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98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但是隨著羅湛基出人意料的接任了藩主之位,事情就開始發生了變化,他的命運也因此開始出現了偏移。作為羅湛基身邊為數不多懂兵參加過實戰,又算親信得力的人選之一,先是被暗中平調回安東守捉軍,又轉任游弋馬隊的旅帥,先鋒跳蕩營的別將,內城六巡都尉之一,接著是東門防碣官……

  最終在短短兩三年間,就做到了輪流拱衛藩主,四大內營之一的統將,又兼任右廂副都監,僅此於藩主繼承人兼任的安東守捉使,副使、左右兩廂都監、左廂副都監的第六號人物。

  但因為守捉使暫且空缺,副使和右廂都監留守遼郡城,而直接由藩主領軍出征的緣故,實際上他在安東守捉軍的排序是第三位。

  排在他之前的左廂都監是羅氏的宿將,卻是個以家臣身份取了羅氏之女的外姓人,另一位左廂副都監,倒是羅氏親族出身的,但在東山城之戰中受了傷。

  但無論他們如何的決定和舉措,都無法繞過他這個右廂副都監的,因此他算是安東守捉軍中這個小小核心的一角,這也是他過的最舒心的是一段時間。

  只是,在現如今挾大勝之勢,而上任未久的藩主之位愈加鞏固和人望匯聚的局面下,終於有人想起來,羅湛基還有好幾個半大不小的子嗣,他這個領兵在身邊從征的年長養子身份,就格外有些微妙了。

  要知道,薛氏的內亂和分裂,以及後續一連串的衰弱,就是發生在已故庶出的大公子和嫡出少主之間的恩怨情仇,所導致的慘痛後果。

  在孚有人望的大公子意外身死,而未成年的少藩主強行上位的結果,薛氏內部人心也就開始渙散了,而各支分家也乘勢而起,凌逼和架空年少的藩主,意圖做那樊大不違之事。

  而相對弱勢的主家一方,也不得不藉助少藩主舅家的關係,從平盧道引入外力,而反攻倒算,重新壓制住那些不安分的分家。

  最後的結果就是兩敗俱傷,把事情搞的一團糟,而給了宿敵羅氏就此積年之患,重新統一遼東遼西的機會和大一名分。

  作為前車之鑑,那些人有足夠的理由和藉口,來對那位養父進言。好讓他遠離權力中樞和逐漸的邊緣化掉。

  籍著這個機會拉攏和藉助那個淮鎮的勢力,來作為自我穩固的手段,也就不足為奇了。這也是在他養父容忍的範疇之內。

  畢竟,作為被一力提攜起來的養子,他在家中沒有任何根基和背景,這無疑是他外在的弱勢也是他內在的優勢。

  藩主給與他幾乎毫無保留的信任,也讓他的地位實際上屬於一言而決的地步。

  雖然,他不敢奢望那個只有嫡系血脈,才有資格過問的藩主之位,能夠落到自己的身上,但經歷了這麼多事情之後,也希望能夠得到自己應有的東西。

  比如成為,有資格進入本家勁節堂議事的新一代家族重臣,而不是被揮之即來招之即去的普通守臣;或是獨當一面的出鎮一軍軍使,或是以鎮守的名義,監守數州軍民;乃至成為家族核心序列中的,第八位家老之類的。

  而不僅僅是,成為別人上位的過渡和墊腳石。

  因此,能夠無形間獲得來自本家最大的外力和盟助——淮鎮的示好和善意,無疑就成了最好的選擇和憑據的底氣了。

  比如對方手中掌握的,俘虜自平盧軍的大批裝備和器械,還有數千名相應的俘虜,這都是實打實有過實戰經驗的燕北健兒啊。

  哪怕用土地和封邑的前景,誘使其中一部分作為自己的部下,也是一股不容小覷的力量。

  至少一個擁有自己勢力和班底的養子,和一個一直仰仗藩主權威而行事的養子,完全是兩回事;就算是過多的得罪了別人之後,也不會那麼容易任人魚肉和輕易動搖自己的位置。

  至少,在他那幾位嫡出的弟弟們,日後給各種身邊人鼓動起來,爭奪那個繼承人之位以前,他現有擁有讓自己置身事外,乃至遊刃有餘而奇貨可居的底氣和本錢。

  因此,別說只是區區一個女人的事情,就算是交代下去,把整個遼西郡給翻了過來,也完全值得讓他上心和在意的。

  這時候,一個身影急匆匆的走了過來,在他耳邊交代了一句,頓然讓他有些驚的魂飛天外,將之前的一切都拋到雲霄天外去了。

  第764章 徒變(九)

  羅允孝強忍住心中的不安和揣測不安,故作鎮定的巡曳過街道。

  直到與手下匯合之後,交換了服裝和身份,這才隨著一小隊護衛,腳步急匆匆的趕進了內城的宅邸區里。

  只是,被封鎖起來的臨時駐所當中,卻是充斥著一種奇怪而複雜的氛圍,眾人的神情亦是既有些許沉重,又有不少尷尬的味道。

  看到守在藩主居室的那幾個身影,他不由心中一沉,又微微鬆了口氣。除了貼身照料起居飲食的老僕和專屬醫師之外,就只有內藩衛士的副管代羅襄賢,一副嚴防死守模樣的在親自把門。

  而他們看見羅允孝前來的表情和反應,似乎也一點兒不似作偽,而是有了某種主心骨和做決定的人一般,而如釋重負一般的迎了上來。

  尤其是副頭領羅襄賢,他屬於被藩主火線提拔起來的「自己人」,他原本叫羅桂,只是一個帶領數十名衛士的中層頭目而已;但在東山城的夜宴驚變中,為了保護藩主拼死突圍,在場的內藩衛士自上而下幾乎死傷殆盡;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