖父購得。小樓占地面積不大,算上門前的院子約有200平米。由於家境的破敗,趙氏家族先後賣掉了一層和二層。到了趙氏兄弟的父親那一輩兒,只擁有三層上的6間房屋和屋頂上的一間閣樓。
唔,就讓我帶著你進入小樓黑暗的門廳,沿著一磴磴早已被踩禿了稜角的木頭樓梯攀上三樓,來參觀一下那一間間有一百多年歷史的老房子吧。
雖然趙氏兄弟的父母已經故去多年,但他們各自的屋子仍然被兄弟倆保持著他們在世時的原樣──你會看到他們床上平平展展的臥具,父親那間裡,一張配有歐式轉椅的舊式硬木寫字檯上,擺放著已故趙先生曾經用過的菸斗和仍然閃閃發光的水晶菸灰缸,旁邊是他多年收集來的一些小件兒古玩;而母親房裡窗台上的一盆盆鮮花依舊開放,那台老鋼琴的琴蓋還打開著,上面擱著一本紙頁發黃的李斯特或者蕭邦的琴譜,如果趕上整點,還會聽見趙夫人生前最為喜愛的那隻德國座鐘叮叮咚咚地演奏一首不知名的古典樂曲。
我的警察朋友陳耳東告訴我,為了調查所負責的那兩起接連發生的謀殺案,他曾經兩次赴天津去馬場道的趙氏寓所,並且有幸被邀請參觀趙氏兄弟父母的這兩間屋子。當時,他真有種進了什麼名人故居的感覺,同時對兩兄弟對父母的孝順充滿敬意。
除了已故趙先生夫婦的兩間房子,剩下的四間便為兄弟二人所有,其中兩間是他倆的臥室,另外兩間分別是趙鄂的畫室及趙湘的音樂屋。只不過,下決心不吹小號了之後,趙湘拆掉了屋內的隔音板,改作了書房。
如果我的故事拍成了電影,並且由我來當導演,我一定會充分利用一種被稱之為“蒙太奇”的玩意兒,向你展現在同一時間裡,身處不同地域的趙氏兩兄弟的各自境遇:你剛剛看見那一位的屍體在北京被警察裝上了汽車;我就給你一個帶著解放橋的海河全景──告訴你已經到了天津;大約三五秒鐘,你會很意外地看到一隻馬桶的特寫;就在你莫名其妙的一瞬間,鏡頭開始上移,跟著你就看到了從本故事一開始就認識了的那張熟悉的臉。
於是,你很快便知道這是在趙家寓所。到了這會兒,你已經不再像當初那樣迷茫,清楚地知道此趙君非彼趙君,是悲慘遇害的趙湘的孿生兄弟,即將奔赴美國講學的畫家趙鄂。
不過,此一刻這位畫家相當痛苦,一張原本便非常白皙的臉愈發蒼白,兩隻迷人的大眼顯得黯然失色。他張大著嘴侷促地喘息著,一縷難看的口水正沿著他漂亮的下巴緩緩淌下。
鑑於我一般不喜歡直接表現那種讓人噁心的場面,當他即將繼續嘔吐時,我會立刻把鏡頭甩到他擺放在寓所某處的一些藥品,只是讓你聽聽從衛生間裡傳來的一兩聲難聽的畫外音罷了。
當然,你知道我的警察朋友陳耳東剛剛接手那起謀殺案,此時正在案發現場忙著尋找罪犯留下的任何蛛絲馬跡,不可能這會兒就通知被害人家屬,所以你斷定趙鄂還不知道自己的孿生手足趙湘已經魂歸西天,自然也不會認為他的嘔吐和趙湘的死有什麼關聯,多半會認為他的腸胃有些不適──不是昨天的啤酒喝得太多,就是他兄弟冰櫃裡的那些速凍食品出了問題。
我估計你會這樣覺著。換了我也會這麼想。而作為知情人,我應該告訴你──自打從北京回來,這一位一宿沒睡,一直嘔吐不止。
接下來你會看到,當他無力地從衛生間走回房間,抬起沉重的手臂正準備把七八片兒藥送進嘴裡的一刻,忽然被一陣倏地響起的電話鈴聲驚得渾身一顫。猶豫了一下,趙鄂還是放下了那些藥,走過去伸手拿起聽筒。
“趙鄂嗎?”有人問。
“我是。”他強打著精神回答,癱坐在一把椅子上。
“噢,聽出阿拉是誰了吧?”
雖說他此時十分虛弱,且精神萎靡,可出於種種原因,聽見那位一口的上海話,他還是笑了。不過他馬上想起了什麼,於是冷冷地問:
深深地嘆了口氣,何芊軟軟地回答:
“河北,可離北京並不遠……我經常開車去看他──從這兒一出門就上東四環,到了南四環上京開高速公路,也就開個70公里就到了。”
“70公里?”陳耳東一怔,猛然想起趙湘樓上那個舊車商提起過的那輛黑色皇冠車,“你說的該不是……涿州吧?”
