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頁
《大涅盤經?第十二》云:何等名為五盛陰苦……生苦,老苦,痛苦,死苦,愛別離苦,怨憎會苦,求不得苦……求不得苦,復有二種:一者所希望處,求不能得;二者多役功力,不得果報。
-全文完-
後記
1、金崎撤退戰
發生在在今天福井縣敦賀市泉金崎,時間為1570年。主要是淺井長政想要截斷織田信長的退路,以救援朝倉義景,於是信長緊急撤回京都。在金崎撤退戰中擔任殿後重任的是羽柴秀吉、蜂須賀正勝跟德川家康。
2、八百比丘尼和人魚肉:
(懶得歸納,偷懶貼擺渡的)很久以前,在若狹地方(日本的神井縣)名為小濱的村子裡,搬來了一位看起來像是漁夫,名叫高橋的男子。有一天,這名男子招待村裡的人到他家吃飯,其中有人發現他家的廚房正在烹煮一尾魚,有著像人一樣的頭,嚇得連忙告訴其他人,當煮好的魚端到大家的面前,每個人心裡有數,裝作一副津津有味的樣子,其實沒有人敢吃得下去。其中有一個人偷偷把魚藏在袖子裡,帶回去給妻子食用,據說吃下人魚的妻子,足足活到七世孫的年歲,臉上還依然保持青春美麗的模樣。這位長壽的女性被稱作八百比丘尼。比丘尼是佛教對於尼僧的稱謂。
另外,日本妖怪傳說中的人魚和西方的不同,他們更像是人頭鯉魚身子的怪物。在《今昔物語》和別的傳說中還有更多可怕的形狀,吃下去的人產生不老。高橋留美子的《人魚傳說》是我最喜歡的關於人魚的故事。心~~
網絡上資料很多,我就不贅述了,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自己查閱。
3、落語:落語是日本的傳統曲藝形式之一。落語起源於300多年前的江戶時期,無論是表演形式還是內容,落語都與中國的傳統單口相聲相似。
4、般若:佛教詞語,意為“智慧”。智慧不被長生不老者需要,她要的只是包裹智慧的那層毒,呵呵,這很諷刺。
5、這到底是個什麼故事:
我也在想我為什麼要寫這樣一個故事,嗯,生老病死、愛離別、怨憎會、求不得,雖然都在這個故事中,每一個人都多少有這樣的苦,不過最終的根源還是求不得吧。想生不得生,想死不得死。
這個故事中有故意模糊和簡化的地方,請不要問我某人到底怎麼樣了,或者某人或者某人到底發生了什麼事。不負責任的作者我把這些可以YY和擴展的問題都丟給看文的諸位了,哈哈哈~~
另:計劃是寫一部《四季物語》,目前這個是《夏?露草》,肯定有讀者已經看過《冬?雪女》了,還有春和秋就等到明年再會說吧。茶~~~~~~~~~~~
PS:題目的名字來自於這個:
效陶彭澤
唐司馬扎
一夢倏已盡,百年如露草。獨有南山高,不與人共老。
尊中貯靈味,無事即醉倒。何必鳴鼓鍾,然後樂懷抱。
輕波向海疾,浮雲歸谷早。形役良可嗟,唯能徇天道
不過擊中我的只有第一句而已,而詩中的露草和文章的露草也不盡相同。
《雪女》 作者:E伯爵
第1章
昭和三十五年(1960年),奶奶羽千代終於去世了。蓮放棄了東京的編輯工作,返回青森縣的蓬田村,一來是奔喪,二來是繼承桂之屋壽司店。
使用終於這個詞對於死者非常失禮,況且還是自己的長輩,但蓮找不到更加貼切詞語表達那種情緒了。當接到報喪的電話時,他好像聽到了三味線的曲子在最末時斷弦的聲音。
