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44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而對於淮東軍的旗下,那些第一次踏入這片土地的人來說,則是另一種全新的體驗。

  「真是上好的田土成色啊。」

  來自新部隊的老軍鄧坊,拽著一把散發著新鮮氣息的泥土,反覆的嘆息道,從他散落的指縫間,可以清晰的看見,裡面黑黝黝的腐殖質。

  本以為遼西南部沿海的那些平原之地,就已經夠好了;卻沒想到在被東北的苦寒之境,還有更加腴肥適宜的地方。

  因為北面和西面的群山,將蒙古高原吹來的寒流,給削奪的幾乎可以忽略不計,而春夏來自東南海上的水氣和積雨雲,卻可以通過毫無遮擋的沿海吹入內地。

  因此,也造成了當地冬季寒冷乾燥,夏季暖熱多雨。雨熱同期,日照充足的獨特氣候優勢,也是很好的農業產區。

  再加上歷代數條流域之內,衝擊沉澱下來的有機質,可謂是土厚水深,事宜長久耕拓的天賦之地。

  而在遼河兩岸流域,分布相對密集的人口聚居區。

  前段時間各家諸侯亂奔於野,相互火拼和爭鬥不休,由此在地方上留下的縱情燒掠和肆意破壞的痕跡,猶然體現在那些城寨村邑之間。

  而羅允孝帥本家大軍,一而再再而三的擊破叛黨的戰場;依舊是到處新土皚皚,游曳著成群野狗和昏鴉,殘斷遺棄的兵器旗幟,仍然是隨處可見;

  就仿若是一處處悄然在風中嘆息的碑叢一般的,徐徐簇立在曠野之間,又隱約埋沒在新長出來的芳草萋萋之間。

  當我們度過遼河的最後一條支系——渾水,算是進入傳統羅藩的腹地之後。隨著圍牆環繞村邑的重新出現,而再度變得人氣和煙火藩息起來。

  但是依舊是難掩那種蕭條頹敗的氣息,而且不分老幼人人皆是面有菜色;就算是少許站在牆頭或是村口,持木矛警戒的青壯年,也難掩那種肌疲之態。

  而在道路上,更是不乏成群結隊遊蕩的流民,以及陸陸續續倒斃的新舊屍體,有些上面還有被切割和啃噬過的可疑痕跡。

  無不在提醒著我們,現在正是青黃不接的半夏時節;這時候我們自帶的淄糧,就成了某種先見之明了。因為相比過來的時候各種地方百姓爭相帶著自家的農產品,匯聚成臨時草市的盛況;現在,卻是有錢也在地方買不到多少東西了。

  而羅藩為首的聯軍,屢次追加在他們頭上的戰爭,不但抽乾了當地的青壯勞力,徵收走了地方上最後一點積余和庫存;也讓當地最忌本的農業生產,陷入了嚴重的短缺和困頓之中。

  從田地里稀稀拉拉,長勢很差的禾苗看,最起碼今年的歉收乃至絕收,已經是不可避免的事情。

  這就是農業社會和小農體系的脆弱性。上位者一旦處置不當或是準備有所不足,便是很容易從局部的問題,演變成彌散開來曠日持久的天災人禍。

  但是顯然現在遼城方面對此似無所覺,或者暫且無暇顧及這方面的問題。

  當然了,戰爭中壯年的損失固然很大,但是對於當地的人口底子來說,也不過是一代人的事情,只要等到青少年的一代重新成長起來,或許就可以有所緩解。

  但這個前提是,他們得能熬過這幾年的光景,繼續活到成年為止,而不是餓死、病死在相繼逃荒的道路上。

  本地的百姓因為靠近本家腹地,又處於相對產出富庶的地區,總算可以靠歷年積攢下來,最後一些積蓄勉強堅持著;

  但是稍遠一些的外州領下,卻是都已經過不下去,而由鄉社一級的領頭人,帶著出來逃荒和乞食了。

  其中甚至還有一些從外藩越境而來的,因為他們各自的諸侯藩家,亦是打得不可開交而各種生靈塗炭,民生艱迫。

  再加上因為多次抽調走駐守的兵員,而導致的邊防空虛;以及相當部分的駐軍和府兵,牽涉、參與進本家叛亂而擊破俘虜,導致他們原本駐守的據點變得幾乎不設防;是以,輕而易舉的就這麼一路流竄過來了。

  然後,這又變成了外來者和本地人的矛盾。本地的代官治下維持現狀業已很是勉強,更是沒有多餘的資源和餘地,來幫助他們擺脫或是緩解困境;

  反倒是因為驟然湧入的編外人口,造成了更多治安的壓力和其他社會秩序上的問題。因此,沿途的城邑和村鎮,在面對外來逃荒者的群體,採取了某種嚴防死守堅拒在外的態度。

  當然對我來說,這其中未嘗也沒有某種轉移內部矛盾的手段和行跡。也就是在普遍生活艱難的情況下,用流民悲慘境況對比出來的差距感,來保持治下的穩定和團結。

  只是……在我同行的隊伍當中接連發生了好幾次,群體自發性的陸續沿途賑濟行為,而導致一大群人跟上我們,主動要求賣身為奴的事件之後;

  我也正式下了一個決定:以提供安置家人或是賣斷身價的少許口糧為代價,就近招募這些流民去遼西勞役營里的開拓荒地。而所需的糧食合格物資,通過海路從淮東追加好了。

  雖然這種挖名義上盟友(領民)牆角的行為,在平日裡會很有些麻煩和手尾;

  但是現在這種對方明顯有求於我的局面下,相信還是可以比較順利的交涉出一個結果來的;說不定對方還要暗自感謝我,替他決解了某種煩惱呢。

  結果多停留了一天操作下來,我還順便從沿途地方招攬到了一些少年男女;雖然當地的壯勞力嚴重匱乏,但是各家生養的子女可不算少的,幹活固然沒法和成年人相比,但作為吃飯的嘴巴卻也是不小的負擔。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