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18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這樣,既可以充作快槍隊一般的火力壓制,也可以近距離投彈,配屬在普通銃兵編制當中,算是一種攻守兼備的加強火力編制。

  這樣剩下的兩軍二十一營當中,每個主戰營都可以配齊至少一個團的擲彈兵;而同屬其他標準混城團下也至少擁有一個隊的擲彈兵,而隊下配備一個火的擲彈手。一直類推到最小的什伍,雖然沒有專屬的擲彈手,但是同樣以什長配發短管連珠銃和若干火雷彈。

  而到了青州守捉軍名下的防戍營配比,則縮減為一個隊的擲彈兵,並且沒有老擲彈兵的番號。

  但是同樣也是充當著最老練也是最有經驗的基幹部隊角色,這樣防戍營的火器化也達到了平均六成以上。

  同時大量換裝下來的陳舊、老式火器,則是一部分簡單的翻新改造之後,通過軍中的秘密渠道,販售給那些友軍的關係戶,回籠相應的物資和人口;

  而剩下部分雜七雜八的貨色,則有條件的下發各地守備團的手中,從基本冷兵器為主,變成了至少三分之一的雜色火器化。

  然後淮東軍隊新出現的制約和瓶頸,就變成了火藥和銃炮配件的生產能力了,同樣的道理,作戰半徑和持續時間,同樣也由相應的產能庫存積累所決定了。

  但是比起過往弓箭等比較單一的傳統遠程殺傷能力,在後勤費效比上還是具有無法比擬的優勢;

  同樣的單兵攜帶負重之下,兩壺五十隻箭矢可能還沒射完的機會,就已經手酸臂漲而準頭和力度大失了;

  但是同等分量的火銃子藥,卻是可以在結陣掩護和密集壓制下,接連不斷的打上上百發,而只耗費均勻而較少的力氣,甚至還有近身肉搏和白刃反衝鋒的餘力。

  比起讓敵人近了身就要放鴨子的傳統遠程單一兵種,要頂事和管用得多,而且在淮東的體系運作下,訓練和裝備的成本、周期,也未必不如傳統的弓弩兵種,而更加物美價廉。

  因此,作為前身新軍左廂一脈相承而來的淮東軍,這「野戰善守第一」的名聲,倒也不是真的缺少主動攻擊性,而是因為在絕大多數情況下,所面對都是占據優勢的敵人。

  因此,也習慣了在堅陣和簡易工事的支撐下,以輪替的守勢消磨挫盡敵方的銳氣和改變力量對比之後,對三鼓而衰的敵軍發起反攻,以較少較少代價攫取最終勝利,的典型防守反擊戰術。

  而少數我軍占有局部優勢的戰場和格局,也幾乎都是以嚴密而整然的火力推進之下,以敵方迅速滾雪球式的崩潰或是逃散為基本收場。

  而在另一個方面。

  隨著時間的推移,源源不斷的糧草物資,甲械人員;通過海路抵達淮河入海口,又轉道泗州境內而徵用當地民力,陸續輸送到宿州的蘄縣前沿。

  其中甚至還有好幾批國朝製造的各色火器,包括粗大的雙持手炮和一種加大口徑而身管厚重的制式火銃。

  至少從表面上看,經過國朝這些年對於火器的投入和重視,產量和質量上都已經有所明顯的提高了。

  但在一些關鍵具體細節對照上,還是過於簡單粗放了,卻是受制於加工工藝的不得其法和設計上的隱藏缺陷。

  但不管怎麼說,國朝配屬的東西逐步到位之後;雖然正任的主官還沒有抵達,作為淮南行營的兩隻勁旅,但還是在身為別遣軍副使的王貴要求下,開始就地著手與前軍部,進行軍令溝通、戰時協同、調撥轉運的各種操練與磨合了。

  因此,宿州境內正是一派人聲鼎沸而軍馬嘶鳴,忙做了熱火朝天的景象。

  而作為鄰近的駐防地,在我的授意下也主動提供了相應的協助和便利,算是某種善緣和投入預期。

  畢竟,王貴所部還是從我這裡分出去的,從軍隊結構、訓練配備到後勤體系,都是與我淮東全套對接的。

  雖然,這次被分派到王貴麾下的將士,其實還是有所側重和針對性的;

  比如,他們主要都是來自北方戰場中收攏的國朝軍馬殘餘,同時又與南邊牽扯和淵源較深,而並不怎麼情願在淮東當地落戶,由此在懷東體系內亦是屬於後進分子的少數存在。

  第836章 雲起(一)

  淮河之上,鱗光千里而潮汛涌動之間。

  作為新任的河南別遣軍的正使,兼殿前步軍都虞侯,一身戎裝而面頰消瘦的魏晨;

  也在槍戟林立旗牌招展的儀仗前導下,踩著搖搖晃晃舟楫並聯而成的浮橋度過了淮河,而踏上了淮北的土地。

  只是看河上那些打著紫紅相間風雷旗號的零星船隻,他的心情同樣也是相當複雜而百味翻沉的,那是在淮河——泗水一帶水面上活動的淮東水營人馬。

  雖然已經交割了泗、宿兩州的防務。

  只是相比北面和西面那些水營,所承擔戰鬥和防務性質的任務,他們做的更多是巡警防盜,查禁走私(非淮東),以及在淮水上漁業捕撈的日常工作。

  因此在裝備和人員上,都趨於陳舊和落後,只有傳統的刀劍弓弩等冷兵器的配備,但在如今的淮水之上,還是屬於不容小覷的一股力量了。

  因此,許多來自淮河上游富陵湖、破釜澗、泥墩湖、萬家湖等水澤地,和淮安、宿遷一帶的船隻,都不得不在這裡乖乖的接受,他們的登船檢查和聞訊。

  才能安然進入淮河出海口附近的港市進行交易,完成內陸與外海之間互通有無的各種買賣。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