藤原的本家只有蓮一個男孩兒,他父親在戰爭時期被徵兵,死在了呂宋島,母親因為物資匱乏而死於肺結核。如果沒有奶奶,蓮或許很早就活不下去了。
為了主持一個大家族,其後又得讓成員們在艱難的年代裡活下去,羽千代作為藤原氏的家長表現出了男人般的鋼鐵意志。從昭和十八年(1943年),也就是蓮的父親被徵召入伍開始,這個瘦小的婦人便每天在碼頭和壽司店之間奔忙,還要安排家裡的大小事務,用微薄的利潤支撐入不敷出的財務。
蓮身體弱,很多時候是一個人看著庭院度過一天。從東方的天際有了第一道白線開始,他就迷迷糊糊聽到隔壁房間的拉門響,然後有布料摩擦聲飄過,那聲音極其細小,就好象幼鼠在遙遠的洞穴里咀嚼。蓮睜開眼睛,在黑暗中傾聽院裡蟲的鳴叫和其他忙碌的聲音。在窗戶的玻璃顏色變淺以後,他會起來,自己疊好被子,收拾房間,穿上衣服,再去吃早飯。家裡的女傭志子會把中午的飯糰也一起放在灶上,然後到店裡幫忙。
蓮吃過早飯就趴在暖桌上練習複雜的漢字。這個時候天已經大亮了,屋外的庭院裡有長尾雀的顫音,在添水的竹筒傾倒、並敲打叩石之前,它們會毫不客氣地在地上尋找一些能吃的東西。黑松的葉片被風弄出絲絲的聲音,就好象木屐踏在砂紋地上一樣,它們的味道清新,混合著早飯的甜味、柴火燃燒的焦味和父母遺像前香的味兒,瀰漫在蓮的鼻端。
時間的流逝就是靠著太陽位置的變化來感知的。中午,蓮吃過溫熱的飯糰之後,會抱著祖父留下來的書一直看。周圍很靜很靜,松葉還是那麼響著,野鳥還是會鳴叫,添水的磕磕聲和水的嘩啦聲還是會有規律地傳來。蓮低頭坐在那裡,整個下午都不會移動。黑松和竹子的陰影緩慢地爬過它們自己的根部,最後延伸到室內。
-全文完-
後記
1、金崎撤退戰
發生在在今天福井縣敦賀市泉金崎,時間為1570年。主要是淺井長政想要截斷織田信長的退路,以救援朝倉義景,於是信長緊急撤回京都。在金崎撤退戰中擔任殿後重任的是羽柴秀吉、蜂須賀正勝跟德川家康。
2、八百比丘尼和人魚肉:
(懶得歸納,偷懶貼擺渡的)很久以前,在若狹地方(日本的神井縣)名為小濱的村子裡,搬來了一位看起來像是漁夫,名叫高橋的男子。有一天,這名男子招待村裡的人到他家吃飯,其中有人發現他家的廚房正在烹煮一尾魚,有著像人一樣的頭,嚇得連忙告訴其他人,當煮好的魚端到大家的面前,每個人心裡有數,裝作一副津津有味的樣子,其實沒有人敢吃得下去。其中有一個人偷偷把魚藏在袖子裡,帶回去給妻子食用,據說吃下人魚的妻子,足足活到七世孫的年歲,臉上還依然保持青春美麗的模樣。這位長壽的女性被稱作八百比丘尼。比丘尼是佛教對於尼僧的稱謂。
另外,日本妖怪傳說中的人魚和西方的不同,他們更像是人頭鯉魚身子的怪物。在《今昔物語》和別的傳說中還有更多可怕的形狀,吃下去的人產生不老。高橋留美子的《人魚傳說》是我最喜歡的關於人魚的故事。心~~
網絡上資料很多,我就不贅述了,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自己查閱。
3、落語:落語是日本的傳統曲藝形式之一。落語起源於300多年前的江戶時期,無論是表演形式還是內容,落語都與中國的傳統單口相聲相似。
