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06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與此同時……

  天下大勢的洪流,還在隨著時間的推移,滾滾向前奔涌而去,而將更多的人和事物的命運,給裹卷向難以臆測的方向。

  而在江寧城中,作為有資格撥動和攪擾這天下大勢的,極少數人之一的大梁監國,則依舊還覺得大多數事情,依舊重新回到了正軌,或是尚在自己的掌握之中。

  而饒有閒趣的看著一條加送進來的邸文。

  「泰平四年二月二十九潤日,淮北聞警,塞胡再度南下,多為北國所誘,而驅使攻殺在前……」

  是以,時人多有可見,淮水北岸的宿州境內,煙火喧天而攻殺四起,隔日成片浮屍順水而下,漂至南岸下游的楚州地界,淤塞與浮橋之畔。

  當然了,因為某種害怕時疫的緣故,沒有人會去刻意打撈和仔細檢查,這些被泡得有些腫脹的浮屍,這樣也就沒人會注意到,這些屍體新舊不一,而且經過不同距離搬運所留下的痕跡。

  而跟多的是被對岸戰事的激烈和慘痛所吸引著,做出各種戒備和告警的舉措來。

  「倒也真是趕巧了……」

  只是當他目光回到,精心製作高辨析度的大地圖上之時,卻又不免種種嘆了口氣。

  由紅藍黃綠數種顏色標示出來的,各地不同程度的控制區和有限延遲的戰況,就可以一看出來。雖然他通過嶺外維持的各路大軍,依舊掌握著北伐打下的大半江山,但是相應的情況和局面,卻並沒有讓人覺得樂觀多少。

  哪怕他已經掌握和入手了,大片屬於華夏九州腹心地帶,傳統意義上的精華地區。

  比如,作為自古以來最大產糧區的兩淮之地,如今是以淮河為界,南北兩片各自對敵的戰區,因此地方上不但毫無產出,還需要巨大的投入去維持。

  而作為前朝沿襲下來,歷代堪稱富庶多口的東南財賦重地,江東、兩浙各道,已經被反覆收刮和動亂折磨的民生凋敝,地方困苦不堪而沸怨四起。直到近期才好容易平復下去。

  像是鄰近盛產木材和礦藏的閩中,則除了沿海一線幾乎淪陷在大雲教的餘孽手中,而對方討伐的官軍,卻屢屢受阻與山地險惡,幾乎成了某種意義上的國中之國。

  至於,同樣號稱魚米之鄉的江西道和荊南地方,相比東南諸道開發度尚且有所不足,而對方同樣飽經反亂之苦,反而要維持一支亢費頗大的軍隊,以應對前沿的需要,因此也是個吞噬人力物力的無底洞。

  而最後一片富饒地域,傳統意義上的天府之國——劍南三川之地,更是在入蜀的西軍兵鋒之前,被打的一片稀爛,如今還不知道要怎麼收拾起來了。

  因此當他在圖輿上放眼望去,大梁在嶺外的下轄和控制地域雖廣,卻居然沒有多少可以提供助力和裨益的。無怪朝中那些厭戰罷兵之意,大有塵囂直上之勢。

  但有所理解歸理解,他的意志和決心,並沒有因此動搖或是偏移半分。他可是掌握億兆子民興亡疾苦,擁有無數人追隨和寄予夢想的當代監國。自然有足夠的決心和意志,來繼續貫徹和推動他認為是正確的事情。

  況且,這可是前所未有的最後時機了,距離重新兵臨北地,似乎也只差那一線之遙。但若是一旦聽取和接受了那些看似公允和中肯的朝儀,緩兵收手休養生息一年到數載;

  而讓最後一點北進的勢頭和餘勇,同仇敵愾的哀兵之志和雪恥信念,都偃旗息鼓下去了之後。他也實在是沒有更多把握,將人心軍心再度重新發動起來。

  畢竟得到休養生息的時間和緩衝的,還有幾近窮途末路的北朝。難道就這麼坐視他們不惜代價,從塞外和西北,獲得更多的外援和助力麼。至少目前以國力對陣的優勢和主動,大豆還在自己這邊。

  正所謂為山九仞,斷然不可能因為這點非議和雜音,功虧一簣在最後一步上的。

  但是反過來說,只要堅持熬過這個關口,稍作休養生息的話,那便又可以大有可為和更多的轉機了。

  想到這裡,他又不免對於淮東的局面,生出某種難得一點點遺憾和後悔的情緒來,這可是好容易才在北地打下的重要釘子,在關鍵時候可以用來破局的奇兵,或是作為盤外招的勝負手。

  只可惜,隨著戰敗之後國朝財源的萎縮,和嶺外地方的疲敝困苦,他手中掌握的資源逐漸有些緊張,而需要慎重使用而考慮多方面的調劑權衡。

  另一方面則是關於淮東他亦有一些困擾和疑惑。自從淮東立鎮以來,雖然屢有波折但總體形勢基本尚好,甚至好得遠遠超過自己的預期,而讓人有些為難了。

  正所謂,有時候臣下太過能幹和得力也是一種煩擾。特別是針對同樣在麾下效力,卻顯得尤為庸碌的其他大多數人來說,就顯得格外礙眼和惹人嫌了。

  故而事實上從淮東立鎮開始,就再沒少過各種非議、毀言與謗論,還有抱著大公無私的理由,針對淮東村裡的根源和必要性,以猜疑和忌諱角度進行的旁敲側擊。

  而身為監國,他雖然有足夠的自信,也有足夠的氣魄和胸襟來繼續駕馭這股遠居在外的武裝力量。

  但同樣也不介意一些日常來自其他方面的攻擊和敲打,以調停仲裁者的身份,來體現上位者掌控權全面的無上權威;或者說要確保有足夠的制約和權衡的手段,才是長久維繫君臣關係的良好紐帶。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