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頁
“加入中國”有哪幾種方式?——
一、侵略成功,入主中原(清朝模式);
二、被中國征服(匈奴模式);
三、同中國一道被第三國征服(清初蒙古模式);
四、占領部分甚至大部分中國領土(金朝模式);
五、其他方式。
日本歷史上與中國關係密切,視中國為“上國”、“天朝”,漢代即派使臣到中國朝貢,接受中國皇帝的冊封。日本曾出土一方漢光武帝賜“委奴國王”的印綬,有點“附庸番邦”的意思。明治維新以後,日本脫亞入歐,這個慣於點頭哈腰的小“附庸”,忽然變成了小霸王。而且,中日之間還隔著個高麗,也長期是中國的附庸,如果它都沒能以這種方式併入中國,日本就更不容易了。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前,日本從來沒有對外戰敗過。它遭受過的最大的侵略戰爭,是在中國的元代。公元 1274 年,元世祖忽必烈發兵大舉征日,結果一無所獲。當時中國南宋尚存,蒙古人挾同高麗參戰。六年後,南宋已亡,忽必烈利用(南宋)中國善水戰的優勢,再度攻日,還預先設置了“日本行省”,不料大敗而歸,不及逃走的十幾萬元兵大部分被日兵殺死。以蒙古人打遍天下無敵手的英勇善戰,尚且在日本敗得如此之慘,看來“清初蒙古模式”也難奏效。
中國從來都把打外國(族)說成是“征伐”、“平定”、“討逐”,把外國(族)打中國說成是“入侵”、“侵擾”、“犯邊”。自古中國“征伐”外國的戰果甚少佳績,往往不及外國“入侵”能大奏奇效。匈奴“侵擾”中國好幾個朝代,才被中國“平定”,平定後還老大一陣子不安分,弄出的事比入侵還麻煩,是一個耗時耗力、勞民傷財的跨世紀工程,代價太大,在現代社會似乎更加得不償失。“匈奴模式”走不通。
最終結果是中國征服日本
最有可能的,是“清朝模式”和“金朝模式”。甲午戰爭直至清朝覆亡之際,是日本重演清朝入關的最有利的時機。中日雙方的政治、經濟、軍事、科技實力極為懸殊 ;條件比明末清初時還要好,至少不會更差。但是它錯過了,拖了 40 年,到民國才重新開打。這時中國已在國民黨領導之下,初步建立了現代國家體制及現代裝備的軍隊。難是難得多了,但如果它能按李宗仁事後制定的戰略方針打,征服中國仍大有希望。但它又錯過了,進退失據,只好重演“金朝模式”。
金朝自公元 1126 年底攻占北宋汴京,製造“靖康之恥”,到 1234 年初亡於蒙古,歷 107 年 ;如果算上攻取遼國五京的時間,歷 111 年。日本自 1937 年攻占中華民國首都,製造南京大屠殺,到 1945 年向同盟國投降,只有 8 年 ;即使算上發動“滿洲事變”占領東北的時間,也才 14 年。金朝先是扶持建立偽政權,後乾脆自己來干,成了代表“中國”的兩個“合如果日本戰勝中國法”政府之一。日本也扶持建立了“偽滿洲國”和汪精衛政府,但來不及“自己干”,來不及“合法”就投降了。這樣短的時間,使它終於沒有能夠融入中國,被“漢化”成“中華民族”的一員,也使得中國人始終無法消弭“外國入侵”的心頭之恨。 如果時間足夠長——到底要多長?不好說,反正十年八年是絕對不夠的。無論如何,日本總歸是照著金朝的樣子“野”了這麼一把,這筆帳咱們得記著,說不定將來有那麼一天,它還會以某種方式加入中國。清朝的建立者滿洲人,是金朝建立者女真人的後裔,而清朝初建時的國名就叫“後金”。清實現了他們的先人的夢想 :占領和統治整個中國,而最終也被整個中國所吞沒。可以推斷,中國征服和統一日本,與日本徵服和統一中國,最終結果是完全一樣的。那就是 :只有一個中國。一個日本這樣的國家和一個中國這樣的國家,都不足以真正令西方人畏懼 ;而一個日本那樣發達的中國,或一個中國那樣龐大的日本,卻足以使所有的國家不敢小覷。
