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0頁
他們自是不知,其中並非完全是陳三郎的功勞,而是另有玄機。
龍君率眾離去,但依然留下了不少東西,其中包括殘餘的洞庭大陣,這是不能移動的,另外還有一枚特殊的玉符詔令,就是留給敖卿眉的。
到底血濃於水,也可能是特意的安排,小龍女擁有此符,便等於繼承了龍君之位。
當然,這個位置不比以前,更多只是一個頭銜罷了。
現在陳三郎在岸上封神,而敖卿眉在湖裡呼應,好一個夫唱婦隨,配合得天衣無縫。
「敬拜新神,龍女歸位!」
身為主持的逍遙富道適時大喝道。
「敬拜新神,龍女歸位!」
後面數以千計的兵甲異口同聲,聲震雲天,同時單膝跪地,朝洞庭施禮。這些兵甲訓練有序,動作間衣甲摩擦有聲,乃是兵戈之音,聲威赫赫。
眾多修門代表臉色皆變,不約而同地躬身做禮,以表敬意。
「獻祭!」
逍遙富道又是一喝。
自有人員動手,把香案上陳列的各種祭品投擲入水中,其中有三牲,有麵食,還有不少形狀不一的事物。
諸多東西落水,汩汩聲響,很快消失不見,那翻滾的湖水漸漸平息下來,過不多久,又是一派風平浪靜的祥和模樣。
到了這個時候,整套封神儀式便基本完成了。
第六百零一章 戰場收割,大勢已成
殘陽如血,彤紅的陽光斜照,照亮了滿地血跡斑斑的戰場。
五陵關外如是,關內亦如是。
這一座天下雄關,近年內卻接連被破,仿佛一個垂暮老人,失去了往日雄峻的身影和氣勢,多處崩壞,斷牆兀立。
各種形態的屍體,完整的,不完整的,橫七豎八,隨處可見。
戰爭的殘酷,只有在戰場上,才能如此淋漓盡致地表現出來,直達人心,觸目驚心。
沒有人對此進行收拾,任由屍首橫陳,在時間的作用之下,開始發酵,讓人作嘔的惡臭散發出來,血澆大地,蚊蟲滋生。
三天前,蒙元鐵騎終於攻破了五陵關,這一場勝利,讓本已萌生退意的游族們,重新煥發了鬥志和煞氣。
因為關內,便是京城!
關於這一座城市的繁華和豐腴,千百年來,在文字上,在言論中,早已深入人心,令人嚮往。
望見京城的城牆,成千上萬的蒙元鐵騎就像饑渴的旅人看到了美食,一個個嗷嗷大叫著,蝗蟲般撲了上來。
其實在五陵關的攻堅大戰中,蒙元已經消耗不小,幾乎折損了三分之一的兵力,這還是在他們驅使了上萬中原百姓為炮灰的前提之下。
元文昌的頑固抵抗,很是讓蒙元首領感到意外。又或者,這並非是元文昌個人的命令發生作用,而是整個民族團體在面對外敵入侵時,所呈現出來的堅韌和頑強。
不折不撓,寧死不屈!
民族的意志凝聚在五陵關上,死戰不退。
對此,蒙元首領有過動搖,覺得是否太過於深入,戀戰太久了?出身草原,習慣狩獵的他,莫名感覺到了一絲危險。不過好在,最後還是破關而入了。
前面,就是京城。
蒙元首領一聲令下,開始攻城。但在城下,蒙元鐵騎同樣遭受到了頑強的抵抗。
孤城,往往意味著絕望。但有時候,絕望卻會讓人爆發,背水一戰,殊死一搏。
蒙元過處,屠城一空。
對於這一點,被困在京城的萬千人家十分清楚。橫豎都是死,為何不以死相爭?
於是乎,無路可逃的人們紛紛自願奔上城頭,沖向城門,即使沒有兵器盔甲,即使只是拿著鐮刀鋤頭,即使只是一身布衣。
在這一刻,平民百姓都成為了鬥士。
在這一刻,民族意志再一次凝聚在京城城牆上,凝聚在每一塊城磚之上。
沒有迅速破城,讓蒙元首領頗為急躁,卻不甘就此離去。因為他知道京城的抵抗絕不會一直這樣堅持下去,也許下一波猛攻,也許再衝殺一次,那城門便會失守,支離破碎。
在戰場上,損耗幾乎都是雙向的,就看哪一方更多一些,更難以承受。
其實他並沒有估算錯誤,幾番搏殺之下,京城的抗線真得到了瀕臨崩潰的臨界點。
戰爭很注重士氣,但士氣也不是萬能的。
如果再讓蒙元騎兵攻多幾天,如果蒙元的戰備再充分一些,比如多準備點攻城器械——作為遊牧部落,對於城池的概念認識頗為薄弱,他們更依賴坐騎衝鋒,而這樣的作戰方式和特長,在廣闊的地形上能威風八面,大殺四方,但攻堅起來就顯得力有不逮了。
這也是強弩之末的元文昌部眾,能苦戰堅持那麼長時間的主因。
只是,世事無如果。
攻城戰第三天,一支大軍突然出現在後方,旗幟飄揚,一個斗大的「陳」字隨風飛舞;另有「銳士」、「玄武」等旗號鋪張開來。
沒有人知道這一支隊伍是從哪兒冒出來的,也不知道領軍者是何方神聖。但遠遠望去,一張張堅毅的面孔表明了他們的身份——
「援軍!」
城牆之上,有軍士發出了撕心裂肺般的吼叫。
「援軍……」
下一刻,一陣陣困獸般的呼喊聲此起彼伏,響徹京城,久久無法平息。更有人喜極而泣,泣不成聲。
