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0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可恨。」

  陳三郎一跺腳,本以為遇上蟹和,便能進入龍宮,不曾想空歡喜一場。

  這時候,蛤吃肉抬著食物進來了,足有兩頭烤羊,還有數十斤豬肉,又有雞鴨等,大都是肉食,放在一起,像一座肉山似的。

  這些肉食,明顯是為蟹和準備的。

  蟹和淪為妖奴,不得頓飽飯吃,現在見到豐盛的吃食,雙眼冒出綠光來,心道這蛤蟆倒識趣,不過它並未見食猴急,而是先請陳三郎與許念娘。

  陳三郎心中煩躁,沒有胃口,擺手道:「你吃便是了。」

  那邊許念娘見到這些肉食大都沒有完全煮熟,烹飪技術粗糙得很,也沒有食慾。

  其實這些東西才是妖界飲食主流,一些尤甚,半生熟,帶著血,撕咬起來才夠勁,有一股野蠻快意。不過蛤吃肉自從跟隨陳三郎後,吃了幾天許念娘的手藝,口刁了起來。準備這一頓,完全是想討蟹和歡心。

  蟹和飢腸轆轆,就不客氣,伸手抓過一隻烤羊,大口咬上去,口中叫道:「痛快。」

  它食量驚人,一頓風捲殘雲,幾乎把所有的肉都吃進了肚子,這才滿意地打個飽嗝。

  陳三郎等它吃飽,問道:「進去龍宮,就沒別的辦法了?」

  蟹和搔搔頭,左思右想,苦笑搖頭。

  陳三郎一皺眉頭:「妖城之中,不是說有龍宮妖來往嗎?抓住一個,搶了信物,不就行了?」

  蟹和臉上苦色更甚:「此計本來可行,然而近來龍宮都在戒嚴,恐怕沒人出來了。」

  陳三郎問:「為了籌備出海之事?」

  蟹和一點頭:「公主成親在即,咱們可等不起。」

  此計不通,陳三郎更顯煩悶。

  邊上蛤吃肉忽而小心翼翼地出聲道:「公子,龍宮絕非善地,即使有辦法闖進去,恐怕也是有去無回呀。」

  說實話,它是真害怕。龍宮什麼地方?裡頭隨便一個,都能讓它死無葬身之地。

  面對陳三郎不愉的目光,蛤吃肉壯起膽子繼續說道:「依小妖之見,搭救公主,也不一定非要去龍宮。」

  蟹和沒好氣地道:「不去龍宮,怎麼搶親?」

  蛤吃肉眼珠子一轉:「據小妖得知,那太伏並非住在龍宮之內,而是別有洞府。」

  龍宮便如皇宮,除了龍君家眷,別的妖物自不能在裡面居住。在這裡,涉及一個「龍宮」的區域範疇。廣義上,龍宮包括的地方很大,但狹義上就不同了。譬如京城長安,也分外城內城,在裡面,還有一個紫禁城,而城中之城,才是真正的皇宮所在。

  蛤吃肉的話,讓蟹和打個激靈,有些醒神過來:「你的意思是?」

  蛤吃肉問:「龍女出嫁,必定依循古例,方顯隆重莊嚴。而古例,當有納吉接親之舉。到了那時,等太伏把公主接出龍宮後,咱們半路下手,豈不是要容易得多?」

  這一番話條理清晰,說得頗有道理,蟹和眼睛都亮了起來。它畢竟在龍宮呆了好些年頭,自是知道太伏別有洞府,而那處洞府,它是知道地方的。

  身為外來人,陳三郎有些情況不甚明了,聽罷蛤吃肉的分析,便去看蟹和神色,見其露出喜悅的神態,便知蛤蟆這條計策可行,心情也隨之變得開朗起來了。

  「公子,咱們半路搶親去!」

  蟹和興沖沖地說道。

  第五百七十六章 揚州變天,天何不公

  江南勝地,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說起江南,人莫不眉飛色舞,心嚮往之。

  這個江南,是以揚州為核心的。

  揚州多景,其中的秦淮河更是名播天下;據說在諸多朝代中,皆有帝王微服巡遊於此,還曾留下不少風雅騷事,至今市井之中,猶作談資。

  秦淮河之名,三分在水,七分卻在日夜遊弋在水面的一艘艘精美畫舫之上。當夜幕初臨,這些畫舫內便會傳出美妙的絲弦管樂,以及曼妙歌聲。客似雲來,達官貴人,絡繹不絕,推杯換盞,飲酒作樂,直至通宵達旦。

  整個秦淮河,成為一個歡樂的海洋。

  這是一個能夠讓任何人都沉淪的歡場;這是一個吞人不吐骨頭的銷金窟;這是一個早已分不出顏色的大染缸……

  而在歡樂背後,更有詩人說:一脈秦淮,點點滴滴,皆是血與淚!

  然而現在,盛景不再。秦淮之上,畫舫的數量銳減;船內之人,一個個面目悲戚,驚惶無地。

  揚州要變天了!

  不斷有訊報傳來,說有一支兇猛之師從西北突進,一路勢如破竹,接連破了南陽府、建德府等,不日就打到州郡揚州城下來了。這一支軍伍已成燎原之勢,勢不可擋,而他們打的旗號有些古怪,一面「銳士」;一面只有一個大字:

  「陳」!

  顯然,領軍首領,該是陳氏。

  然而是何方陳氏,人皆不得知,甚至連他們是從哪裡殺過來的都還搞不清楚。有說北方的;有說中州的;還有說雍州的……

  眾說紛呈,此際諸多消息蔽塞落後,在許多揚州民眾心目中,雍州還是一個兵荒馬亂的破碎世界呢。

  唯一讓眾人明確的,就是那一支來勢洶洶的銳士軍。據說他們剛出現在揚州境內時,不過區區數千之眾,而今,隨著不斷收編,已經有數萬之多了。

  這個情況倒不讓人意外,多年以來,揚州一直是元家天下,管治甚嚴,在太平年間,倒一直井井有條。但隨著元文昌起事,率領大部北上作戰,揚州就成為了空虛之地。更為嚴重的是,因為戰事需要,元文昌下令後方要源源不斷地運輸各種物資和新丁北上,幾撥之後,簡直等於敲骨吸髓,讓揚州百姓們苦不堪言,積壓了無數怨憤。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