有人會說,這是善良的中國人的一廂情願。不對。這恰恰是日本人,而非中國人的“一廂情願”。雖然 100 年來,中國一直在試圖以各種方式、走各種道路努力成為像日本那樣發達的中國都未獲成功,但還是要比日本成為像中國那樣龐大的日本,要“容易”多了。咱們關起門來反覆折騰就行了,走多少彎路、摸多少石頭、交多少“學費”、耗多少資源、死多少人命,都是“自己家裡的事”,與別人無礙。只要世界有足夠的耐心等待我們“迎頭趕上”,只要我們能在無數的打擊之下“挺得住”不再被分割、瓦解,就可能熬到“中國的世紀”那一天。而日本,只有發動戰爭一條路可走,並且還沒打贏。
畢竟地球上的“生存空間”是有限的,時間的感覺卻是“無限”的。何況,必要時咱們還可以用老辦法“空間換時間”,拖垮拖死一切競爭對手與來犯之敵。
設想日本打贏了中國,當然不能排除“細節”的考慮。在當時的國際背景之下,西方各國出於自身在遠東的利益,能否坐視中國為日本所吞併?日本得了中國這片土地,能否暫抑瘋狂擴張,進而稱霸世界的慾火?是馬上四處出擊,驅使中國龐大的人力資源為其征戰他國,還是為穩固這塊遼闊的新殖民地,先停下來進行建設、發展和同化,而後再作下一步的打算?甚至一如歷代外來王朝那樣,終於為他們所仰慕的漢文化薰陶,一改兇悍頑強的民族風格,變得跟漢民族一樣儒雅柔弱,不再存稱霸之心?
一、侵略成功,入主中原(清朝模式);
二、被中國征服(匈奴模式);
三、同中國一道被第三國征服(清初蒙古模式);
四、占領部分甚至大部分中國領土(金朝模式);
五、其他方式。
日本歷史上與中國關係密切,視中國為“上國”、“天朝”,漢代即派使臣到中國朝貢,接受中國皇帝的冊封。日本曾出土一方漢光武帝賜“委奴國王”的印綬,有點“附庸番邦”的意思。明治維新以後,日本脫亞入歐,這個慣於點頭哈腰的小“附庸”,忽然變成了小霸王。而且,中日之間還隔著個高麗,也長期是中國的附庸,如果它都沒能以這種方式併入中國,日本就更不容易了。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前,日本從來沒有對外戰敗過。它遭受過的最大的侵略戰爭,是在中國的元代。公元 1274 年,元世祖忽必烈發兵大舉征日,結果一無所獲。當時中國南宋尚存,蒙古人挾同高麗參戰。六年後,南宋已亡,忽必烈利用(南宋)中國善水戰的優勢,再度攻日,還預先設置了“日本行省”,不料大敗而歸,不及逃走的十幾萬元兵大部分被日兵殺死。以蒙古人打遍天下無敵手的英勇善戰,尚且在日本敗得如此之慘,看來“清初蒙古模式”也難奏效。
中國從來都把打外國(族)說成是“征伐”、“平定”、“討逐”,把外國(族)打中國說成是“入侵”、“侵擾”、“犯邊”。自古中國“征伐”外國的戰果甚少佳績,往往不及外國“入侵”能大奏奇效。匈奴“侵擾”中國好幾個朝代,才被中國“平定”,平定後還老大一陣子不安分,弄出的事比入侵還麻煩,是一個耗時耗力、勞民傷財的跨世紀工程,代價太大,在現代社會似乎更加得不償失。“匈奴模式”走不通。