4、般若:佛教詞語,意為“智慧”。智慧不被長生不老者需要,她要的只是包裹智慧的那層毒,呵呵,這很諷刺。
5、這到底是個什麼故事:
我也在想我為什麼要寫這樣一個故事,嗯,生老病死、愛離別、怨憎會、求不得,雖然都在這個故事中,每一個人都多少有這樣的苦,不過最終的根源還是求不得吧。想生不得生,想死不得死。
這個故事中有故意模糊和簡化的地方,請不要問我某人到底怎麼樣了,或者某人或者某人到底發生了什麼事。不負責任的作者我把這些可以YY和擴展的問題都丟給看文的諸位了,哈哈哈~~
另:計劃是寫一部《四季物語》,目前這個是《夏?露草》,肯定有讀者已經看過《冬?雪女》了,還有春和秋就等到明年再會說吧。茶~~~~~~~~~~~
PS:題目的名字來自於這個:
效陶彭澤
唐司馬扎
一夢倏已盡,百年如露草。獨有南山高,不與人共老。
尊中貯靈味,無事即醉倒。何必鳴鼓鍾,然後樂懷抱。
輕波向海疾,浮雲歸谷早。形役良可嗟,唯能徇天道
不過擊中我的只有第一句而已,而詩中的露草和文章的露草也不盡相同。
《雪女》 作者:E伯爵
第1章
昭和三十五年(1960年),奶奶羽千代終於去世了。蓮放棄了東京的編輯工作,返回青森縣的蓬田村,一來是奔喪,二來是繼承桂之屋壽司店。
使用終於這個詞對於死者非常失禮,況且還是自己的長輩,但蓮找不到更加貼切詞語表達那種情緒了。當接到報喪的電話時,他好像聽到了三味線的曲子在最末時斷弦的聲音。
藤原的本家只有蓮一個男孩兒,他父親在戰爭時期被徵兵,死在了呂宋島,母親因為物資匱乏而死於肺結核。如果沒有奶奶,蓮或許很早就活不下去了。
為了主持一個大家族,其後又得讓成員們在艱難的年代裡活下去,羽千代作為藤原氏的家長表現出了男人般的鋼鐵意志。從昭和十八年(1943年),也就是蓮的父親被徵召入伍開始,這個瘦小的婦人便每天在碼頭和壽司店之間奔忙,還要安排家裡的大小事務,用微薄的利潤支撐入不敷出的財務。
蓮身體弱,很多時候是一個人看著庭院度過一天。從東方的天際有了第一道白線開始,他就迷迷糊糊聽到隔壁房間的拉門響,然後有布料摩擦聲飄過,那聲音極其細小,就好象幼鼠在遙遠的洞穴里咀嚼。蓮睜開眼睛,在黑暗中傾聽院裡蟲的鳴叫和其他忙碌的聲音。在窗戶的玻璃顏色變淺以後,他會起來,自己疊好被子,收拾房間,穿上衣服,再去吃早飯。家裡的女傭志子會把中午的飯糰也一起放在灶上,然後到店裡幫忙。
蓮吃過早飯就趴在暖桌上練習複雜的漢字。這個時候天已經大亮了,屋外的庭院裡有長尾雀的顫音,在添水的竹筒傾倒、並敲打叩石之前,它們會毫不客氣地在地上尋找一些能吃的東西。黑松的葉片被風弄出絲絲的聲音,就好象木屐踏在砂紋地上一樣,它們的味道清新,混合著早飯的甜味、柴火燃燒的焦味和父母遺像前香的味兒,瀰漫在蓮的鼻端。
時間的流逝就是靠著太陽位置的變化來感知的。中午,蓮吃過溫熱的飯糰之後,會抱著祖父留下來的書一直看。周圍很靜很靜,松葉還是那麼響著,野鳥還是會鳴叫,添水的磕磕聲和水的嘩啦聲還是會有規律地傳來。蓮低頭坐在那裡,整個下午都不會移動。黑松和竹子的陰影緩慢地爬過它們自己的根部,最後延伸到室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