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08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畢竟這東西是作為農業生產工具,直接使用在滿是泥水的田地里,要求簡便結實耐用的同時,也能夠造價便宜而好維護通用性;這就需要相應的初級鋼鐵產能和材料工藝的技術積累,比如高爐熔煉的鋼鐵產能、大型水壓機械的鍛造手段,蒸汽帶動的削切車床等等,作為相應配件的技術前置和基礎條件;最後才有可能組合成為一架合用的機械成品。

  要知道,這東西在近代社會到新中國建立徹底實現農業機械化之前,曾經扮演了相當重要而不可或缺的過度角色;因為這東西的生產效率,是傳統面朝黃土背朝天的人工收割數倍到十數倍,也就是說這東西,只要經過訓練的兩個熟手進行操作,就可以輕易趕上好幾戶家庭全家老小一起上陣的成果。

  由此從家家戶戶所節省下來的大量人力和物力,完全可以調劑和投入到其他領域當中去,而創造出更多的價值和增益來。

  當然了這東西也有相應的局限性,最適合用在平原地帶上,而對於碎片化的梯田和丘陵間地的效果,就要大打折扣了。因此,最適用於規模化的集體農業生產當中,也是目前淮鎮治下最適宜推廣的農業新技術之一。

  下一步,他們打算把這玩意改造成手推式的播種和插秧機,還有手搖式和畜力、水力、蒸汽帶動的打穀、脫殼、研磨等農業機械的研發和改進項目;

  然而,掌握在我妹妹羅璐手中的正編預算和編外指標已經用完了,接下來就只能從我後宅的私家小金庫里出了。

  比如,暫時挪用我翻新和擴建後宅工程,所準備的頭期資金。

  好吧,我也只能在上面籤押上一個準,再畫押上一個代表優先等級的密文符號。

  然後捂著吞了太多冰飲而被凍得發麻的腦門子,感嘆一下為什麼其他小說里別的穿越者,都能靠一點點的盤子和格局,就維持一個花天酒地、夜夜笙歌的生活日常;而我明明據有後世的數省之地、坐擁治下的百萬戶口,卻老是要掏自己腰包來倒貼正在經營的事業。

  難道是因為我的節操和下限,明顯還不夠低下麼。

  第1209章 淮動(五)

  傳統的淮南衝擊平原上,隨著雷鳴聲聲而至的瓢潑大雨如注,最為炎熱的七月盛夏也由此開始進入了尾聲。

  伴著四處被暴曬的幾乎枯竭翻漿的大小河叉支巷裡,逐漸滿漲起來的水面,大多數與運河相關的工程,也不得不相繼停頓了下來,而將大部分人手和畜力就近迅速轉入到農田裡的勞作營生上去。

  稻田草叢裡紛紛大作起來的蛙聲不絕,也再次壓過了被暴曬得聲嘶力竭的蟬鳴。

  綿連分布在眾多的低山、丘陵和岡地之間,大片青黃翻浪的稻田間雜著大豆、油菜、菸葉其他經濟作物,代表著得是這些年開拓淮南的成果;

  畢竟,這裡從古到今就是中國最大的水稻種植區域之一,同時水鄉河網遍布的緣故,還盛產皮革、木材和魚獲;其歷史甚至可以上溯到龍山文化時期,在吳楚爭霸春秋時,就已經有人在淮南興建人工陂池,以利農田灌溉的收成。因此留下的水利灌溉基礎很好,只是年久失修而長年荒廢淤積了;土地也都是開發度很高的上田、水田居多;

  因此,來自淮鎮的工程部隊和勞役營,在通過修繕水利和恢復疏導河道,而初步穩定了區域環境氣候之後,後續的開拓團和屯墾點只是稍加復耕,就能夠有所不錯的收穫了。

  故而歷史上那些藩鎮再次無論如何的征戰廝殺,只要稍加休養生息一段時間,就能夠較快恢復過來;而史上那場曠日持久禍害連綿的大雲教之亂,雖然在往來拉鋸和攻殺當中極大的摧毀了當地的經濟結構和戶口基礎,但是依靠放任自流式的兩三代人時間,也就重新將淮南的人口給生聚繁衍起來了。

  按照史上崔致遠《桂苑筆耕集》卷13記「山陽(淮安)沃壤,淮畔奧區,地占三巡,田逾萬頃」,因此,光是楚州一地的藩鎮營田,就已經多達兩三萬頃了;雖然因為淮河時不時的水患和沿海的屢屢入寇而有所縮減,但是留到如今的技術還是相當大的。

  直到初次北伐的兵鋒踏上江北之地時,雖然漕河依舊淤積處處,而沿海大片地區人就是荒無人煙,但分布在淮南內陸各路大小十幾家藩鎮治下的在冊戶口,已經達到了兩三百萬之眾;這還是不算那些以佃客部曲奴工為名,蔭庇在地方豪強大戶名下的隱匿人頭。

  只是,這一切再次被持續不斷的戰火和後續的綿連災荒給摧毀殆盡了;這其中甚至又當初我麾下軍隊的一份功勞,當初東路大軍之眾大興捕亡之事,而經由我名下軍從商人,販運發賣往海外各藩島洲的委實不在少數;後來,又籍著淮河大水的機會,大量吸納和招徠沿淮各州那些流離失所,走投無路的淮南人口;

  因此,淮鎮如今所要面對的局面更加艱巨和困難的多,在淮南境內直接或是間接控制下的七州之地,滿打滿算也就在地方上搜括和清檢除二三十萬口人而已,而且其中還有小半是創造生產價值不高的老弱婦孺,乃至幾乎不能提供生產價值的孩童。

  正可謂是土曠人稀。

  光靠他們自己組織起來生產自救什麼的,不要說給駐軍輸糧助餉,就算是想要實現勉強自足都很有問題了;因此,實際上淮南開拓的主要力量,還是靠從淮北調過來的那上萬建生軍,及其數萬名的俘虜與囚徒、藩奴,還有營田署管理和組織下相繼遷移過來的,數十個大型的移民開拓團。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