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頁
董卓聞起兵,"徙天子都長安。留屯洛陽,焚宮室。"
其時"紹屯河內,邈、岱、瑁、遺屯酸棗,術屯南陽,□屯潁川,馥在鄴。卓兵強,紹等莫敢先進。"
有這麼強大的軍力,可是他們各懷私心,不願損兵折將,這些自命忠心耿耿諸侯們的表現真是令人大開眼界。
這個時候,曹操挺身而出,認為"舉義兵以誅暴亂,大觽已合,諸君何疑?向使董卓聞山東兵起,倚王室之重,據二周之險,東向以臨天下;雖以無道行之,猶足為患。今焚燒宮室,劫遷天子,海內震動,不知所歸,此天亡之時也。一戰而天下定矣,不可失也。"
在這個時候,天下間誰在擔當起拯救漢室的重任?只有曹操。
曹操見諸侯們沒有反應,竟獨自率領自己的幾千兵力追擊董卓,結果被董卓部將徐榮所敗。
好不容易逃了條性命回來,見到"聯軍軍兵十餘萬,日置酒高會,不圖進取",曹操怒道:"諸君聽吾計,使勃海引河內之觽臨孟津,酸棗諸將守成皋,據敖倉,塞轘轅、太谷,全制其險;使袁將軍率南陽之軍軍丹、析,入武關,以震三輔:皆高壘深壁,勿與戰,益為疑兵,示天下形勢,以順誅逆,可立定也。今兵以義動,持疑而不進,失天下之望,竊為諸君恥之!曹操終於看透這些諸侯的用心,走上了靠自己、靠實力的道路。曹操清楚的明白,要號令諸侯,憑的只能是自己的力量。沒有實力的威脅,沒有利益的誘惑,就算是天子的名義,也不可能指揮任何一個諸侯。
曹操對迎漢獻帝有過疑慮,後來在荀彧的建議下才決定的。荀彧是正統的兵家,雖然後人對曹操的迎漢獻帝的目的多有猜測,但是對荀彧的評論還是比較公正客觀的,至少認定荀彧對漢室、漢獻帝保持了相當的尊重,甚至後來為了曹操加封魏公一事觸怒曹操,試問荀彧怎麼可能提出不利於漢獻帝的計策呢?曹操疑惑迎漢獻帝,荀彧對漢室衷心有加,這算計漢獻帝,圖謀"挾天子令諸侯"又從何談起?
對漢獻帝來說,從李催手上逃出來,已經是天大的福氣了。
可是漢獻帝並不會因此滿足,他需要的是權力。
然而天下有哪個諸侯會將兵權還給漢獻帝?就算是劉備,將漢獻帝迎了回來,能把政權和兵權全部交給漢獻帝指揮?想想也是不可能的事情。首先漢獻帝缺乏軍事和政治上的才能,再說劉備手下能聽漢獻帝的嗎?
