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15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雖然當地極力掩飾和避諱,當地的武備老舊落後,且作為駐軍的前山城,大部分營防空虛的相當厲害,且看起來年久失修的事實。

  或許說,光靠我帶來這點人,就足以在內部開花那些這座還算像樣的州城。

  此外,城區中的人口結構,也有些不同尋常的地方。除了民生蕭條卻沒有任何的乞丐之外,街面上可以見到本地青壯年面孔,也實在有些偏少了。

  而除了城主的衛隊之外,那些守門站牆的士卒,也給人感覺是年齡偏大一些。

  遼東之說,其實有廣義和狹義上的概念。

  前者代表的是安東道三十三州,外加安東都護九都督府之中,歷史最悠久,開發最早,也最是富庶的東南部腹地,從遼河流域到大同江兩岸的廣大地域。

  而狹義上的說法,則是現今安東羅氏所掩有的遼東半島而已。這也代表著羅氏持續的衰退和沒落的進程。

  要知道在羅氏和薛氏還沒有分裂,而輪流執掌安東大都護和安東道都督,「薛與羅共安東」的時代,羅氏可是直接或者間接,掌控著廣義上名為遼東的偌大地域。

  而對著北邊苦寒之地的諸侯們和東南邊新羅藩,乃至西北草原的那些番部,都保持著某種壓倒性的優勢,而行駛發號施令之實。

  這也是現今的羅氏子弟,最為緬懷和遺憾的事情之一了。就算是身為家老之一的羅思謹每有談起,也是忍不住失落與感傷之情溢於言表的。

  但不管怎麼說,本以為大羅氏管領下的遼東之地,至少要比我那個至今還保持著,半編管半軍事體制的淮東要好過一些。

  要知道,如今淮東治下,至少還有一半以上的人口,還掙扎在溫飽線上下。

  其中又有四分之一,屬於除了能夠餬口之外,是基本沒有任何勞動保障和其他醫療衛生之類措施,而只能在繁重勞役帶來的傷病和過勞死的威脅當中,苦苦掙扎著的最底層。

  他們主要是外部新來投奔的流民,和通過交易獲得的河北、扶桑等地人口,還有部分戰場俘獲和降服的番胡部族什麼的。位於以戶口等級制度為名的社會金字塔最底端。

  因為淮東需要最大剝削他們的剩餘價值,來完成早期政權建設的積累和奠基,同時用來體現和提醒大多數人,相對安定的優越感和幸福程度。

  因此,除了維持生存的最基本需求之外,就被壓縮了一切的需要和選擇,像牛馬一樣承擔著沒完沒了的工作和勞動。

  現在又增加了更加順服聽話的新羅奴來源,作為某種更具競爭性質的外來補充和新血。

  剩下的人口比例,才是專門用來提供後備兵員、戰場輔助、後勤補給,乃至維持中高端產能的,已經習慣集約化的先期屯莊移民和工礦產業工人。

  屬於需要重點投入扶持的優質人口和統治基石,也是另外半數深處較為低端的人口,需要努力奮鬥和爭取提升的方向。

  但是現在看起來,顯然有些令人大失所望了。

  而且越往北走,這種情形就越是明顯,比如田間地頭那些明顯膚色外貌迥異的藩奴也就罷了但,那些頻繁出現在田地里勞作的婦女和老人算是什麼呢。

  就算在商旅往來的驛站里提供服務的,也找不到幾個壯年男人的身影。

  第716章 大羅(一)

  過了積利州之後,北上的道路就再次在一個叫石城的地方,分成了北向前往遼郡,和東向前往鴨綠江流域,最終度過薩水(今大同江),進入新羅藩的兩股大路。

  我們繼續北上,穿過了大塊小片的平原和谷地,最終走出半島中部的建安州都督府,和北部安市州的地界之後。

  綿連不絕沒完沒了的群山和丘巒,終於開始減少和消失。而讓更多的河流和盆地出現在了我們的面前。蜿蜒曲折在山地間,高低起伏較大的盤山路,也開始變得平緩和筆直起來。

  而在進入了大羅氏如今領有的,另一個都督府——遼城州都督府,新昌郡(今遼寧海城附近)的範圍之後。

  沿著奔騰的數條大河支系,大片的沃野良田和村落市鎮,也頻繁的呈現在了我們的視野之中。

  只是期間聊聊落落的人氣還是有些稍顯不足,而在這個春天本該最是農忙的時節里,呈現出某種蕭冷清寂的味道。

  唯有在商隊到來之際,才會隨著攜老扶幼奔走而出的鄉人,偶然而短暫琳琅滿目的貨車面前,泛發出某種生氣和活力來。

  但如果仔細觀察的話,其中成年男子還是偏少,而且還夾帶著不少行動不便或是身犯殘疾之輩。其中甚至不乏巴痕累累之輩,看起來不像是生活中的一般意外和普通事故,所能夠造成的。

  而沿途出來接待和會面的臣屬和藩家,也大都是年長者居多。

  很多時候,還多半會連同他們的親眷一起,站在鄔堡或是城邑的牆頭上,用一股子複雜而異樣的表情和眼神,遮遮掩掩的圍觀和打量著。我帶來的這隻哪怕經過長途跋涉,依舊保持相對的士氣和精神,軍容鼎盛而衣甲鮮明的隊伍。

  甚至,有時候還會遇上少數莫名其妙的冷待和漠然,只是在躲不過去了,派個無關緊要的代表來敷衍一下;或是連基本名面上的客套,都不願意多維持一下。差不多在人群里露個臉就消失不見了,連介紹來歷和姓名的簡單流程都省了。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