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16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實在讓人有些摸不著頭腦。難道邀請我來觀禮和助陣的事情,在安東羅氏的家族內部,還有些爭議和分歧麼。

  相比主支人丁不旺,從前兩代開始走下坡路,到了我這一代才大大振興起來的南海撫遠州羅氏;一直在北地發展的安東大羅氏,可謂是枝繁葉茂支系眾多了。

  因此,家族內部的各種各樣的聲音,肯定要比南方的同宗更加複雜的多。這顯然是我需要注意的事項和不可不防的潛在因素。

  我在隨身的日記上,寫下了如此的記述和感想。

  在這段不緊不慢的旅途當中,我也會籍著休息和遊覽風光的由頭,安排人進行沿途簡單的勘探和測繪。

  一方面是確保後路,以防萬一情報收集;另一方面則是未來前瞻性的評估和準備。

  遼東半島在後世,倒是有不少著名的礦藏,其中既有煤亦有鐵。因此在後世,像本溪啊,鞍山什麼的,都是共和國工業體系中響噹噹的老大牌子和,光是鐵礦石的地下儲量,占了全國百分之二十二的比例。

  像後世發現的本溪大台溝鐵礦,單體規模號稱是世界最大的云云。

  而且,無論是煤礦還是鐵礦,都有不少相當淺層的分布。因此在古時風吹日曬雨淋的滄海桑田式地貌變遷之中,逐漸露出礦脈的一隅,而最終變成可以靠人力直接開採的露天礦場。

  因此當地很早就有冶鐵的歷史了,甚至可以上溯到秦漢時期。只是受制於古人採礦探礦的科技水準和手段有限,開發和利用度還是相當有限的。

  此外當地還有相當金剛石、硼沙、玉石、滑石之類的其他礦物出產,這也是大羅氏領下重要的產出和對外收益來源。

  此外這裡也是中國東北地區,最溫暖最濕潤的地方之一,只是沒有後世大規模機械化的投入農業和化肥工業的支持,依靠那些傳統作物,很難形成足夠的產出規模。

  而大羅氏在當地管理的體系,依舊是傳統的宗藩制,與南海的島洲各藩,也不過是略有差別和調整的大同小異而已。

  自泰興改元景隆之後,為區分國朝與諸侯之制,分為虛爵和實邑,虛爵就是朝廷日常給授之例,於九州內假地給封,然後比照食邑多寡,由朝廷財賦折給之,被稱為國爵。

  實邑則一般只存在泰興年間到寶應年間的近百年間,陸續分藩出去的各姓諸侯,及其繼續分封的家將部曲,宗族分家等初代,統稱藩爵。

  按照各自初代的爵位,自下而上稱之為大小代領、士藩、男藩,子藩,伯藩、候藩和公藩,而處於頂端的是,極少數得到國朝承認和追認的王姓,則有資格被稱為國宗、公室、王上和大王。

  其子嗣統稱王太子、王子、世子(嫡長),公子(次出),王孫,公孫等等,不一而終。

  而這些大小諸侯和藩主,通常以姓為國號或是藩名,因此衍生出了千奇百怪的名稱,比如南北大小羅氏兩藩。

  不過王爵極尊之位,自顯慶年間短暫的曇花一現之後,就再沒有實邑封授過了。而且還是為了追認已經既成事實多年的梁氏大夏之國,而修補和拉近有些疏離的域外臣藩關係的權宜之計而已。

  而實封的公藩也是鱗毛鳳角,像曾在大唐的額體制內,長期執掌南海都督府權柄,而行駛管理海外朝貢臣藩體系的國朝大梁前身——南海梁氏一脈,就是其中位於最頂端的翹楚。

  而直到南朝大梁開國之後,也不過是維持了四大公室的格局,以代行管領海外各地諸藩。

  而且隨著朝廷中樞的權威日漲和對外控制力的加強,四大公室的權勢和職份,也逐漸被收縮和壓減,而變得有些名不符其實起來。

  因此,真正具有區域性影響力的實力派,反而是那些經過歷代的削減和撤併之後,依舊存留下來的各級藩候、藩伯們。

  他們往往具有足夠的地盤縱深,產出和人口,來供養和維持相應的藩兵武裝,而可以一邊與朝廷中樞暗中角力或是公開討價還價,來最大限度的保全自己的權勢;一邊相互之間連橫合縱又相互勾心鬥角玩平衡,一邊還能帶領家臣部曲,繼續開拓蠻荒而把領地和家業做大。

  就如現今的安東大羅氏一般,哪怕已經開始有所衰弱和走下坡路,卻依舊掌握著南部建安、遼城兩大都督的名分和管領諸侯的職權。

  曾幾何時,現在侷促於西婆羅洲一隅,只剩下八葉之名的小羅氏,也曾經是勉強可以比肩其中的類似存在。

  而在分藩之內,則是某種程度上復古了周禮的諸侯之制:除了格局和等階最小的士藩之外。

  作為公、侯、伯、子、男之下諸侯之屬:亦有,上中下卿三等、上大夫、中大夫、下大夫、上士、中士、下士,凡士大夫,共九等制,作為臣下的等秩和位階。

  如果領地夠大的話,再分設左右尊卑之別。比同大唐國中的流內九品上下階的官身和待遇,然後以此為基礎和前提,擔任各級管領代官之職。

  因此,通常在藩下又別設家宰和數名管領、管代為代表的,分別進行族內和領下事務的日常運作管理的,家臣和代官內外兩套體系。

  如果地盤足夠大而藩務繁忙的話,在家宰和管領之外,又有衍生出家老和元宿的級別,作為族長兼藩主的輔佐和訾議,或又是坐鎮一方,或又負責當度方面的事務。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