問題的關鍵在於,漢獻帝最忌諱的並不是強敵,而是朝中的權臣。想想就算曹操將漢獻帝送給劉備,劉備也不敢笑納呢。
在曹操、劉備、孫權的戰略中,都有胸懷天下的抱負。漢獻帝的立場不同,他才不會管人民死活,不去考慮怎樣攻克強敵,他需要的只是權力在握。
這個天子不好"挾"。漢獻帝很不簡單,他寫衣帶詔,就是要致曹操於死地。從而引出吉平設計下毒,馬騰反叛,漢五大臣的縱火謀叛等一系列暗算事件。後院起火,曹操也是應接不暇,這樣的君臣猜忌,乃至獻帝心懷對曹操殺之而後快的念頭。想必也令曹操很困擾吧。
曹操在這種情況下,不可能坐以待斃,加強防衛,限制漢獻帝的行為,根本就是理所當然。
話又說回來,假設曹操被漢獻帝殺了,天下會是一個什麼樣的局面呢?曹操的部下會聯手為曹操報仇,然後因為權力問題走向分裂,強大的曹氏政權開始瓦解,南方各諸侯勢必會抓住這個機會入侵中原,這樣好不容易才得來的穩定局勢將被破壞,中國又將陷入長期的戰亂困擾之中。
這些,只怕是漢獻帝和那些痛罵曹操的人都沒有想過吧。
即算如此,漢獻帝一樣也得不到任何好處,縱然他能夠逃過一死,也避免不了成為傀儡的命運。
這個天子,不"挾"也罷。
3.1.2.人才戰略
得天下的戰略就是使用人才的戰略,說穿了不過"知人善任"四字。
曹操實在是個性上的愛才,這一點上的意氣用事,已經超出了為人才而戰略的範疇,然而這也正是曹操吸引人才的魅力所在。
曹操對關羽真算是照顧有加。明知關羽走了之後勢必成為心腹大患(後來關羽水淹七軍,駭得曹操打算遷都避讓),卻還十分禮讓,這份器量已經完全是人格的魅力了。
真正的君王,對人才應該不惜一切代價的拉攏,即算不能為自己所用,也決不能讓強敵得到,這是起碼的原則。可曹操不然,曹操為了人才,從來是滿不在乎。
三國志中一段記載令人感慨。
"(曹操)以魏種為河內太守,屬以河北事。初,公舉種孝廉。兗州叛,(曹)公曰:"唯魏種且不棄孤也。"及聞種走,(曹)公怒曰:"種不南走越、北走胡,不置汝也!"既下射犬,生禽種,(曹)公曰:"唯其才也!"釋其縛而用之。"
魏種一直受到曹操的重用,委任為河內太守。當時是曹操剛占領兗州,因為父親的事情殺往徐州報仇,結果被呂布和陳宮乘機偷襲後方,幾乎無家可歸。當時曹操還比較得意地說:"魏種不會拋下我的",結果話還沒說完,就聽到魏種叛變的消息,曹操氣得發誓賭咒,要抓住魏種。等到抓住了魏種,曹操完全忘了自己說過的話,馬上替魏種鬆綁,並且還繼續重用。
其時"紹屯河內,邈、岱、瑁、遺屯酸棗,術屯南陽,□屯潁川,馥在鄴。卓兵強,紹等莫敢先進。"
有這麼強大的軍力,可是他們各懷私心,不願損兵折將,這些自命忠心耿耿諸侯們的表現真是令人大開眼界。
這個時候,曹操挺身而出,認為"舉義兵以誅暴亂,大觽已合,諸君何疑?向使董卓聞山東兵起,倚王室之重,據二周之險,東向以臨天下;雖以無道行之,猶足為患。今焚燒宮室,劫遷天子,海內震動,不知所歸,此天亡之時也。一戰而天下定矣,不可失也。"
在這個時候,天下間誰在擔當起拯救漢室的重任?只有曹操。
曹操見諸侯們沒有反應,竟獨自率領自己的幾千兵力追擊董卓,結果被董卓部將徐榮所敗。
好不容易逃了條性命回來,見到"聯軍軍兵十餘萬,日置酒高會,不圖進取",曹操怒道:"諸君聽吾計,使勃海引河內之觽臨孟津,酸棗諸將守成皋,據敖倉,塞轘轅、太谷,全制其險;使袁將軍率南陽之軍軍丹、析,入武關,以震三輔:皆高壘深壁,勿與戰,益為疑兵,示天下形勢,以順誅逆,可立定也。今兵以義動,持疑而不進,失天下之望,竊為諸君恥之!曹操終於看透這些諸侯的用心,走上了靠自己、靠實力的道路。曹操清楚的明白,要號令諸侯,憑的只能是自己的力量。沒有實力的威脅,沒有利益的誘惑,就算是天子的名義,也不可能指揮任何一個諸侯。
曹操對迎漢獻帝有過疑慮,後來在荀彧的建議下才決定的。荀彧是正統的兵家,雖然後人對曹操的迎漢獻帝的目的多有猜測,但是對荀彧的評論還是比較公正客觀的,至少認定荀彧對漢室、漢獻帝保持了相當的尊重,甚至後來為了曹操加封魏公一事觸怒曹操,試問荀彧怎麼可能提出不利於漢獻帝的計策呢?曹操疑惑迎漢獻帝,荀彧對漢室衷心有加,這算計漢獻帝,圖謀"挾天子令諸侯"又從何談起?
