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93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只是,作為成功千里大轉進的代價,當初一同出奔突圍的那些將士,在掩護渡河時已經折損過半,這一路全力護著帥臣們逃奔下來,各種掉隊和走散又減員了好些。

  因此最終能夠隨他們抵達長江邊上的,已經是十停不足兩三停了,而且是人人徒手輕裝,蓬頭垢面的狼狽模樣。

  儘管如此,這些軍中首腦似乎被北地的噩耗和危局所經,哪怕已經望著滔滔江水,還是覺得不安心,很快就找了由頭請求覲見。

  「這群殺才,還有臉面逃還回來……」

  監國怒氣滿滿的喝聲道。

  「國朝在都畿道,在河南、淮北。淮南的將士呢……」

  「難道……都被他們給丟了在身後不管不顧了麼?」

  卻已經沒有人敢回答和應聲。

  「誰能告訴我,北邊的情形究竟是如何模樣……」

  「君上息怒,下臣以為……」

  一名臉皮皺巴巴的老臣,開聲緩頰道。

  「還是循中路故例……」

  「將軍前相干人等招過來,當庭詢問具體情由為上……」

  相比東路的混亂,中路軍的情形要好上一些,他們在都統制王端臣的帶領下,一路退出太谷關後,就在襄州一帶重新站穩腳跟,試圖收拾殘局,但是因為失陷了殿前軍的責任實在太過重大,以至於必須有足夠分量的人出來擔待。

  因此,在其他人都戰死或是失蹤的情形下,王端臣也只能以被奪職的白身,繼續留任效贖軍前,以待後方的進一步處分。

  「京口急報……」

  一個通傳的聲音,再次打破這個壓抑的氣氛。

  「正在揚州的三位使君,已經帶著隨扈登船往江寧過來了……」

  「什麼……」

  監國有些驚訝的喊出聲來。

  卻是與此同時,這幾位帥臣只想著儘快回到相對安全的長江南岸的先,因此強行徵用了渡江的運輸船隻,也顧不上舒適平穩與否,已經先行一步跟著信使一起度過來了。

  「京口十萬火急再報……」

  又一個通傳聲喊道。

  事實上更壞的事情已經在發生了,由於這些帥臣相互推諉著,並沒有交代安排好後續管領的人員,就征船出走。

  而那些倖存的高級將領也有樣學樣的,帶親兵搶了船隻紛紛度過江來。

  於是,這些飢腸轆轆又身無餘物的倖存士兵,一時間衣食住行皆無處安置,又找不到可以做決定的人。

  自覺被拋棄的他們,頓時慌亂譁變起來,已經自暴自棄式在長江對岸開始各種燒殺擄掠了,升騰起來的煙柱,連在京口都能清晰的看見。

  因此,當這些大人物們,滿心慶幸劫後餘生的登上江寧附近的碼頭時,見到的不是引領覲見的中使或是內臣,滿臉肅殺前來捉拿的殿前軍士。

  覲見被取消了,而江寧石頭城裡的大獄,將是軍前首腦日後很長時間內的唯一存身地方。

  而由此造成的後續影響,則比他們想的要更加嚴重和糟糕。

  事實上,隨著他們一路打著帥司的旗號爭搶道路和所遇沿途物資,以及那些掉隊走散的殘兵,將敗聞到處傳播的結果。

  原本尚未完全動搖的沿途各州縣要衝,那些糧台和巡防兵馬,也由此秩序崩壞而人心大潰,爭相棄守而逃的滾雪球式總體大崩潰。

  第474章 歸亡(十八)

  諸事初定之後,我特地去去大辰國寺走了一趟。

  對此表示詫異的部下,我給出的理由是,作為上位者和統帥,須得該放手時且放手,這樣才不會被各種事無巨細的庶務,給淹沒了主次輕重。

  當然,真正的原因是,眼見安定下來諸事進入軌道後,我某種好逸惡勞的懶病,又有所發作了。

  雖然是再度故地重遊,但這一次身份和形勢上已經是天然之別,重遊的對象也早以及物是人非了,特別是經過數度殘酷的攻城戰之後。

  遠遠望去,作為標誌性的建築,辰國寺里那座如天柱的包銀的大白舍利塔似乎依昔,只是戰火造成的破敗,已經不可避免的影響到了寺院之中各處。

  淤塞的溝渠和花池,被砍伐的亂七八糟的花樹,破敗凋敝的院落,推倒滿地的花牆,門戶空洞的佛堂與龕位。

  原本晝夜不息的長明燈火和金碧輝煌的反光,早已消失不見,只剩下在風中沙沙作響的破爛帷幕,在被剝蝕的露出慘白里色的佛像、菩薩身上,輕輕隨風拂動著。就像是這些沉默無語的泥胎石塑,在遮遮掩掩的偷偷打量著殘酷世間。

  因為數度遭受了兵火和搶劫的緣故,寺院裡一切值錢的物件,包括那些牆壁、樑柱、佛龕間的銅鐵花飾和塗抹的金漆,都被事無巨細的颳得乾淨。

  就連大白舍利塔的下半截也不能倖免,若不是五層以上的包銀和鎏金銅飾,實在太高又空懸在外的話,只怕早已經遭受了各種毒手。

  而在塔基上,也不乏各種挖掘破壞的痕跡,似乎是想把這座高塔挖到,以取用其中的錫料和包銀的打算,只是因為工程量太大才放棄了。

  不過,這裡的確是一個很好的觀測點和戒哨位置,如果再加上晝夜輪替的浮舟(觀測用熱氣球),基本可以俯瞰監視城區的大部分面積。

  僧人早就逃散一空不知所去,就連原本精緻整潔的僧房和客舍里,也早被各種饑民和乞丐之流,給雀占鳩巢了。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