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24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先期抵達的數個營團,在鼓點聲中粗粗的聚兵整隊之後,吹響就進軍的喇叭。

  站在隊列里的他身披鎖帷子挺持長銃,努力眨著眼睛好讓額頭的汗水流開,手臂隨著慢慢加速的心跳和沉重呼吸,也在突突跳動著上下晃抖,讓人覺得幾乎要拽出汗來。

  也只有他這一什伴隨在身邊行進的那幾具馬拉炮架,粗大沉重的圓管和發暗的金屬質地,能夠給他提供少許安心和穩妥的感覺。

  無論是敵陣還是堅壘,在這個噴吐雷霆和火焰的大傢伙面前,也不過是一些土雞瓦狗爾。

  而隨著鼓點和節拍列隊走出一段距離後,他們這些新補未久的隊火,與那些老行伍之間的差距,就明顯暴露出來了。

  隨著地面的凹凸不平,這些新補的隊列就出現了不同程度的變形和疏散,那是因為某些人急躁或是慌張造成的;

  而那些老行伍們,還是按部就班的隨著節拍,不緊不慢的向前保持著一個最基本的線列,時不時有人彈性的放慢或是加快腳步,以適應和保持整體的平整。

  他們就這樣分列成數十道斜向城邑的五排橫陣,帶著某種沉默肅殺的氣勢,緩步逼上前去,而行進中的炮口也被翹了起來,準備用排射來進行第一輪的火力偵察。

  然而就在這個時候,城頭的旗幟突然紛紛栽倒了下來。

  城邑中開始冒煙和短促爆發的嘈雜聲,然後就見門洞大開,有一行人打著白旗小心翼翼的迎了出來。

  ……

  而在耀州中部的。

  我也看著一副,代表遼西北面耀州和屏州全境的大沙盤,上面代表大凌河流域的重要城邑和據點的模型,大都已經被插上了代表占領和控制的小旗。

  流經群山之間的大凌河自西由東,貫穿了這兩州境內大部分的人口聚居地。雖然看起來地方不大,並且相當的狹長,卻也居然零零碎碎的分布了,多達十九處中小城邑和較大的據點。

  而在這兩州周邊則是數片,代表了山外草原的饒樂都督府和松漠都督,以及北方諸侯聯盟,等不同勢力的特殊顏色。至少從開義城獲得地圖上看,只要拿下了最後這西北向約莫兩三處,群山狹夾當中的據點,就可以完成對北面兩州的地理上封閉。

  但事情似乎並沒有這麼簡單。

  自從無名谷底遇伏,又將對方擊潰,殺獲數千之後,北面兩州地方上的抵抗力量和熱情,就仿佛在這場戰鬥中被消磨殆盡了一般,只剩下一些零星的騷擾和流竄活動。

  這是山外草原的藩部,已經提前介入了麼;還是那些乘機流竄過來的林中百姓和山民,或者乾脆就是北方聯盟的某種後手?

  還是當地薛氏的殘餘力量反撲,或是那些新封諸侯攪擾出來的事情?

  一時之間,我身邊的幕僚小組,緊張忙碌的做出了多種可能性的建議,以及相應推演的方案和對策。

  這時候,前方甄別和拷問俘虜的結果,也終於出來了……

  「稟告鎮帥,本軍此番遭遇的敵手……」

  參軍杜士儀對我報告道。

  「主要是從黑水都督府(今黑龍江流域)密山一帶,過來的黑種契丹……」

  第781章 萌動(六)

  黑種契丹,昔日契丹大八部聯盟的殘餘和死剩種。

  當年官拜侍中兼河中節度使李光弼,親率來自河東、河北的朝廷大軍,擊破契丹聯軍的土護真河一戰,除了當場幾乎覆滅的上三部大賀部、遙輦部和迭刺部。

  戰敗的羽陵部和日連部,舉族投降了李光弼的大軍,而與當地的奚族一起逐漸歸化,成為松漠都督府分藩諸侯的一部分。

  其餘死傷慘重的匹絜部、黎部、吐六於部,一部分逃往渤海境內,成為後來渤海國動盪和崩潰的因素之一;

  一部分與上三部的餘孽一起,北上奔亡消失在凍土莽林的邊緣地帶,自此再也未有所聞消息。

  還有一些則在逃亡途中,散落在白山黑水之間。與當地蒙昧不化的土族混雜通婚之後,重新變得野蠻退化成大大小小的氏族,以漁獵為生兼帶擄掠周邊的,林中百姓和山民,被稱為黑種契丹。

  也是安東道建立之後,各地分藩的諸侯們按照臣屬的義務,需要定期剿殺減丁和征拓的對象。

  當然了自從大唐中樞權威崩壞而天下大亂之後,安東諸侯對於這種例行的義務,也就沒有那麼賣力,甚至有人暗自開始用山區奇缺的日用物資,來僱傭一些黑種契丹的氏族來賣命,或是鼓動其相互廝殺。

  他們居然會成規模的出現在這裡,顯然事情有些不同尋常了。

  然後好不容易重新從後方找來能夠熟練溝通的通譯,才知道關於這些黑種契丹的更多內幕。他們居然是在很早以前,就已經與當地的分藩諸侯,勾連甚密而驅使於戰陣之間。

  這一次,作為長期受僱於北地諸侯聯盟的附庸勢力;以劃給肥美土地安置為由,被勸誘著由十幾部共同湊出,一大批可以戰鬥的青壯,一起借道鄰近的遂州等地,作為先驅大舉遷徙過來。

  而這耀州境內的大小河谷丘陵,就是他們的應許之地。

  聽到這個結果,我不由皺起眉頭。

  真是他喵見了鬼了,北地聯盟那些傢伙不敢正面硬幹羅藩為首的老牌勢力,卻是不聲不響的跑到這種邊角之地,來玩撬牆腳搶奪瓜分薛氏故地的把戲了。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