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頁
一本正面敘述國民黨軍隊抗戰的書中,有一段這樣的紀實 :“總指揮部和縱隊,支隊司令部,以攤派民間婦女作雜活為名,選派年輕有姿色的婦女(主要是姑娘),到指揮部和司令部去縫軍衣、做布鞋、洗衣、做飯,婦女們請求拿回家做或早去晚歸,均遭拒絕,要求一律在軍營住宿。每次八至十人,七天輪換一次。凡去當差的婦女,大多遭到強姦,先後被姦污者達幾百人。有的回家悲憤交加,精神失常 ;有的被輪姦致殘,甚至含恨自殺。廣大百姓對其暴行恨之入骨。”(純子、蔡農、老加 :《一江血水向東流——中日武漢大會戰實錄》)這是誰的隊伍?是日本軍隊嗎?不,是中國的政府軍。由蔣介石密令成立的“豫鄂邊區游擊總指揮部”,是抗日的隊伍。他們派夫派款,強拉壯丁,販運私貨發國難財,倒也罷了 ;最可惡的是強姦民女。日本侵略軍最令人仇恨和噁心的戰爭罪行,也是強姦民女,但它在“正常”的社會秩序建立之後總還不至於敢公開這樣干,要不也不會組織專門的慰安婦了。而國民黨軍隊當時卻是代表政府的,本身應該就是正常秩序的保證,這樣的罪行只能說是執法犯法了。
小國比大國容易被征服
有人認為,大中華思想是不對的 ;有的西方學者提出“小就是好”,如果秦不統一中國,今日中國就會像歐洲那樣好。我以為,小有小的利弊,大有大的得失,對於一個國家而言,還是大一點好。歐洲在世界上占據領先地位,也不過四五百年時間,不能由此得出“小就是好”的結論。國與國之間一旦發生戰爭,小國缺乏戰略縱深和自然資源,就很明顯的要吃虧。日本最終就敗在這裡。俗話說 :“瘦死的駱駝比馬肥。”中國在抗戰中什麼都不如人家,唯領土遼闊,可以一退再退。所謂“以空間換取時間”(蔣介石),其實就是倉皇逃跑、迴避 ;所謂打一場曠時日久的“持久戰”(毛澤東),其實就是各據一方,靜待其變。在西方人看來不可思議的“逃避戰略”,最終竟然奏效。拿破崙、希特勒橫掃歐洲各國如入無人之境,卻都在無邊無際的俄羅斯的土地上鎩羽而歸。以日本軍隊的善戰,對付美國也只能採取偷襲其海外基地的策略,對攻擊和占領遼闊的美國本土不存絲毫妄想,果真當太平洋戰爭失利,它自己那狹小的國土就成了可以肆意打擊的靶子。這時候它才知道,當初輕視身邊這個“不堪一擊”的龐然大物,提出“三個月亡華”的計劃,以至於未能傾全國之軍力先行征服中國,是多麼的輕率、愚蠢。 中國歷史上,外族入侵而成氣候者,多是國家處於分裂狀態,亦即“大國變成小國”之時。周室威權衰落,再也不能號令諸侯統一發兵征戰,遂有秦國的各個擊破。東漢末年分裂成三國,雖短暫統一於晉,但諸王割據,使國家化整為零,遂在“八王之亂”後外族相繼湧入中原,史稱“五胡亂華”。唐末國家再次分裂,契丹入侵,建立遼朝 ;而後女真人建立金朝,趁遼宋對峙,滅遼與北宋,占據中原 ;再後蒙古人入侵,滅掉各占中國半壁江山的金與南宋。西晉和北宋畢竟是“大國”,所以北方強敵入侵時尚能退守江東、江南,建立東晉、南宋,各延續了一百多年的命脈,不至於被趕入絕境。當北方強敵再度入侵,已經成了“小國”的南方王朝再無地方可退,只好乖乖投降,或者跳海了。明代是中國的“統一”時代,但其末年國家為朱氏朝廷、李自成、張獻忠三大政治勢力所控制,形成實際上的國土分裂局面,清軍趁勢入關。分裂狀態,各派政治勢力之間的矛盾為入侵者所利用,不能夠同仇敵愾地共同抵禦外敵,這只是一個方面 ;另一個方面,實際統轄的國土狹小,沒有迴旋餘地,容易被占領和征服。
國家的領土遼闊,對於現代科技和經濟,也有極大好處。以航天工業為例,歐洲和日本皆遠不及美俄中三國,其土地面積的狹小是重要原因。在不同的經緯度上建立地面站,只有大國才能辦得到。歐洲是近代工業革命、近代科學、資本主義經濟、現代文明和民主制度的發源地,終因其“春如果日本戰勝中國秋戰國”式的版圖格局,在 21 世紀由盛而衰,輸給了只有 200 年歷史的美國。這和一堆小公司,競爭不過一個托拉斯的道理是相似的。近年西歐各國力圖打破促狹國境的限制,實現經濟上的統合,以提升在世界上的競爭能力,既是明智之舉,又是不得已而為之。歐洲的衰落還有兩個原因。一是兩次世界大戰的洗禮,都源於“生存空間”也就是國土面積太狹窄,而戰亂一開,小國的戰爭創傷更難以平復。二是海外殖民地紛紛獨立。這兩條實際上也都牽涉到國家領土(及屬土)的大小問題。
日本“加入中國”的模式
日本一旦加入中國,不論它是以什麼方式,想再退出中國,就不那麼容易了。那就是分裂祖國,就是極端民族主義,全體“中國人民”堅決不能同意。中國“不是菜園子”,你想進的時候就進,想出的時候就出,沒那麼容易。日本右翼政客的一個慣用伎倆,就是將侵略中國說成是“進出中國”,這是因為他們都沒學好歷史,不懂得中國進來容易出來難。成吉思汗橫掃歐亞大陸,滅國 40 余個,也包括中國,而蒙古後來成了“中國的蒙古族”,沒有成為別的什麼國家的蒙古。清兵入關,也使滿族成為“中國的滿族”。中國人習慣將入侵者說成是“外族”。什麼叫外族?說直白了就是外國民族。不然,怎麼不以“外族”去稱呼今天中國的少數民族?而南方的苗族、瑤族、壯族、土家族……怎麼就從來沒當過“外族”?
