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39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這一次那些南軍,突然傾力而出,究竟打的是什麼主意。

  難道想在過冬之前,重新劃分戰線和拓展地界麼。還是純粹的一次強行馳進的武力威懾?

  卻沒有想到過,是因為私底下那一番行事所造成的。

  不過,經過這段時間的經營和征拓,他也已經不是當初那個,除了缺糧少械的疲憊之兵數千,就無地無財,徒有虛名的淮西節度使。

  無論是,用幾個乾淨利落的奔襲戰為開端,從那些塞外番胡手中,奪回來的土地牛羊人口;或是搜檢地方上那些南軍狂奔敗退時的所遺之物,重新整修翻新之後,以充陣容行壯;

  或是打著保境安民的旗號,強行收並那些躲在一個個鄔堡、圍子裡的地方土團、豪強,抽選青壯而納其資財儲集。

  為此他還特地殺滅了十幾個,聲名不好或是屢有惡跡的地方豪族,來換取大多數人的順服和歸心。

  然後,又冒險跟著淮東南軍的腳步後面,幾次三番對那些被擊破潰走的塞外番胡,趁火打劫而落井下石,也獲得了不少好處和資源。

  自此才擁有了初步穩固下來的基數和根本。

  不過,朝中那些大員們,願意在實質上支持他這個淮西節度使,還多是看中了他在河南前沿,作為直面盤踞在淮北道東部各州的哪只,「滿萬不可敵」的擋箭牌與緩衝。

  只是,經過了那麼多事,又到了他這一步,曾經的公忠之心也不免有所變化。

  再加上作為一方鎮帥,擁有相當的自主與權宜行事之便,自然也不會輕易將自己的實力根本,拿去隨意消耗掉。

  因此在更多時候,都是保持有限的拉鋸和小規模的戰鬥接觸,來保存有生力量和士氣。

  而在多數時候,對那些淮東軍四下出擊,收集人口和牲畜的舉動,採取了某種意義上敵進我退,敵退我進的積極避戰措施。

  乃自不惜代價的組建足夠規模的騎兵,利用平原上的機動之變,冒險跟進敵方的步驟,在對方打擊那些番胡的同時,也順水推舟的做一些撿便宜的勾當。

  甚至在暗地裡,對與那些飢而無食向東投奔的流民,都採取了變相的放任態度。對包括他在內的大多數北軍將帥來說,無法養活的人口,同樣是潛在的隱患和不安定因素。

  雖然,在洛都方面幾次三番敲掉和勒束下,不免有飲鴆止渴的資敵之嫌,但是好歹是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把包袱搜甩給了對方不是?

  唯一不甚滿意,也不如人意的。

  便是在他主導下的對峙前線,對於淮東各州的情報收集和滲透,一直就進行的很不順利。

  原因無他,淮東對外來流民的強制編管和檢疫,就足以讓大多數摻沙子,混入眼線的布置和手段無用功了。

  畢竟,再怎麼得力精幹的探子,被關在某個封閉性的營地和區域內,日夜不停歇的勞作上大半年,也就沒有辦法發揮任何作用了。

  好容易在日常艱苦的勞作中,通過甄別和檢疫被放出來,依舊要被圈定在特定的地域內,繼續參與集體性的勞動,並且用編組連座來相互監督和制約。

  到了這個階段,如果想要逃亡的話,倒是不成問題,但是這繼續潛伏的意義和用途,也就沒有了。

  而且在淮東治下,基本沒有任何遊蕩在外的閒餘人手,一經發現被舉告的話,就是送去採石場或是海邊挖鹽之類,勞動改造的結果。

  因此,最後能夠發揮作用,並傳回消息來的,只有兩三年前剛進淮東的一開始就埋下,為數不多的幾個暗樁而已。

  但是同樣的,他們能夠提供的消息,也是相當不穩定也缺乏重要的東西,畢竟不是什麼人都有機會上前線服役,又能成功在高度戒嚴的軍隊中,收集到有用的東西,再安然無恙的傳遞出來。

  至於嘗試性的想要在對方內部獲得火器,則是來自洛都方面的要求和主張,而姑且為之而已,他自己並不抱有太大的希望。

  畢竟是敵方戰力的根本重器,能夠在戰場上有所撿漏,獲得一些樣本也就算了。

  還要想要從對方內部打開缺口,獲得批量的火器,那就是某種不自量力的痴心妄想了。

  對於這種威力不俗的火器,楊可世自然也有自己的想法。只可惜他的治下,一無足夠的技術和匠人,二無相應的產出和原料。

  事實上,就連相當部分的錢糧器械,都是仰仗洛都為主的後方提供。就算運氣好在戰場上繳獲一些,也被他送到洛都去,作為某種獻禮和示好。

  因為,那裡據說在著手重建一隻,類似被擊滅的神彪軍一般的火器部隊。

  因此,他更注重立足現實,至少他的部隊慣用的都是使用刀槍弓弩,也只能在這個便於修造的基礎上精益求精,然後用戰術和謀略,來彌補相應的差距和不足了。

  至少在揚長避短,與敵周旋之上,他還是有所信心和底氣的。

  第611章 悵懷(六)

  海州,郁洲港,依舊是一副匆忙紛紛的景象。

  「六百石干椒……」

  「茱萸干一千擔……」

  「粗煉鯨脂十五萬斤……」

  「沒過濾的棕油四萬桶……」

  「泡姜五千壇……」

  「蔗頭燒九千瓮……」

  「帶渣的板糖二十五萬斤……」

  「魚鬆和肉鬆十二萬包……」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