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65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楊再興也通過拷問幾無鬥志的俘獲,進一步確認了更多的情報;如今負責駐守江原道的武力,主要是這個新出現的後百濟朝廷,所委任的嶺東和嶺西兩大節度使,以及拱衛元山府的若干京軍構成。

  而這個嶺東節度使下轄,主要是彌勒軍的舊屬,由彌勒教的首席大坊主僧海清兼任,而分領原州、橫城、寧越、洪川、平昌等七郡;而所謂嶺西節度使,則是那些投附了後百濟政權的本地豪強和大戶,所聚合而成的一支武裝力量,以昔日江州第一大族家僕出身,兼江州防軍校尉崔益謙為節度使,統領所謂的固城、楊口、東海、太白在內的西四鎮。

  都城元山府的「京軍」,則是其中為數不多的厚背集抄的精銳力量;只是大多數都隨自稱「宣明王」的國主扶餘光,宰相鄭仲夫,四軍大都督弓堅,左右上將軍宋弘毅、孫道清,京軍總鎮洪儒,四都督裴玄慶、申崇謙和朴智謙等一干文武重臣,分兵數路北狩和東征各道去了。

  而隸屬於這個後百濟國名下,號稱五路四督的兵馬,至少有一路蒙山軍因為入侵全羅道而被擊滅,而另一路彌勒兵也被淮東軍在小山城重創過。

  因此,在對敵的士氣和心態上,這些以淮東健兒為主心骨,大多數有過戰陣經驗的藩軍將士們,自是有著天然的優勢和上風。

  特別是在風雷旗下曾經被當做砍瓜切菜的對象,狠狠教訓過的彌勒軍來說,前幾年隨著漏網之魚帶回去的恐懼印象,可還是日久彌新呢。

  ……

  鄆州,作為淮東鎮沿著黃河岸邊伸出的突出部西南端。

  大野澤下游雷澤縣的附近,五丈河的水面上,也突突駛來了長長一列的行船。

  最顯眼的無疑是居於首位的車船兩側,那不停翻轉攪動起滾滾水花的巨大明輪,以及頂上粗大的管徑,所不停噴冒出來的灰黑煙氣。

  而在碩大的頂棚之下,巨大鍋爐膛里被打開送入燃料後,因為燒煤而熊熊噴吐出的火光,就連站在岸邊的遠處,也能夠看的是分清明。

  作為本地車船隊調過來幫忙的舵手阮五,也有些羨慕的望著為首這個巨大的傢伙;

  與尋常用來載貨運客的大多數車船,或是之前曾經在大野澤上測試過的,那些較小的巡曳式車船不同;這艘車船在整體構造上明顯經過了大改,而讓讓亮閃閃的金屬部分幾乎占據了甲板上的大部分;

  而且船身前部和中部艙室的位置,幾乎都被一個巨大的往復運轉機械及其輪軸和傳動機構所占據了,至於船體後半截的空槽,也都被大量堆放的煤石所填滿了。

  因此,真正用來裝載運輸的部分,反而是那些用粗大的纜索連接起來,長長拖掛在後面的漕運平板大船,像是一條長龍般的沿著河道延伸到水面盡頭,遠遠的望過去怕是沒有數十艘之多。

  而據說拉動這長長一列平板漕船,既不用成群的人力拉縴,也不用許多的畜力幫忙,只要這麼一艘裝上大型鍋騾機的新式車船而已。

  隨著車船上轟鳴的機械逐漸的熄火減速,依靠剩餘的慣性緩緩的靠近岸邊的棧橋,又被岸上的各種鉤鎖被固定住;然後後面長長的平板河船,也在近岸拋索的拉扯下,逐一的靠上岸邊來。

  放下搭板之後,第一批沿著船篷下走出來的,赫然是那些披掛整齊的淮軍將士們,只見他們精神抖擻而氣色洪亮,只見他們在號子聲中整好以暇的在岸邊完成列隊,再加入到幫助後面船隻上岸的序列中去。

  而在靠後的一些平板船上的棚頂下,則是一些鞍具齊全戰馬和其他的大牲畜,在此起彼伏的嘶鳴和叫喊聲中,被沿著寬版過道小心的牽挽上岸來。

  而最後靠岸的十幾條平板大船上,則是船隊隨行攜帶的糧草輜重,連同裝載的軍用大車、篷車、廂板車一起,被小心翼翼的拖到岸上來。

  然後,才對放空的漕船進行簡單的清理,重新裝在上回程的傷病員和需要維修的甲械器材,當地的出產的漁獲、稻麥等大宗產品,以及一些完成就近開採的礦石什麼的。

  隨後,忙得渾身大汗淋漓的阮五才隱約知道,據說這些是從沂州調遣過來的兵馬,從徐州境內上的船,就這麼一路日夜不停的行駛過來了。

  就這麼一個滿編的主戰營,連帶最基本的器械裝備車馬輜重,抵達這裡前後只用了差不多一天半時間而已。

  比起陸路上騎馬行軍的調防速度,甚至還要快上大半天還多;而且相比騎馬行軍的疲憊和消耗,他們大多數時間是在船上整好以暇的休息中度過的。

  有些適應性好的人甚至已經睡了兩三覺了;雖然這次輸送為了考驗車船運力的極限測試,而儘可能多裝載上人和物資,而導致呆在船艙中不免有些狹促和伸不開手腳,但是比起過去風餐露宿的野外拉練,卻還是輕鬆愜意了許多。

  畢竟,漕運的河道里沒有過大的風浪和顛簸,日常所需的飲食和其他供給,都有後面平板大船上,專門的船上伙房和醫療所、工具間、倉房等來提供;而且不需要沿途徵發民力進行協助,或是進行中轉和停靠、宿營,在夜間也可以在岸邊的引導下減速繼續行進。

  每艘平板船上只需要安排若干人輪流進行執勤和警哨,順帶在拐彎或是激流的河段,預防可能產生的碰撞和刮擦、擠壓、擱淺等突發事件的發生。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