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51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但是,經過了數年前南北大戰,洛都朝廷輪番大幅抽調走軍力之後,所謂的安東行營事實上已經是名存實亡,只剩下各留守文職佐僚構成的空架子了;

  再加上後來的而塞外番胡南下流竄燒掠,平盧道四鎮為主的地方軍隊,因此數度分裂和追隨宿元景出走塞外,討伐那些草原諸侯等等,一系列戰爭和事件的嚴重削弱之後。

  相應帶來的後遺症,也很快就在地方上體現出來了,作為營州首府的柳城大邑之中,市面上是一片死氣沉沉凋寂蕭條的景象,走在街頭上的也都是婦孺老弱居多,就是現在局面的最好寫照。

  而在城中的行營官邸,剛剛經歷了一場充滿了扯皮、爭執和討價還價的高層會議。

  關於是否入援洛都的話題,雖然來自朝廷的額信使,各種威逼利誘和曉以利害,動之以情曉之以理;但最終還是列席的將帥們被以南方道路不靖,而割據河北中部和東部的張邦昌態度不明,再次以相對微弱優勢否決了。

  隨後,又有人建議可以直接沿著運河南下突入滄州,可以藉助那些尚未淤積漕運河段來輸送軍淄,卻又被以很容易遭到來自黃河對岸,那隻大名鼎鼎淮東軍突襲的理由,給再次駁斥了。

  但是,接下來關於另一個扯皮了數次的事情,卻已經有了結論。

  曾經的盧龍軍副使知都團練使李希堯,無疑成最大的失意者和輸家了;他不但失去了大部分的軍職和頭銜,駐地和防區也被剝奪,還被變相軟禁式的要求在家閉門思過。

  作為一個大小將門構成的聯合體,平盧道的范陽、盧龍、營州(柳城)、薊鎮等四鎮之間,也並不總是一個聲音和步調的,特別是在失去了來自洛都方面的壓制和憑衡之後。

  從積極內赴洛都的勤王派,到聯境自保的觀望派;從主張對那些草原諸侯發動懲戒性打擊的北上報復派,到主張乘勢的東進派等等,諸如此類的不同觀點,在不同時期和階段,相繼的湧現出來。

  甚至也有人曾經提出過,效法格局河北的那位大都督張邦昌的做法,與南方的淮東鎮達成某種妥協和默契,以較少後顧之憂的經略其他方面的建議,但是很快就被泯然與大眾了。

  而在前些時日,為了解決遼西薛氏內部分裂和架空藩主,試圖私自向宿敵遼東羅氏妥協求和的突然事件,再加上宿元景留下的安排和手段;

  除掉已經傾巢而出攻略塞外的薊鎮,平盧道的其餘三鎮內部,好容易才達成某種共識,由熟悉遼西方略的李希堯,就近火速帶一部精銳人馬北上,伺機支援弱勢的薛氏本家,迅速平定薛氏的內患和可能的動亂。

  乃至製造機會挫敗和打擊,老對手遼東羅藩的野心和,如果在薛氏已經無法挽救而事不可為的情況下,最不濟也要保住進兵安東的重要通道——遼西走廊。

  只可惜,雖然他一開始做的很不錯,在大勢難以正面阻擋的情況下,斷然藉助薛氏本家的內應,躲在幕後順水推舟將計就計,幾乎都達到了大部分目的,幾乎將局面徹底逆轉過來,甚至還遠遠超過了預期的效果。

  在東山城一役,不但把薛氏內部主張妥協的實力派給一網打盡,甚至差點兒就毀滅了國朝在安東最大的對手,遼東薛氏的整個上層;卻又因為意料之外前來觀禮隨行的淮東軍,突然橫插一槓而功敗垂成。

  不但最後大好局面盡喪,就連營州派系中頗具分量,關係也最為密切的地方勢力遼西薛氏,也都被徹底激怒而同仇敵愾的羅氏,所召集而來的諸侯聯合大軍給逼上了絕路。

  在主要戰略和大局上陷入嚴重被動和劣勢的情況下,就算他再如何的殫精竭慮,智計百出的取得多少場局部的勝利和優勢,但也無助於挽回己方陣營在遼西山河日下的頹勢了。

  哪怕他果斷裹挾了少藩主在內的薛氏高層,屠殺了開義城中的潛在投降派,而用詐降和偷襲來激怒和挫敗羅氏的聯軍,一石數鳥的逼迫薛氏上下不得不死戰到底,給敵人造成更大的損傷。

  但是北賦予厚望的遼西薛氏,在巨大的力量懸殊面前,還是不可避免的走向了滅亡,而他也只能帶著最後一點希望和保障手段,突圍求生了。

  然而作為補救措施的幽州水師,連同他們所負載一隻準備突入遼東後方的偏師,因為遭遇了淮東水軍而幾乎盡數覆滅在海面上。

  而好容易組織起來的後援兵馬,也迎面撞上了傳說中「滿萬不可敵」式的火器堅壘,重挫在小清河沿線,又在後方糧道受襲的噩耗下,不得不急忙退兵之後;

  營州境內那些原本支持和為他說話、辯解的聲音,也不得不閉上嘴巴而改弦更張了。因為這已經是營州地方上,可以抽調出來的最後一點餘力了。

  前前後後搭進去的將士,也達到了近三萬的青壯年,放在過去或許只是稍微緩一口氣的事情;但是放在現今只能自顧自得的局面下,卻是足以令城內家家帶孝,戶戶掛白的重大噩耗和損傷了。

  至少在營州境內的新一代青少年,完全成長起來之前;再繼續損失下去的話,營州方面或者說是柳城鎮的治下,不要說守壘戍防的人手嚴重不足;只怕來年就連種田做工的人都湊不齊了。

  為了抽調出足夠的後援兵馬,甚至連一些次要地段的哨所烽燧駐留編制,都已經撤出了,就算現在已經知道羅氏發生了內亂,短時之內也無力再繼續做些什麼了。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