最終結果是中國征服日本
最有可能的,是“清朝模式”和“金朝模式”。甲午戰爭直至清朝覆亡之際,是日本重演清朝入關的最有利的時機。中日雙方的政治、經濟、軍事、科技實力極為懸殊 ;條件比明末清初時還要好,至少不會更差。但是它錯過了,拖了 40 年,到民國才重新開打。這時中國已在國民黨領導之下,初步建立了現代國家體制及現代裝備的軍隊。難是難得多了,但如果它能按李宗仁事後制定的戰略方針打,征服中國仍大有希望。但它又錯過了,進退失據,只好重演“金朝模式”。
金朝自公元 1126 年底攻占北宋汴京,製造“靖康之恥”,到 1234 年初亡於蒙古,歷 107 年 ;如果算上攻取遼國五京的時間,歷 111 年。日本自 1937 年攻占中華民國首都,製造南京大屠殺,到 1945 年向同盟國投降,只有 8 年 ;即使算上發動“滿洲事變”占領東北的時間,也才 14 年。金朝先是扶持建立偽政權,後乾脆自己來干,成了代表“中國”的兩個“合如果日本戰勝中國法”政府之一。日本也扶持建立了“偽滿洲國”和汪精衛政府,但來不及“自己干”,來不及“合法”就投降了。這樣短的時間,使它終於沒有能夠融入中國,被“漢化”成“中華民族”的一員,也使得中國人始終無法消弭“外國入侵”的心頭之恨。 如果時間足夠長——到底要多長?不好說,反正十年八年是絕對不夠的。無論如何,日本總歸是照著金朝的樣子“野”了這麼一把,這筆帳咱們得記著,說不定將來有那麼一天,它還會以某種方式加入中國。清朝的建立者滿洲人,是金朝建立者女真人的後裔,而清朝初建時的國名就叫“後金”。清實現了他們的先人的夢想 :占領和統治整個中國,而最終也被整個中國所吞沒。可以推斷,中國征服和統一日本,與日本徵服和統一中國,最終結果是完全一樣的。那就是 :只有一個中國。一個日本這樣的國家和一個中國這樣的國家,都不足以真正令西方人畏懼 ;而一個日本那樣發達的中國,或一個中國那樣龐大的日本,卻足以使所有的國家不敢小覷。
有人會說,這是善良的中國人的一廂情願。不對。這恰恰是日本人,而非中國人的“一廂情願”。雖然 100 年來,中國一直在試圖以各種方式、走各種道路努力成為像日本那樣發達的中國都未獲成功,但還是要比日本成為像中國那樣龐大的日本,要“容易”多了。咱們關起門來反覆折騰就行了,走多少彎路、摸多少石頭、交多少“學費”、耗多少資源、死多少人命,都是“自己家裡的事”,與別人無礙。只要世界有足夠的耐心等待我們“迎頭趕上”,只要我們能在無數的打擊之下“挺得住”不再被分割、瓦解,就可能熬到“中國的世紀”那一天。而日本,只有發動戰爭一條路可走,並且還沒打贏。
畢竟地球上的“生存空間”是有限的,時間的感覺卻是“無限”的。何況,必要時咱們還可以用老辦法“空間換時間”,拖垮拖死一切競爭對手與來犯之敵。
設想日本打贏了中國,當然不能排除“細節”的考慮。在當時的國際背景之下,西方各國出於自身在遠東的利益,能否坐視中國為日本所吞併?日本得了中國這片土地,能否暫抑瘋狂擴張,進而稱霸世界的慾火?是馬上四處出擊,驅使中國龐大的人力資源為其征戰他國,還是為穩固這塊遼闊的新殖民地,先停下來進行建設、發展和同化,而後再作下一步的打算?甚至一如歷代外來王朝那樣,終於為他們所仰慕的漢文化薰陶,一改兇悍頑強的民族風格,變得跟漢民族一樣儒雅柔弱,不再存稱霸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