龍君率眾離去,但依然留下了不少東西,其中包括殘餘的洞庭大陣,這是不能移動的,另外還有一枚特殊的玉符詔令,就是留給敖卿眉的。
到底血濃於水,也可能是特意的安排,小龍女擁有此符,便等於繼承了龍君之位。
當然,這個位置不比以前,更多只是一個頭銜罷了。
現在陳三郎在岸上封神,而敖卿眉在湖裡呼應,好一個夫唱婦隨,配合得天衣無縫。
「敬拜新神,龍女歸位!」
身為主持的逍遙富道適時大喝道。
「敬拜新神,龍女歸位!」
後面數以千計的兵甲異口同聲,聲震雲天,同時單膝跪地,朝洞庭施禮。這些兵甲訓練有序,動作間衣甲摩擦有聲,乃是兵戈之音,聲威赫赫。
眾多修門代表臉色皆變,不約而同地躬身做禮,以表敬意。
「獻祭!」
逍遙富道又是一喝。
自有人員動手,把香案上陳列的各種祭品投擲入水中,其中有三牲,有麵食,還有不少形狀不一的事物。
諸多東西落水,汩汩聲響,很快消失不見,那翻滾的湖水漸漸平息下來,過不多久,又是一派風平浪靜的祥和模樣。
到了這個時候,整套封神儀式便基本完成了。
第六百零一章 戰場收割,大勢已成
殘陽如血,彤紅的陽光斜照,照亮了滿地血跡斑斑的戰場。
五陵關外如是,關內亦如是。
這一座天下雄關,近年內卻接連被破,仿佛一個垂暮老人,失去了往日雄峻的身影和氣勢,多處崩壞,斷牆兀立。
各種形態的屍體,完整的,不完整的,橫七豎八,隨處可見。
戰爭的殘酷,只有在戰場上,才能如此淋漓盡致地表現出來,直達人心,觸目驚心。
沒有人對此進行收拾,任由屍首橫陳,在時間的作用之下,開始發酵,讓人作嘔的惡臭散發出來,血澆大地,蚊蟲滋生。
三天前,蒙元鐵騎終於攻破了五陵關,這一場勝利,讓本已萌生退意的游族們,重新煥發了鬥志和煞氣。
因為關內,便是京城!
關於這一座城市的繁華和豐腴,千百年來,在文字上,在言論中,早已深入人心,令人嚮往。
望見京城的城牆,成千上萬的蒙元鐵騎就像饑渴的旅人看到了美食,一個個嗷嗷大叫著,蝗蟲般撲了上來。
其實在五陵關的攻堅大戰中,蒙元已經消耗不小,幾乎折損了三分之一的兵力,這還是在他們驅使了上萬中原百姓為炮灰的前提之下。
元文昌的頑固抵抗,很是讓蒙元首領感到意外。又或者,這並非是元文昌個人的命令發生作用,而是整個民族團體在面對外敵入侵時,所呈現出來的堅韌和頑強。
不折不撓,寧死不屈!
民族的意志凝聚在五陵關上,死戰不退。
對此,蒙元首領有過動搖,覺得是否太過於深入,戀戰太久了?出身草原,習慣狩獵的他,莫名感覺到了一絲危險。不過好在,最後還是破關而入了。
前面,就是京城。
蒙元首領一聲令下,開始攻城。但在城下,蒙元鐵騎同樣遭受到了頑強的抵抗。
孤城,往往意味著絕望。但有時候,絕望卻會讓人爆發,背水一戰,殊死一搏。
蒙元過處,屠城一空。
對於這一點,被困在京城的萬千人家十分清楚。橫豎都是死,為何不以死相爭?
於是乎,無路可逃的人們紛紛自願奔上城頭,沖向城門,即使沒有兵器盔甲,即使只是拿著鐮刀鋤頭,即使只是一身布衣。
在這一刻,平民百姓都成為了鬥士。
在這一刻,民族意志再一次凝聚在京城城牆上,凝聚在每一塊城磚之上。
沒有迅速破城,讓蒙元首領頗為急躁,卻不甘就此離去。因為他知道京城的抵抗絕不會一直這樣堅持下去,也許下一波猛攻,也許再衝殺一次,那城門便會失守,支離破碎。
在戰場上,損耗幾乎都是雙向的,就看哪一方更多一些,更難以承受。
其實他並沒有估算錯誤,幾番搏殺之下,京城的抗線真得到了瀕臨崩潰的臨界點。
戰爭很注重士氣,但士氣也不是萬能的。
如果再讓蒙元騎兵攻多幾天,如果蒙元的戰備再充分一些,比如多準備點攻城器械——作為遊牧部落,對於城池的概念認識頗為薄弱,他們更依賴坐騎衝鋒,而這樣的作戰方式和特長,在廣闊的地形上能威風八面,大殺四方,但攻堅起來就顯得力有不逮了。
這也是強弩之末的元文昌部眾,能苦戰堅持那麼長時間的主因。
只是,世事無如果。
攻城戰第三天,一支大軍突然出現在後方,旗幟飄揚,一個斗大的「陳」字隨風飛舞;另有「銳士」、「玄武」等旗號鋪張開來。
沒有人知道這一支隊伍是從哪兒冒出來的,也不知道領軍者是何方神聖。但遠遠望去,一張張堅毅的面孔表明了他們的身份——
「援軍!」
城牆之上,有軍士發出了撕心裂肺般的吼叫。
「援軍……」
下一刻,一陣陣困獸般的呼喊聲此起彼伏,響徹京城,久久無法平息。更有人喜極而泣,泣不成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