對漢獻帝來說,從李催手上逃出來,已經是天大的福氣了。
可是漢獻帝並不會因此滿足,他需要的是權力。
然而天下有哪個諸侯會將兵權還給漢獻帝?就算是劉備,將漢獻帝迎了回來,能把政權和兵權全部交給漢獻帝指揮?想想也是不可能的事情。首先漢獻帝缺乏軍事和政治上的才能,再說劉備手下能聽漢獻帝的嗎?
問題的關鍵在於,漢獻帝最忌諱的並不是強敵,而是朝中的權臣。想想就算曹操將漢獻帝送給劉備,劉備也不敢笑納呢。
在曹操、劉備、孫權的戰略中,都有胸懷天下的抱負。漢獻帝的立場不同,他才不會管人民死活,不去考慮怎樣攻克強敵,他需要的只是權力在握。
這個天子不好"挾"。漢獻帝很不簡單,他寫衣帶詔,就是要致曹操於死地。從而引出吉平設計下毒,馬騰反叛,漢五大臣的縱火謀叛等一系列暗算事件。後院起火,曹操也是應接不暇,這樣的君臣猜忌,乃至獻帝心懷對曹操殺之而後快的念頭。想必也令曹操很困擾吧。
曹操在這種情況下,不可能坐以待斃,加強防衛,限制漢獻帝的行為,根本就是理所當然。
話又說回來,假設曹操被漢獻帝殺了,天下會是一個什麼樣的局面呢?曹操的部下會聯手為曹操報仇,然後因為權力問題走向分裂,強大的曹氏政權開始瓦解,南方各諸侯勢必會抓住這個機會入侵中原,這樣好不容易才得來的穩定局勢將被破壞,中國又將陷入長期的戰亂困擾之中。
這些,只怕是漢獻帝和那些痛罵曹操的人都沒有想過吧。
即算如此,漢獻帝一樣也得不到任何好處,縱然他能夠逃過一死,也避免不了成為傀儡的命運。
這個天子,不"挾"也罷。
3.1.2.人才戰略
得天下的戰略就是使用人才的戰略,說穿了不過"知人善任"四字。
曹操實在是個性上的愛才,這一點上的意氣用事,已經超出了為人才而戰略的範疇,然而這也正是曹操吸引人才的魅力所在。
曹操對關羽真算是照顧有加。明知關羽走了之後勢必成為心腹大患(後來關羽水淹七軍,駭得曹操打算遷都避讓),卻還十分禮讓,這份器量已經完全是人格的魅力了。
真正的君王,對人才應該不惜一切代價的拉攏,即算不能為自己所用,也決不能讓強敵得到,這是起碼的原則。可曹操不然,曹操為了人才,從來是滿不在乎。
三國志中一段記載令人感慨。
"(曹操)以魏種為河內太守,屬以河北事。初,公舉種孝廉。兗州叛,(曹)公曰:"唯魏種且不棄孤也。"及聞種走,(曹)公怒曰:"種不南走越、北走胡,不置汝也!"既下射犬,生禽種,(曹)公曰:"唯其才也!"釋其縛而用之。"
魏種一直受到曹操的重用,委任為河內太守。當時是曹操剛占領兗州,因為父親的事情殺往徐州報仇,結果被呂布和陳宮乘機偷襲後方,幾乎無家可歸。當時曹操還比較得意地說:"魏種不會拋下我的",結果話還沒說完,就聽到魏種叛變的消息,曹操氣得發誓賭咒,要抓住魏種。等到抓住了魏種,曹操完全忘了自己說過的話,馬上替魏種鬆綁,並且還繼續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