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35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就這麼一直追到了太平州的州城,位於長江邊上不遠處的當塗,才這才稍稍有所阻礙。因為本地的亂軍大都散入城區街坊中,雖然抱團抵抗的阻力小了,但是搜尋清繳起來,也要多少要費些功夫和時間的。

  這時候,我們也得益在城門外紮營下來,就近拷逼詢問所獲的俘虜,這麼會無端端的發生什麼騷亂。

  只是接下來,根據這些俘虜的先後口供,這次譁變的因由,卻是很簡單而讓人無語,但是背後的由來,卻又複雜的令人深省無暇。

  他們原本是來自安南道三路之一的西路,西闡府駐屯備邊的剽子軍。多數來自當地歸化民和開釋藩奴的後代,而軍官們則主要來自,附近各拓殖城邑的土生國人。

  因此,雖然名為藩軍,但是裝備訓練還是高於大多數駐屯軍的基本水準,素來以吃苦耐勞著稱,在山地作戰很有見長。因此,這次大概有七個營頭,從海路迢迢的經過數次轉運到了江南,其中也是抱了某種期望和允諾的。

  當他們抵達兩浙的松江港時,因為海程中的勞苦和疾病,各營團出現了不同程度的減員。因此留下傷病人員就地修養,而令剩下的部隊轉道西北,輕裝徒步繼續向江東道進發。最終抵達長江邊上,多數人已經是疲憊不堪而怨聲載道了。

  長途跋涉再加上疲於奔命的輾轉,因此被安排在太平州,修整了一個多月,才得以勉強恢復過來。因為是第一次踏足國中在另外的領土,因此地方上對這隻外來藩軍的要求和約束甚嚴,也鬧出了不少矛盾。

  但這放在平常也都是小事,只要能夠及時拉上戰場的話,一切問題就自然能夠迎刃而解了。

  但是據我所知,這時朝中有人提出,這些海外道的駐屯軍,遠道而來的水土不服與適應性問題,主張以這些外來客軍駐防江南諸道,而令本地諸軍轉而北上攻略,或是支援中路和西線,都可以更進一步發揮戰鬥力。然後待到這些客軍初步適應當地之後,在作為後備兵員,補充進北上的序列。

  至少這樣看起來是萬無一失的多,只是瑣碎的事物和具體工作量一下子增加了許多,但是在大本營方面代表政事堂的意見,就顯然有所異議了。因為這涉及到後勤補給到戍防分配的重新安排與大規模調整。

  於是他們是否過江北上這件事,就因為行在中的爭執不下,而被耽擱了下來。結果就連帶影響到了後勤體系效率,甚至有所混亂和無序的跡象。就連太平州這裡的補給,也變得時斷時續不穩定起來。

  而這個積累的惡果,在前兩天突然爆發出來了。

  因為,當地剽子軍例行前往州城,所領到的眾多配給糧包中,突然發現被參雜了大量的霉米陳麥,於是忍受了一段時間短缺和共給不及時的他們,不免就當營躁動起來,而群情激動的向駐留將官陳情,結果本營的主官這時公辦外出。

  而本地的都知和督監,都被迫出來訓話,卻因為解釋不清也不能令人滿意,還想以勢壓人喝斥著,籍此將他們彈壓下去,於是在短暫的毆打見血之後,就變成了大規模的營嘯騷亂。

  然後騷亂迅速從逃奔出營的將士,傳到其他幾個營中,就變成了朝廷要斷絕,他們這些藩軍的供給,而用牲口都不吃的霉爛飼料,來糊弄他們謠傳和噩耗。

  這些海外道的藩軍,雖然以吃苦耐勞著稱,但不代表就可以接受被人當作牲口的羞辱,至少他們在延邊駐屯的時候,吃飽肚子好事不成問題的。

  然後事情就變得愈發不可收拾,在一些久有怨言的軍官帶領下,開始成群結隊的衝到地方去,就地籌糧取食,然後又不可避免的,在地方官府的自發抵抗中,變成肆意搶掠和燒殺事件。

  最終連太平州的州城當塗,都沒能保住而變成亂兵肆虐之地。但是畢竟他們這是沒有人刻意組織的無序盲動,待到情緒發泄完之後,才想起來騷動的厲害與危機,這才在其中位階最高的軍官召集下,聚起來相當部分人試圖自救和尋找其他出路。

  比如,在挫敗官軍的討伐之後,再挾持地方與朝廷對話,換取某種條件和寬恕。不過,卻是未想到,這次來自江寧方面的響應的如此之快,他們才匆匆設下埋伏,討伐部隊就已經殺到了太平洲境內。

  他們只來得及,中途襲擊了後續跟進的步隊,卻依舊被這些參加過北伐軍的,老底子部隊給打得大敗虧輸。

  而這時,前軍的馬隊已經衝到了當塗城外,分別面對三門而紮下營來,阻絕了大多數亂軍的進一步流竄。

  待到步隊相繼趕至,再馬步協同殺入城中,而城中其餘的亂軍才反應過來,發現自己成為了瓮中之鱉,卻是已經晚之異常。

  以至於,許多四散開來的亂兵,甚至還沒來得及聞訊聚集起來頑抗,就被都在了城坊民家之中,各自為戰的做了俘虜,或是在負隅頑抗中被梟首示眾。

  這也再次證明的一句話,正所謂:沒有理念和追求,也沒有中長遠目標和規劃的武裝力量,哪怕裝備再精良,訓練再有素,也不過時一群朝起暮散的烏合之眾而已。

  然而,僅僅是一天時光的動亂,他們在太平州所造成的破壞與傷害,就已然遠遠超過當地十多年的財賦所入,而且當地的官私儲積,也被一掃而空或是付之一炬,作為產糧區的農事盡廢,只留下大批缺衣少食無所著落,而需要朝廷賑濟的當地百姓。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