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2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第一次有了自己的字號和專屬軍旗,而不是拿塊綢布,在上面找人繡上蒙城兩個大字,就算了數。但同樣的,他對於部隊的實質掌握能力,也給攤薄了許多,並且有了訓多需要遵守的操條和規矩。

  一貫謀求的東西,突然就這麼拜在面前之時,他也不是沒有猶豫和掙扎過,但是,當他面對那些,已經歡天喜地的彈冠相慶,接受了新職務和補充的部下,迫不及待的脫掉雜色衣袍,穿戴起新冠帶的老兄弟們的時候。

  方臘也只能苦笑的在一片恭賀聲中,接受了這個為人下屬,放棄了最後一點獨立性,自此身不由己的事實。因為他發現,自己已經沒有拒絕的權利和資格了。

  但是對於原本的掌旗方寶來說,他的新職務就不是那麼愉快了,方寶幾乎是苦著臉,看著面前分解成零件的一隻火銃,這是作為軍官,才專門配屬的特權象徵。

  而作為直接上官兼長輩的老叔方臘,給與他的唯一要求和要務,便是迅速掌握這種長短銃的用法。

  按照編寫成冊的火銃操要法,簡而概要的說明了,銃器使用到維護的基本原理和注意事項。

  比如從簧片的鬆緊適宜,到燧石的長短合度,膛管的潔淨,尾閘的打磨鋒銳一否,每個零件和細處,都須得精心檢查和維護,才能確保陣上使用,不出瞎火之類的紕漏。

  這可是十分要命的疏失,戰鬥正酣時哪怕是漏打一發,也可以能對自己的安危,造成不可預料的後果。

  另一方面,在眼下的戰術和軍事編成格局之中,銃器才是軍中核心力量和日後發展的王道,只有掌握了火銃的用法,才能有足夠機會,通過軍中的表現,給推薦到主戰營里,從輔助的銃手開始,銃兵、銃士一路到擲彈軍,有一個指望出頭的前程和基本出身奠基。

  乃至有望遴選到直序的,標兵團或是親直團去,獲得候補士官的出身,甚至更進一步替補軍官的資序。而不是繼續留在二三流的輔軍、散兵之列里,只能做一輩子的刀牌手和矛兵之類,扮演陣前陣後的肉盾和前鋒之類從屬角色。

  按照方臘的打算,他甚至打算把留在清溪山上的,另一個族弟方天應也叫過來。留守老家的方天應,在這批鄉黨中識字最多的,自然更方便推薦到本部中,混個文計的職事。

  這樣,同族的兩兄弟,正在軍中相互有個照應,然後發展起來也更有機緣和前程。

  他多少有所感覺,這位將主所作所為,毫無置疑的前程遠大,胸懷也自然不止有軍中這點格局。

  既然承蒙具列其麾下,那也不能平白錯失了任何可能性,要知道,命運和機緣總是格外垂青,有所準備的人不是。

  同樣的時間,兗州——齊州一線境內。

  一座座在歷次戰火中殘留和倖存下來的,典型河南當地風格,磚木混雜的村寨、鄔堡,在銃擊、火光和零星的爆鳴聲,中轟然倒塌或是化為火海,然後變成那些居民莊戶的震天哭喊聲。

  因為,剛從神機軍身上大撈了一筆,又以休整補充為名,從徐州境內的轉運儲積中,得到充足的火藥、原料和備件之後,我軍原本僅有少量配備擲彈兵的序列,也得到了大為擴充。

  因此,在除了直屬五大團隊,全部實現至少半數擲彈兵式的重裝化外,每個主戰營模範第一團,直接給改造成擲彈兵團;

  然後其餘的團中,特設第一隊為擲彈兵隊;又每團其餘的隊中,至少配備一個投擲火器的火,專選膽大心細的老手充任,可以比別人多拿一份,擲彈手的專屬津貼,在所在團隊指揮資序的陣亡遞補中,也有擁有某種優先權。

  雖然,因為戰地改造和生產的緣故,在投擲火器具體配備的數量上,攻擊性的火雷彈還是有所欠缺,但是我還是堅持,將架子先搭起來再說,用後世的某比較樸素的名言來說,在戰場上寧可讓人等裝備,也不可以讓裝備找不到人來用。

  至於友軍那裡所獲和汰換下來的,那些雜色口徑的長短銃和手炮,則沿襲慣例繼續交給各只輔軍大隊,不管他們是集中一處使用,還是分別加強幾部,至少要求確保有一個團規模的基本火器化。

  然後依照帥司的附帶命令,將這些新編的部隊,按照小規模的獨立建制派出去,鎮壓和攻打那些,在北軍反攻之時,如雨後春筍一般,冒頭出來的豪強、土團武裝。

  反正那些北軍走了之後,他們都是本鄉本土的背景,可是走不了的,只要拿著俘虜領路,按圖索驥,一一攻打過去,依照他們的態度和反應,處以殘酷或是嚴厲的懲戒手段。

  畢竟,作為北朝的帶路黨,可不是那麼好做。被捕亡分類之後,通過後方的渠道賣往海外,是這些關係人等最常見的結局。

  這種規模較小的攻堅和掃蕩戰鬥,正好用來作為團隊戰術的練手,磨合新部隊的默契度。

  大多數情況下,游擊軍的炮組和擲彈兵組成的重火器部隊,負責打開寨子或是鄔堡之後,就是那些差遣隨同的友軍,負責後續壓制和掃尾的時間。

  然後按照規定的分成,由壓陣的火器部隊,從他們搜掠出來的財物中,取走所需的部分。

  在這個過程中,除非是殺雞儆猴式的懲戒性作戰,而我的軍官們會儘量監督和約束部隊,避免他們將精力和熱情,浪費在燒殺擄掠這種,毫無技術性和榮譽感可言的戰地活動中去。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