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18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這樣除掉留下來作為種馬和優質母體的少數外,大概可以實現如今淮北道境內五個軍序,大半數騾馬化的更新換代。當然了,因為水土和種源的緣故,軍用馱馬和騎乘軍馬的比例很大,但合適作為沖陣騎兵的坐騎戰馬,就不到十分之一。

  畢竟,與其他豬牛羊之類的大小牲畜飼養不同,養馬的起點和門檻比較高,吃的用的成本和日常所需水準甚至比普通人家還要高。

  因此,實在不適合過往前朝官府所採取的那種分包到戶,讓幾家十幾家合養一匹馬的分攤散放制度,風險概率和產出的性價比也實在不高;

  而且,雖然說在草原上是個牧民都有養馬的經驗,但是勉勉強強的養活一匹馬是一回事,想要保證足夠健康和綜合素質的軍馬乃至戰馬,並且能夠穩定的進行大批量良種繁育,顯然是一件技術含量不少的精細活和周期較長的系統工程了。

  因此這幾年下來,雖然通過對外征戰的俘虜和羅刮,獲得了二三十萬單位的騾馬大畜,但基本是草原種和河南本地種居多,要求比較高的優質騎兵戰馬,還得靠從安東等地來獲取和補充。

  好在雖然作為傳統貿易對象的安東諸侯們,自己打成一片而無暇外顧,但無論是淮鎮控制下的遼西五州還是遼東三州,都不乏適宜養馬的地方,這才將騎兵坐騎的補充來源,給逐步穩定了下來。

  而對於以我為首的淮鎮文武的勸進和擁戴的表態,江寧方面新成立的幕府也是反應的很快。

  只是除了新追加的五百戶食邑和一個特進的勛位之外,大本營還給我配發來了第二份的正式文書,讓我在解決了夷洲的問題之後,伺機引兵入閩行那定難克亂之事。

  當然了,雖說大雲賊的主力已經傾力而出去肆虐兩浙了,但如果我真的帶兵去了的話,以閩地多山地貧而道路險阻重重的地理特點,還是有很大概率會掉進長期治安戰的那個大泥潭中;

  不過這好歹是一個名正言順的契機和由頭,讓我可以對閩地沿海各州的那些國朝殘餘勢力下手了。

  第1026章 瀾動(一)

  淮水南岸的楚州(今江蘇淮安)境內,已經插滿了代表淮軍特色的風雷旗和火鳥旗;

  當地原本淮南行司大營撤走和廢止後,留下的城寨,兵營、關隘和橋津、還有數年時間收徠和聚攏流民,所開墾的大批軍田和官田,堤壩河渠,以及空空如也的倉房和行棧,如今都大致完好的落入了淮北留後府的掌握之下。

  當然了,淮軍是以建立沿途糧台的名義,緊接著出兵南下的劉延慶部,而進入淮南境內的;然後驅逐和抓捕了那些侵占和盤踞在這些產業上的亂兵和流民,以及其他的不法群體,而建立起淮地特色的新秩序來。

  然後,來自對岸泗州和宿州境內的流民屯墾團和建生軍的生產隊,也緊隨而至的抵達了這些地方,搶在入冬之前搶耕開土地,而播下第一批冬小麥的種子。

  這裡原本就是河網縱橫而土地肥沃平坦的富熟之地,雖然經過數年前大水泛濫的肆虐和破壞,導致人口凋敝而城邑破敗,但是基本上的底子還是好的;只要能夠排乾那些大大小淤積和水澤,就會重新露出更多適宜耕作和居住的土地來。

  因此在偌大的江淮平原上,靠近淮水的山陽、鹽城、寶應、淮陰四個縣治內,依靠來自淮北的編戶和填民,也再次恢復了部分人煙生息的氣氛和喧囂來。

  而在距離楚州一百多里外的揚州境內,模範後軍的統制官劉延慶,正在接待面前這些這些前來投奔自己的軍將部曲,又想起來自父帥劉紹能的手書,只覺得滿肚子的百感交集而心中不是什麼滋味。

  因為他已經得到了新的消息,正在病中的老帥劉紹能即將卸任山南道的差事,以及江東、兩浙安撫處置大使並江西都督的頭銜,而奉旨入朝接任大將軍孫靜邦留下的參事府總綱一職;算是再次從領兵的第一線,調回到中樞參贊軍國的位置上。

  而原本江東、兩浙安撫處置大使的位置,卻是改由來自前河南討擊大使的魏臣接任;頭銜也變成了江東並兩浙討捕大使。

  而在這一切的背後,則是隱約某種相當複雜的事態和中樞權力的角逐,或者說一向置身事外而立場中立的老帥劉紹能,也不可避免的被迫捲入了高層的對立,而遭到了某種意義上的牽連和構陷了。

  因此在回到中樞之前,自覺要對應某種局面的劉紹能,已經搶先一步把這些常年追隨自己的部下,給想辦法編遣了出去;而這些身上帶有比較鮮明將門劉氏烙印的虞侯、親軍和部曲,則被打發到了劉延慶這裡來;算是給他們一個出路和交代。

  用劉紹能在手書中留下的話說,在今後的日子裡他需要避嫌和保持低調,因此實質上這個總綱身份所能夠給予的幫助和扶持已經不多了。因此劉延慶只能自己想辦法,好好在擎制和約束較少的淮鎮體制下謀求發展和前程了。

  或者說自前朝到國朝建立以來的數百年間,為國盡忠的保州將門劉氏的將來出路和前程,說不得還要落在他這個能夠繼續領兵一線的年輕一代身上了。

  用某種比較隱晦的說辭,只要他在外面領兵的功勞越大,地位越是重要,就越能夠與朝中的父帥形成遙相呼應和自我保全之勢;

  畢竟,自從泰平北伐以來的數載光景天下巨變連年而是非紛繁,連他這樣資深望重的朝廷肱骨和鼎柱,也看不清楚也看不明白國朝形式的演變和未來的走向了;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