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9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但是,希特勒的確承認,安特衛普這個目標是有點冒險,或許是現有部隊及其條件力所不及的。不過,他還是決定孤注一擲,因為德國需要一個喘息的機會。他希望通過這次攻勢——儘管異議紛壇,他對其成功深信不疑——再次奪回主動權,為發展和使用新式武器贏得時間,為盟軍陣營的預期分裂爭取時間。

  希特勒根本認識不到把加拿大同大英國協長期聯結在一起的紐帶的力量,他貿然宣稱加拿大將第一個從歐洲大陸撤走其軍隊。“一場防禦戰只能推遲結局的到來,並不能改變整個局勢。”對此只有一個辦法:把剩餘一切都押在進攻這張牌上。從這樣一個目標考慮,他認為眼下西線比東線的機會要好。比起東線來,西線的距離較短,運送必要燃料的代價較低,重要戰略目標處在現有兵力、兵器更容易達到的地方。而在東線,戰爭需要在截然不同的條件下進行。

  另外,他認為英國人和美國人不是紅軍或蘇聯政治領導人那樣的強硬對手。他相信,英國人即將山窮水盡,而美國人如果看到事態轉而對他們不利,很可能垂頭喪氣。“要是我們成功,我們將粉碎敵人的半個戰線,那時候我們看吧。我不相信敵人能長期抵抗我們那時具有的四十五個德國師。”那時西線形勢將暫時穩定下來,這將使他能抽調部隊到東線受到威脅的地區。“我們將肯定主宰自己的命運。”

  希特勒不但重視黨內領導人、前線和大後方的心理作用,而且還重視同盟國家的輿論和軍隊的心理作用。他決心“永遠地削弱西方列強的心理”,希望以此動搖敵人大獲全勝的信心,使他們放棄要德國“無條件投降”的要求,叫他們更願意通過談判實現和平。希特勒在演講結束時宣布:“我決心採取這次行動,即使要冒最大的風險,即使敵人在梅斯兩側的反攻和向魯爾河的強攻將使我們丟失大片領土與陣地。”這句話尤其能表明希特勒的頑固不化。他固執自己的先入之見,甚至不惜放棄他寸土不讓的通常原則。十二月二日,他還不厭其煩地講起了他的政權與德國人民之間牢不可破的紐帶。

  進攻的經過

  十一月的頭兩周,B集團軍群只須對付埃克斯-拉-夏佩勒(亞琛)以東、維澤倫與施托爾貝格之間的進攻。進攻雖是局部,然而異常持久,因而給雙方造成很大損失。預期的越過魯爾河對萊茵河的大規模進攻,於十一月十六日開始,在以後幾周里擴大到整個蓋倫基興-埃施魏勒-施托爾貝格地區威爾莫特著作的第568頁:“進攻最後於11月16日發起時,二千五百架美、英轟炸機進行了有史以來最猛烈的轟炸,向德軍前沿陣地與預備隊陣地投下了九千四百多噸高爆炸藥。轟炸精確而又猛烈,但德軍構築有良好的防禦工事。德軍雖然搞得驚恐萬狀,但很快鎮靜過來又鬥志旺盛地迎戰。”。但是,英美部隊還是沒有突破,德軍防線仍然完整無損。在各主要遭攻擊地段由於德軍兵力部署不均,加上英美部隊不斷發動進攻,時常出現危險局勢,德軍只好動用那些留作攻勢時用的預備隊。此外,還推遲了已被指派參加攻勢的部隊的撤離,消耗了他們的戰鬥力。甚至在某種程度上還妨礙了小分隊的換班與補充。

  但是,儘管條件明顯不利,希特勒仍然堅持進攻阿登的計劃。德軍的這一最後攻勢開始於一九四四年十二月十六日。戰鬥持續了幾個星期,可以分為幾個階段。為了更好了解整個戰役,特開列如下:十二月十六、十七日:第五裝甲集團軍旗開得勝。但預期的領土占領並未完全如願以償,尤其在右翼;蒙紹-馬爾梅迪地區有些小勝。

  十二月十八、十九日:當地盟軍預備隊開始投入戰鬥;特別是他們對第六黨衛軍裝甲集團軍北翼和第七集團軍南翼的突擊,引起了德軍的憂慮。敵人成功地守住聖維特。

  十二月二十日:第六黨衛軍裝甲集團軍與第七集團軍的形勢明顯惡化,沿整個進攻方向的軍事行動大大落後於計劃日程。

  至十二月二十四日:進攻正面的中央(第五裝甲集團軍)又取得進展,較弱的先頭突擊部隊暫時推進到迪南特以東約三英里處。在此階段,巴斯托尼仍攻不下來,為攻克該城,不得不投入部分先頭突擊部隊,這就不可避免地而且正如結果所表明的那樣致命地影響了向馬斯河的推進。

  十二月二十一、二十二日;天氣轉晴,敵人強大的空中行動開始。

  十二月二十三日:守在巴斯托尼城內的敵軍得到了空投補給。

  十二月二十四、二十五日:局勢改觀,地位開始變化,進攻者變成防禦者。第五裝甲集團軍也被迫轉入防禦。

  十二月二十六日:敵人突破巴斯托尼包圍圈。至此,進攻已失去一切意義,但希特勒仍責令繼續進攻巴斯托尼——嚴禁撤退。

  一九四五年一月三日:盟軍發動反攻。激戰中,敵人得到空中的有力支援,向德軍先頭突擊部隊的翼側推進。德軍被圍的危險開始形成。

  一月十日:德軍形勢笈笈可危。對他們來說,阿登戰役現已成為一場艱苦的後衛戰,人員物資損失慘重,補給遞減,燃料奇缺。

  戰役的各個階段

  就第五裝甲集團軍而論,這次準備周密、執行堅決、不搞炮火準備的進攻卻獲得了圓滿成功。遵照命令,沒有攻打位於中央的施內-艾弗爾陣地,然而完全突破了右翼的敵防禦陣地。在左翼,第六十六軍沒有取得多大進展,因此不可能很快包圍施內-艾弗爾陣地,雖然這是進一步向聖維特推進的必要的先決條件。聖維特作為多條公路的交叉點,其在右翼的重要性類似左翼的巴斯托尼。這裡的任務之所以比較艱難,是因為第六黨衛軍裝甲集團軍的左翼部隊進展緩慢,敵人仍然能向第六十六軍的暴露翼側猛烈開火,而且他們也沒有忽視這種機會。第六黨衛軍裝甲集團軍的進攻並不很成功;它的一支裝甲部隊突破敵洛希姆陣地後直插到了馬爾梅迪地區,也毫無實際意義。事實上,這支部隊自己很快陷入被切斷的危險,其迅速推進對第六黨衛軍裝甲集團軍的其他地段毫無影響。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