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40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只可惜殺入平盧道之後的無定河一戰,這些在安東威名赫赫的騎兵,都隨著戰死的藩主繼承人埋骨在了異鄉之土。以至於至今都還沒能恢復過來。

  畢竟,培養維持騎兵與步兵所需的代價,是完全不可與日耳語的。羅氏雖然不乏上好的牧場和良馬的來源,但是想要訓練一個弓馬嫻熟,可以衝鋒陷陣騎兵,就是另一回事了。

  五天之後雖然據說還有來自,白山黑水的山民和「林中百姓」所屬的附庸部隊,正在向遼城趕來。但藩主羅湛基還是決定誓師拔營。

  他將帶著這隻大軍,前往接管薛氏割讓的三州,同時就地迎娶薛氏之女。

  而按照事先達成的協定,薛氏那邊的口徑,則不說是割讓土地,而是以這三州為嫁妝。只是聽到這消息的時候,三枚的表情似乎有點恍惚和不那麼自然。

  正所謂是以力破巧的陽謀手段,這樣就算是對方有什麼圖謀或是反覆的話,也可以以足夠的力量,堂堂正正的碾壓過去,甚至名正言順的取得更多的東西。

  根據我隨身幕僚小組的分析和推斷:

  能夠兵不血刃的平白拿到三州之地固然是好事,但是能夠窺得機會和籍口,解決一個深仇大恨的世敵,也是相當不錯的選擇,估計羅氏內部如此考量的大有人在。

  而按照約定,我帶領著三營一團戰兵,也打著專屬的貓爪將旗和代表淮東的風雷旗,堂而皇之的行進在其中,作為整個過程的參與和見證。

  第730章 異夢(五)

  薛氏割讓所謂的三州之地,其實距離遼郡城的直線距離也不算遠。

  因為處於南部人口相對密集的腹地緣故,向西四十里就進入耀州(今營口市附近)境內,然後度過耀州西北的渾水支線,就到了定襄軍和梁河鎮所在的襄州前線。

  這個襄州說是一州之地,其實羅氏控制的就只剩下,沿著遼河南北向的主幹河道附近分布的長條形地帶。

  作為與薛氏為首北朝勢力交鋒的前沿地帶,這裡的人們,看起比氣色要好的多也更加精壯彪悍的多,連婦女兒童都不乏在挽弓弄箭的。

  對於本家到來的大軍,看起來有些疲憊和倦怠的本地普通軍民,還是有些歡呼雀躍的,但是那些中上層的代官和將領們,就不免有些表情陰鬱、深沉與複雜了。

  畢竟是當面打了那麼多年的世仇,他們也自有獲取上層消息的渠道。自然不會想那些普通人一樣,輕易接受了本家名面上的說辭。

  比如打了這麼多年,終於在當代藩主受傷,逼迫的薛氏不得不低頭,做出割地賠款等一系列乞和的行舉來。

  不過這也沒有什麼問題,按照新藩主的安排,他們所部以後撤修整補充為名,將他們調換到北線的新城(瀋陽附近)進行再編。

  其中一些人,已經決定好了北侖換下來去處,以免因為某些亦是難以彌合的新仇舊恨或是應激反應,破壞和影響了現今的大局和布置。

  遼河流域的平原地區,位於遼東丘陵與遼西丘陵之間,鐵嶺群山之南,直至遼東灣,就像是群山之中,被無形的力量狠狠拍了一下,而突然沉降凹陷出了一大片,整體像是曲折腰子形狀的不規則平原、低地。

  遼河、太子河、渾河、大凌河、小凌河、沙河等支系分布期間,氣候冬季寒冷乾燥,夏季暖熱多雨。用後世的話說,就是雨熱同期,日照充足,水系發達的典型灌溉農業區。

  只有在靠近遼東灣的濱海地區,才是大片海潮浸蝕造成的沼澤和鹽鹼地。

  也是後世東北各省,為數不多可以大面積種植水稻作物,而出產優質大米的地區,相對北方的松嫩平原,三江平原來說,有著「南大倉」之名。

  而在這個時空,整體上屬於安東道南部腹地的精華地帶,只是這裡也是羅氏為首的安東諸侯,與薛氏為首的北朝勢力,世代往復爭奪拉鋸最厲害的地方。

  大隊人馬行走在遼河平原上,碧空如洗而春陽明淨,河洛縱橫間草木豐生,隱隱山巒蒼翠隱伏於天際,自有一番獨特的北地風光。

  只是荒草矮樹稀稀之間,尤然可見被摧毀的市鎮村邑的廢墟痕跡,幾乎是密集而頻繁的出現在我們行進的方向上。

  唯一比較完好,也就是零星散布在靠近河邊的邊上,那些以堡寨形式存在的大小聚居點,其中有新有舊,但上面的孔洞和火燎的痕跡,昭示這裡曾經遭到攻打的經歷。

  號稱肥的流油的黑土地,裡面腐殖質簡直是可以用手擠出來,只可惜這些地方常年都化作了戰場,而不得不荒蕪了下來,變成野草瘋狂曼生的動物樂園。

  隨著四出馳走的斥候和游騎,時不時有被驚動而起的野生動物,在窸窸窣窣的動靜中遠遁而去。

  這裡就算是最常見的野兔和獺狸,也是吃的腦滿腸肥,油光水滑的。

  只是偶爾踩到掩藏在草下發脆的人骨什麼的,就不那麼讓人愉快了,也在提醒著這裡在很早乃至不遠之前,還曾是慘烈而殘酷的戰場。

  就在這種沉默少語的寡淡氣氛中,我們在一處鋪頭津的河口堡寨,再次渡過一條支流——錐子河(今饒陽河)之後,就正式可以看見第一座屬於薛氏的大型城寨據點——錐頭堡。

  這也是某種意義上最接近羅氏控制區的突出部,故此得名。方圓大概有半里,牆高約十尺到十五尺不等。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