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00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羅氏的內亂讓治下領民百姓也就是飽受其苦了,普通人家就算有所積余,也早已經被折騰乾淨了;更何況還有各方自立的勢力,為了各自的野心和慾念在相互侵併和攻打之間,把地方給搜颳了一遍又一遍的,只怕除了一大堆嗷嗷待斃的嘴巴之外,已經沒有什麼東西可以剩下來了。

  但是如果運轉得當的話,則可以在很短的時間內,通過填補和恢復地方因為戰亂造成的空白;最終將淮鎮在收復地盤上建立的統治秩序和執行力的權威性,給順數推舟的迅速穩固下來;

  畢竟對於這些飽受戰患的大多數領下百姓,天大地大吃飽肚子才是最大的事情。正屬於用較低的代價和粗淺手段,就可以輕易收買和聚攏人心的階段。正好用來完成統治權和基本名份上,相對日常影響和動盪最小的平穩過渡。

  而羅思瑾為首的大羅氏舊族而言,作為配合本軍在遼東乃至安東道行事的代價,以及在收復遼東之後的補償和妥協條件;

  就是逐步放棄他們已經保留不住也維持不下去的,安東諸侯總管領和大都護的名分,以及相應統治權和名分移轉的情況下;保證羅氏余族的世代生活無虞與田土財產上的基本收益,以及在淮鎮體制內仕官、從軍之類的發展機會;

  當然了,這部分是以宗族公產和籍田的形式,由我信得過的羅思瑾來管理和經營的。畢竟,淮鎮也不是無條件做善事或是養懶人和寄生蟲的地方。

  不過,這些都是後話了;目前還是需要他們這些人作為門面和招牌,以繼續維持羅氏管領安東的這張皮;用來掩人耳目製造羅氏依舊管領安東的假象,順便對付南邊朝廷可能到來的質責和非難,以及各種後續的動作和手段。

  「報……」

  一個聲音再次打斷了我的沉思。

  「遼西出陣的折可適部,已經前出至東山城……奪得附近長慶、奉陵邑七處……」

  「報……」

  「東路的杜桑所部,已經北入銅州,連下鐵城、湯池、柘木數城……」

  「報……」

  「前軍先手部車營,於海北州凌明城遇敵襄平軍數千,立陣一鼓破之……」

  似乎從目前為止,乘著冬末春臨之交突然出兵的效果,還在繼續發揮著出其不意的作用;

  因此,一路主力、兩路偏師和一隻奇兵,都還沒有遇到像樣的阻力或是成規模的抵抗,具體傷亡的數字也始終停留在十位數以內。

  不過對我來說,能夠一波流A過去固然是最好的;但還是更希望敵人能夠受到刺激壓迫而聚集起來,方便我用堂堂正正排隊槍斃給碾壓過去才是。

  若是讓他們化整為零的四散在地方上而進行頻繁的抵抗和襲擊,我反而要多費些周章和氣力了。

  「報……」

  負責奏傳的虞侯再次通報導。

  「耀州、辰州、盧州和熊岳州的十五位城主並九位管邑。」

  「率所部軍民及父老,前來進碣軍上兼作犒師之舉了……」

  「奉牛一百餘而羊豬四千口,麥豆八千石而草料三萬擔……」

  「另有銀絹作價五千五百緡,雜色酒水四千斤……」

  當然了,這些人當中倒是大多數都是當初淮鎮撤軍時,作為半島三州的邊沿緩衝區和親善勢力,所扶持起來的存在,或者乾脆就是派人帶過去換個旗號和馬甲,在當地作為內應和打入楔子所發展起來的勢力。

  有這些帶路黨和內應作為前驅,可以說抵達出兵建安州的第三天,就已經將半島北部這些布局過的四州十數邑之地,幾乎是沒有什麼阻力輕而易舉的一鼓而下了;

  然後又在他們協助和指引下,東路的偏師以控制下的穆州為跳板,在兩天內輕取了東南隅鄰接烏骨水上游的來州、保州、開州、定州,雖然都是一些地狹民寡的下州小郡;

  卻是從而將烏骨、鴨綠兩水流域的中小諸侯們,與淮鎮直接控制下的半島沿海,以及雙江口泊汋城的飛地,從陸地上完全連成了一片。正所謂是淮軍的兵鋒所指,無不是土崩瓦解或是望風披靡,或是紛紛倒戈開城相迎。

  因此,他們還以臣藩之名為我湊出約四五千藩兵,以及翻倍數量的民夫。雖然大多數裝備和訓練都相當簡陋,只有權壯聲勢和場面的象徵性作用,但是我還需要他們作為榜樣和示範,來減少在遼東地方上潛在的阻力和敵意。

  所以在進軍途中,對其中的一些人適當的接見和安撫,許予利益和前程;也是穩固下後方和側翼,有所必要的手段和過程。

  而我所在的主力則繼續長驅馳入,直指被博羅會所屬勢力竊據的遼東城周邊。這也是我預期的主戰場和決定性的戰略重點所在。

  第1078章 立新(三)

  遼東南部檳州,鶴野城(今鞍山市附近)。

  當地有雙山如鞍,自東漢以降便是冶鐵業興盛之所,而山前盡多沃野良田而一馬平川,素以富饒足食稱世。

  因此,自古稱既有鶴野之城,安得遼南之地,即得兵杖之利,又有養兵足口之便;也是北上遼城郡的重要樞紐和據要之所。

  沿著遼河支流東線一路北上的征東大軍,最終還是在這裡的曠野之間,遭遇到了大隊聚集起來負隅頑抗的敵人。

  只見的鼓號聲交錯,而廝殺吼叫聲喧天震響,空中的箭雨如飛與地面上層疊錯雜在一起的血色戰線,構成了原野當中最醒目的一道風景。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