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43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反倒是,名義上附屬於布政使衙門,而以布政左參議身份兼任的淮北道學政官——提調學政使,也是左參議權布政使事的李格非,在自己的主要職分治下,所能夠發揮一些價值和影響力的主要領域了。

  至少他可以籍此巡視和過問,相應教職人等的日常和庶務,乃至親自主持相應的考拔活動,監督各地的初級教育推廣和適齡孩童強制入學的情況。乃至負責一下名為勸學會的半官方組織活動,以定期徵募和管理各方勢力捐助辦學的資財……

  並以此和北地一些治學有成的大家、士人之流,保持了某種交遊往來的日常關係。

  從理論上說淮地不是缺少學校,事實上各種雖無學校知名卻類似學校職能的存在,可以說於軍中和地方是比比皆是。

  所謂的「淮地無私學」就是說,淮北道境內從上層規模最大的官辦聯校,到最基本的童子營和工讀場所,從農事和漁業、林業有關講習所,到各大城邑當中的技工學堂,自上而下幾十所各式各樣的教育機構和場所,幾乎全是官辦的產物;從場地、資金、物資和人員,也都是由淮鎮的撥付和安排。

  其中由功曹編列預算和開支,宣教司編撰和整理教材和課目,教化曹/學曹管理人員升遷拔舉和培訓計劃,然後又有工曹、運曹、海曹、商曹、常平曹等對接部門,負責勤工儉學或是相應技術實踐的見習崗位,而逐級按照重要程度分派下去。

  其中每年要直接投入的經費和物資,大體有三四十萬緡,幾乎趕得上國朝給淮鎮編列的三分之一軍費了。這裡還沒有算上場地劃撥和其他部門協作下的無形花費和間接的支出了;林林總總各色在職的教學人員和勤雜人員也有五六千之眾,幾乎是僅次於各級行政官吏,而趕得上農官體系的第三大公職群體了。

  此外,大部分官員也有或長或短兼職或是轉任過教師的經歷,算是另一種變相的壓榨高端勞力和剩餘價值;因而,這些教職人員從某種意義上說,也是潛在的官吏候選了;畢竟沒有辦法,這時代能夠受教育的人口技術實在是太少了,而且這種東西還是欲速則不達的結果;只能暫時靠數量堆積成質變來取勝了。

  為了就是能在最短的時間內,給培養出一批勉強符合最基本要求的產業工人和初級專業人才,乃至潛在的新式軍隊兵源,不求達到後世工業時代的基本水準,只要相對這年代的大多數人更具有優勢就行了。

  而這裡之所以還有個幾乎,那是因為還有聯校之下還有專門船政和海事科目的分校,最初是那些登州遺民主動投資所建立起來。

  所以還保留了一個相當於榮譽身份和訾議性質的學監會,讓這些擁有專業領域經驗和資歷的助學商家,對於具體教學內容和計劃,教材的編撰和收集,定期提供相應的意見和建議,以符合實際的需要而有所調整……

  但是不管怎麼說,淮鎮治下所建立和完善起來則這一套東西,與國朝自古以來實行的各級學政體制,雖然有名同而實異,且漸行漸遠而去了。或者乾脆就說是自成體系而難以兼容的兩般東西了。

  就因為淮鎮所倡導的學問和實踐,大都是極為淺顯易懂而貼近實務的功利性內容;可以說除了簡單粗淺的書法文詞表達能力和時事對解之外,甚至連最基本的經義和策問、詩賦都沒有;而放到國朝的科舉體系當中,無疑是上不得台面,甚至連最初級鄉試都不能通過的東西。

  然而雖然知道這其中頗多不合國朝體制之處,然而其中又涉及到了方方面面至少成千上萬人的生計和前程,以及淮鎮目前安穩平定的現狀,就算是身為名義上最高學政負責人的李格非,也不願輕易出頭去生出什麼是非,或是製造出了爭議和話題來打破這個局面。

  畢竟在這個紛亂艱難的世道上,願意從孩童開始推行教化和啟蒙,哪怕是通過強制性手段來實現的,可是就獨此一家的好處和優待。

  從某種意義上說,經過諸多仕途的挫折和起伏之後,他既不願意違背本心去糾舉這些形如叛經離道的善政,也不想無端耽誤了淮鎮治下這些人難得機會和前程;

  因而被迫習慣了遠離爭權奪利的日常和目標,又在猶豫和糾結當中掙扎了好一段時間之後;他也只想在這個任上平平穩穩的坐完,在目前相對充足的資源和條件下,完成自己關於治學著書立言的小目標,然後把這些問題留給後任者就好了。

  唯一比較讓他心煩的是他的女兒李清照;近段時間居然異想天開的不滿足於現狀,而想要到新開辦的女子職業學校離去任教;而且還得到了來自以那位宇文小夫人為首上層女性小圈子的支持和鼓勵,或者說是慫恿。

  要知道,國朝方面雖然也有前代沿襲下來類似的女學館和京學女院,但都是針對社會高端和中上層的夫人小姐,所開辦的類似書畫詩詞歌賦等才藝培養和婦德、禮儀、教養之類高大上的事物;

  而這個女子職業學校,卻是公然打破原本女營和工場裡默認的女工培訓制度,而從衛生防疫、護理照顧、炊伙烹飪、縫補織染等傳統層面更進一步,讓淮地的百姓之女受到粗淺教育的同時,與男子一般的掌握部分營生的技能,乃至取代某些類似的崗位和用途;這不免在叛經離道的路子上未免走的有些遠了。

  但是他的立場偏偏又有些尷尬,這是那位宇文夫人所倡導的事情,並且說不定還得到淮鎮之主的默許,讓他缺乏立場和決心進行公開反對和阻攔;但是如果真要默視其成的話,只怕又會因為自己女兒的身份給人一種錯覺和暗示,這是身為布政使和學政官的自己所支持和表態的結果。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