小國比大國容易被征服
有人認為,大中華思想是不對的 ;有的西方學者提出“小就是好”,如果秦不統一中國,今日中國就會像歐洲那樣好。我以為,小有小的利弊,大有大的得失,對於一個國家而言,還是大一點好。歐洲在世界上占據領先地位,也不過四五百年時間,不能由此得出“小就是好”的結論。國與國之間一旦發生戰爭,小國缺乏戰略縱深和自然資源,就很明顯的要吃虧。日本最終就敗在這裡。俗話說 :“瘦死的駱駝比馬肥。”中國在抗戰中什麼都不如人家,唯領土遼闊,可以一退再退。所謂“以空間換取時間”(蔣介石),其實就是倉皇逃跑、迴避 ;所謂打一場曠時日久的“持久戰”(毛澤東),其實就是各據一方,靜待其變。在西方人看來不可思議的“逃避戰略”,最終竟然奏效。拿破崙、希特勒橫掃歐洲各國如入無人之境,卻都在無邊無際的俄羅斯的土地上鎩羽而歸。以日本軍隊的善戰,對付美國也只能採取偷襲其海外基地的策略,對攻擊和占領遼闊的美國本土不存絲毫妄想,果真當太平洋戰爭失利,它自己那狹小的國土就成了可以肆意打擊的靶子。這時候它才知道,當初輕視身邊這個“不堪一擊”的龐然大物,提出“三個月亡華”的計劃,以至於未能傾全國之軍力先行征服中國,是多麼的輕率、愚蠢。 中國歷史上,外族入侵而成氣候者,多是國家處於分裂狀態,亦即“大國變成小國”之時。周室威權衰落,再也不能號令諸侯統一發兵征戰,遂有秦國的各個擊破。東漢末年分裂成三國,雖短暫統一於晉,但諸王割據,使國家化整為零,遂在“八王之亂”後外族相繼湧入中原,史稱“五胡亂華”。唐末國家再次分裂,契丹入侵,建立遼朝 ;而後女真人建立金朝,趁遼宋對峙,滅遼與北宋,占據中原 ;再後蒙古人入侵,滅掉各占中國半壁江山的金與南宋。西晉和北宋畢竟是“大國”,所以北方強敵入侵時尚能退守江東、江南,建立東晉、南宋,各延續了一百多年的命脈,不至於被趕入絕境。當北方強敵再度入侵,已經成了“小國”的南方王朝再無地方可退,只好乖乖投降,或者跳海了。明代是中國的“統一”時代,但其末年國家為朱氏朝廷、李自成、張獻忠三大政治勢力所控制,形成實際上的國土分裂局面,清軍趁勢入關。分裂狀態,各派政治勢力之間的矛盾為入侵者所利用,不能夠同仇敵愾地共同抵禦外敵,這只是一個方面 ;另一個方面,實際統轄的國土狹小,沒有迴旋餘地,容易被占領和征服。
國家的領土遼闊,對於現代科技和經濟,也有極大好處。以航天工業為例,歐洲和日本皆遠不及美俄中三國,其土地面積的狹小是重要原因。在不同的經緯度上建立地面站,只有大國才能辦得到。歐洲是近代工業革命、近代科學、資本主義經濟、現代文明和民主制度的發源地,終因其“春如果日本戰勝中國秋戰國”式的版圖格局,在 21 世紀由盛而衰,輸給了只有 200 年歷史的美國。這和一堆小公司,競爭不過一個托拉斯的道理是相似的。近年西歐各國力圖打破促狹國境的限制,實現經濟上的統合,以提升在世界上的競爭能力,既是明智之舉,又是不得已而為之。歐洲的衰落還有兩個原因。一是兩次世界大戰的洗禮,都源於“生存空間”也就是國土面積太狹窄,而戰亂一開,小國的戰爭創傷更難以平復。二是海外殖民地紛紛獨立。這兩條實際上也都牽涉到國家領土(及屬土)的大小問題。
日本“加入中國”的模式
日本一旦加入中國,不論它是以什麼方式,想再退出中國,就不那麼容易了。那就是分裂祖國,就是極端民族主義,全體“中國人民”堅決不能同意。中國“不是菜園子”,你想進的時候就進,想出的時候就出,沒那麼容易。日本右翼政客的一個慣用伎倆,就是將侵略中國說成是“進出中國”,這是因為他們都沒學好歷史,不懂得中國進來容易出來難。成吉思汗橫掃歐亞大陸,滅國 40 余個,也包括中國,而蒙古後來成了“中國的蒙古族”,沒有成為別的什麼國家的蒙古。清兵入關,也使滿族成為“中國的滿族”。中國人習慣將入侵者說成是“外族”。什麼叫外族?說直白了就是外國民族。不然,怎麼不以“外族”去稱呼今天中國的少數民族?而南方的苗族、瑤族、壯族、土家族……怎麼就從來沒當過“外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