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69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比如:通過「動作研究」,制定「合理的日工作量」,這就是所謂工作定額原理;挑選和培訓出第一流的工人作為榜樣和激勵對象;

  使參與者的操作、工具、環境等標準化,即標準化原理;實行計件核算和日工資制,然後與日常配給和待遇掛鉤;把計劃職能和執行職能分開;由一個工長負責一方面的職能管理工作,細化生產過程管理,既職能工長制。

  諸如此類比較超前的玩意兒。當然,距離工業革命早期,把工人當作及其的零件和消耗品,也是半斤八兩好不到哪裡去。我也只是稍稍強調了勞力個體的可持續性和重複再利用,而維持了不至於大片過勞死的底限。

  無怪也會被謎樣生物吐槽為,這根本就是,毛熊國大清洗時代的,貝利亞式關愛下的勞動營。

  不過說到底,我現在最需要的還是時間,缺乏長期而穩定的外部環境和自然運轉周期。

  好將各種技術積累轉化成具體的產能,具體的產能又積累數量,轉變成裝備到根據地軍民,乃至充斥在新經濟模式下和流通體系內的軟硬實力基礎。

  第567章 營生(二)

  淮北道,鄆州,斷斷續續的戰火已經平息,而再度轉入收攏賑濟流民的日常模式中。

  隨著秋日逐漸進入尾聲,在冬日來臨的威脅和水生火熱的日常煎迫下,新一輪難民出奔的浪潮,開始在淮北到河南的中原大地上,一次次重新上演著。

  這些苦苦煎熬了一整年,被強行奪走最後一點收穫和憑據的人們,只是為了渺渺之中的一個,可能有機會活下去的傳聞,就蹣跚茫然的踏上了逃亡的旅程。

  而對於這種潮動和趨勢,在無論是在北軍馬或是番胡們割據的控制區內,卻是難得偃旗息鼓的,大多保持了某種漠然視之的態度和對策,就像象徵性的追殺和驅逐,都懶得去做了。

  或者對他們來說,減少這些負累和多餘和消耗,才是應有之義。而憑據這大野澤和運河故道的優勢,水路通達的鄆州,則成為了大多數人出奔的方向。

  而在大野澤西南方向的大片原野之上,已經變成了一個龐大的流民收容地。至少有上萬的軍隊在此彈壓和警戒,還有同樣數目的輔助部隊和徵發的丁役,負責就近的。

  整車整車還帶著海水氣息的糧磚,被運進了一個個臨時劃定的營地中,又倒進滾水的鍋子裡,用力攪拌著迅速變成一鍋子稀爛,還帶著些許油花的糊糊。

  雖然每人只能分到一勺,不過囫圇吃完後,還有火烤的薯塊和芋頭,坐在地上啃食。

  匆匆吃個半飽之後,這些外來人就在棍棒的驅策和哨子聲中,成套群結隊的被趕進河水的淺灘里,拿著刷子用力的搓洗起來。敢於躲閃和避讓的,就會遭到鞭子和棍棒的教訓。

  滿是虱子和污垢的頭髮被剃掉,然後和他們身上臭烘烘的遮蓋一起,用樹枝收集到足夠後,就撒上稻杆麥秸和著碎炭放火燒掉。

  一時之間,空氣中儘是某種焦臭味和煙火氣息。

  而列隊站在岸上,手持稍棒和細鞭,身穿制式的藍色大褂,滿臉肅然冷眼相看的監管者們。與擁堵在河道里蕩漾起伏的光溜溜人群,構成了某種鮮明的對照。

  但至少現在的季節和氣候,雖然進入涼風颯爽的秋末,但還是冷不死人的。要知道作為正軍士卒的基本要求,就是能在冬天的露天裡裸身搽雪的。

  而在洗刷的過程中,是不是有一些人突然被點選中,而在呵斥與叫喊聲中,毫無遮掩拖到岸上,就這麼佝僂著身子,驅趕上特製的馬車,而另往他處去了。

  如果是有心人注意觀察就會發現,這些被叫出來帶往別處的,都是一些相對所在人群而顯得身強體壯,或是精神健碩,在人群中格外活躍的,或是說在身上有著顯著疤痕舊創的,乃至疑似穿盔帶甲而留下勒痕和印記,手腳特定位置有厚繭的……

  諸如此類,在赤身裸體的狀態下,無疑是一覽無遺而難以遮掩的。因此,只要是被認定為可疑的對象,就寧錯勿縱的一併帶走。

  經過了一次次挑選和甄別之後,餘下已經洗刷到全身泛紅的人們,菜得以重新披上麻袋片做成的短衫,被牛馬驢騾拉的大車,給一批批的重新運到別出去。

  其中的嫻熟與老練,就像是一個機械化的流水線一般。而這些四面八方湧入的流民,就是這些流水線上的原料和粗丕而已。

  經過鄆州境內的這個大工地之後,以半成品的方式輸送往淮東各地,在勞役營和礦山工場中進一步塑造成初級產品,進而作為方興未艾的地方建設與大生產,乃至成為正在運轉中的偌大戰爭機器,隆隆滾動向前所消耗的,細微零件與燃料的補充。

  「從雷澤到巨野的境內……」

  「總計編入一萬四千六百二十一員……」

  「其中,十五歲以上,三十五歲以下的丁壯,計有九千六百零三員……」

  「送訖內地約六千七百五十一員……已安置五千八百九十六員……」

  「檢出可疑行跡並身負舊創者,四百三十七員……已押送發往麗山監和蘭陵場……」

  「卻是比上月多了兩倍有餘……」

  「難道這些北虜和藩胡,也想改頭換面過來就食不成……」

  而隨著鵬舉哥哥,再次回到前沿防戍的陳淵,則是還有些煩惱的思慮著另一些問題。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