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44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要是在平常年景,多少回造成一些混亂和牴觸情緒,但是現在的話嘛,則又是另一番局面了。因此改易行政體制和名稱的同時,這也是一種變相的消磨和出去前代統治者痕跡和影響力的長期布局手段之一。

  這樣再加上遼西五州和半島三州,就有十七個州的格局,幾乎和我治下的淮北道相仿的地盤了。日後軍事方面坐鎮的人選我已經安排好了,韓良臣一個就在趕過來的道路上;也只有他的資歷和威望,可以代替我坐鎮這個新開拓出來的大後方。

  而民政方面的人選,我則是選中了虞允文,他作為淮鎮的第一任營田大使期間,表現的頗為得力和幹練,因此這一次讓他來負責遼東後續的民生營屯諸事,也算是物盡其用了。

  因為遼地的戰亂基本已經平定而進入恢復生產和休養生息的截斷,而當地的外在威脅和內部維繫的軍事壓力也以及大大縮減了;所以,相應的軍隊部署也要進行更細化的調整和分配。

  像是遼西方面,只要維持住小清河方向對營州的南方戰線;而在東線因為以及從陸地上連成一線的緣故,主要維持對東南群藩威懾性的最基本駐軍,讓他們繼續作為定期提供財賦資源和勞役的奶牛角色即可。

  主要軍事存在的重心被轉移到了北線,以重建的定襄軍為支撐點,梁河和倉勿兩鎮防區為二線緩衝和兵源地,而坐鎮遼東城的安東守捉軍,則是地方的駐留和維持力量,然後才是作為後援和機動部隊駐留在新城的淮軍五個新編營。

  因此,最後的預期當中遼地只要維持一萬規模的標準淮式新軍,再加上約三萬日常耗費更少的,僅有少量火器加強的傳統軍隊即可。再加上地方上安置完成後所組建的守備團,和半脫產建生軍、巡護隊,足以維持起後續的局面來,而進一步的削減和抽調實際駐軍的需要。

  當然這一切的前提是我先得把北方聯盟這個手尾,給收拾清楚了才有的說起。

  第1107章 歸遠(二)

  沿著開闊起伏的平原地。

  又相繼勢如破竹的攻拔了近四州之地,二十九座城寨和邑落之後,我已經比計劃中走的更遠一些,但是這並沒有什麼太大的意義,(因為分藩眾多的緣故,安東的州制劃分,可遠比內地小得多。)

  因為沿途人口的稀少和市鎮城邑的凋敝破敗,在這些城邑開始,已經是很難從地方獲得補給和其他的助力;就連象徵性的人質都湊不全。

  因為當地有點實力和名望的豪強或是殷實人家,不是已經不復存在,就是早已紛紛逃亡一空;只剩下一堆故土難捨或是在無處可去的平民和貧戶、藩奴,想要把他們組織起來恢復秩序,也是一個不小的負擔和累贅。

  這一方面是土族之亂的緣故,另一方面則是耶律大石引塞外之軍過境,所造成的慘痛後果。因此,不斷有小股的藩軍和安東輔助兵被留了下來,以維持沿途地方的基本次序。

  雖然我的五萬大軍因為縮水了大半,而只剩下比較精幹的兩萬多本部人馬,但相應消耗卻是隨著後方糧台的距離拉長,以及維持占領區域的擴大,而不斷緩慢而堅決的與日俱增著。

  雖然這些地方到處充斥著小學教科書上所描述的,「棒打狍子,瓢撈魚,野雞飛進飯鍋里」的豐富原生態資源,而實在是一個行獵和體驗野外求生的好去處;但是對於一支大軍的人吃馬嚼和其他日常消耗而言,就沒有什麼意義了。

  當然了,武裝行軍一般的攻陷和占領這些地方,也不是沒有任何收穫;只是除了隨軍的各只專業小組,一路過來勘探的地理和水文,各種動植物標本和環境評估,大多數物產和資源的收集之外;其他的收穫就有些特別了。

  因為都是女人,在十幾歲到三四十歲的區間內適合生育的女性,都是只要給一口吃的,就願意跟你走的那種類型;

  因為作為生活支撐或是家中頂樑柱的男人,不是死了就是逃亡,或是被抓走充作了過路軍隊的炮灰,或又是出去討生活而就此不知所蹤的結果;她們之中有人迫於生計主動出來賣身,想做路過淮鎮軍隊和那些藩軍的生意。

  然後,因為淮軍相對的紀律嚴明而買賣公平,乾脆就此跟上軍隊打算做長期的生意來,聚少成多了之後被發現,卻是苦苦的哀求不肯走;於是乾脆由軍隊集體出面,用很少糧食的微博代價將她們全部買斷下來。

  於是這一路下來,前後陸陸續續的有數千人被送往後方去,按照計劃先送到女營當中管理上一段時間,再按照情況配給那些有功將士或是足夠足夠服役資歷的老兵,以解決婚姻家庭的問題。

  當我的軍隊沿著曲折徘徊的道路,再次穿過了祥州境內大片的巍巍森林和草甸之後,就正式抵達了奔流不息混同江畔的小邑——懷德鎮。

  按照羅藩時代作為大都護所掌握的地理圖志,在寬闊的江對岸就是安東中部與北部重鎮,黃龍府的地界,沒錯就是那個「直搗黃龍」典故里的黃龍府;南北朝時曾是扶餘國的末代都城所在,而最早見諸於史書當中的「合龍(合隆)城」(今吉林省長春市農安縣)。

  原本南北走向的混同江在這裡,突然折轉出了一個之字型的彎角來,而轉而朝向東面流淌而去,也由此在南北地域之間,環繞和分隔出了中部一大片由窄到寬的肥沃土地來。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