“就是那兒。……怎麼,這也有什麼問題嗎?”何芊納悶兒地問。
以上便是陳耳東與何芊見面的全部過程。據他說,他只跟這位住在別墅里的女人談過這一次話。
另一位趙氏兄弟
姑且,你容我先把陳耳東和他的同事們辦案的那些枯燥繁雜的過程放一放,說說這起謀殺案發生之後,本故事中的另一位趙氏兄弟的一些情況吧。
天津市和平區有一條街叫馬場道。如果你去過那裡,就一定知道馬路兩旁有不少年代久遠的老房子。或許你還記得在離一個十字路口不遠的地方,有一座具有拜占庭風格的灰白色三層小樓,帶有四根石柱的門拱上鐫刻著“1899”字樣,那便是我故事裡的兩位主人公,趙氏兄弟的府上。
據馬場道派出所的一個退休警察說,這座宅第頗有來歷,原為貴州路上的老西開教堂一名法國神職人員所建,上一世紀三十年代被趙鄂趙湘的曾祖父購得。小樓占地面積不大,算上門前的院子約有200平米。由於家境的破敗,趙氏家族先後賣掉了一層和二層。到了趙氏兄弟的父親那一輩兒,只擁有三層上的6間房屋和屋頂上的一間閣樓。
唔,就讓我帶著你進入小樓黑暗的門廳,沿著一磴磴早已被踩禿了稜角的木頭樓梯攀上三樓,來參觀一下那一間間有一百多年歷史的老房子吧。
雖然趙氏兄弟的父母已經故去多年,但他們各自的屋子仍然被兄弟倆保持著他們在世時的原樣──你會看到他們床上平平展展的臥具,父親那間裡,一張配有歐式轉椅的舊式硬木寫字檯上,擺放著已故趙先生曾經用過的菸斗和仍然閃閃發光的水晶菸灰缸,旁邊是他多年收集來的一些小件兒古玩;而母親房裡窗台上的一盆盆鮮花依舊開放,那台老鋼琴的琴蓋還打開著,上面擱著一本紙頁發黃的李斯特或者蕭邦的琴譜,如果趕上整點,還會聽見趙夫人生前最為喜愛的那隻德國座鐘叮叮咚咚地演奏一首不知名的古典樂曲。
我的警察朋友陳耳東告訴我,為了調查所負責的那兩起接連發生的謀殺案,他曾經兩次赴天津去馬場道的趙氏寓所,並且有幸被邀請參觀趙氏兄弟父母的這兩間屋子。當時,他真有種進了什麼名人故居的感覺,同時對兩兄弟對父母的孝順充滿敬意。
除了已故趙先生夫婦的兩間房子,剩下的四間便為兄弟二人所有,其中兩間是他倆的臥室,另外兩間分別是趙鄂的畫室及趙湘的音樂屋。只不過,下決心不吹小號了之後,趙湘拆掉了屋內的隔音板,改作了書房。
如果我的故事拍成了電影,並且由我來當導演,我一定會充分利用一種被稱之為“蒙太奇”的玩意兒,向你展現在同一時間裡,身處不同地域的趙氏兩兄弟的各自境遇:你剛剛看見那一位的屍體在北京被警察裝上了汽車;我就給你一個帶著解放橋的海河全景──告訴你已經到了天津;大約三五秒鐘,你會很意外地看到一隻馬桶的特寫;就在你莫名其妙的一瞬間,鏡頭開始上移,跟著你就看到了從本故事一開始就認識了的那張熟悉的臉。
於是,你很快便知道這是在趙家寓所。到了這會兒,你已經不再像當初那樣迷茫,清楚地知道此趙君非彼趙君,是悲慘遇害的趙湘的孿生兄弟,即將奔赴美國講學的畫家趙鄂。
不過,此一刻這位畫家相當痛苦,一張原本便非常白皙的臉愈發蒼白,兩隻迷人的大眼顯得黯然失色。他張大著嘴侷促地喘息著,一縷難看的口水正沿著他漂亮的下巴緩緩淌下。
鑑於我一般不喜歡直接表現那種讓人噁心的場面,當他即將繼續嘔吐時,我會立刻把鏡頭甩到他擺放在寓所某處的一些藥品,只是讓你聽聽從衛生間裡傳來的一兩聲難聽的畫外音罷了。
當然,你知道我的警察朋友陳耳東剛剛接手那起謀殺案,此時正在案發現場忙著尋找罪犯留下的任何蛛絲馬跡,不可能這會兒就通知被害人家屬,所以你斷定趙鄂還不知道自己的孿生手足趙湘已經魂歸西天,自然也不會認為他的嘔吐和趙湘的死有什麼關聯,多半會認為他的腸胃有些不適──不是昨天的啤酒喝得太多,就是他兄弟冰櫃裡的那些速凍食品出了問題。
我估計你會這樣覺著。換了我也會這麼想。而作為知情人,我應該告訴你──自打從北京回來,這一位一宿沒睡,一直嘔吐不止。
接下來你會看到,當他無力地從衛生間走回房間,抬起沉重的手臂正準備把七八片兒藥送進嘴裡的一刻,忽然被一陣倏地響起的電話鈴聲驚得渾身一顫。猶豫了一下,趙鄂還是放下了那些藥,走過去伸手拿起聽筒。
“趙鄂嗎?”有人問。
“我是。”他強打著精神回答,癱坐在一把椅子上。
“噢,聽出阿拉是誰了吧?”
雖說他此時十分虛弱,且精神萎靡,可出於種種原因,聽見那位一口的上海話,他還是笑了。不過他馬上想起了什麼,於是冷冷地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