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3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用獻出州城為代價,請入侵家園的敵人,去攻殺自己名義上的友軍,這是要鬧哪般啊。

  隨著我抵達鄆城,徹底控制防要,特地召見了獻城的代表之後,才得以明白過來,這卻是某種因果牽連的使然。

  如今北朝在淮北-河南的戰線幾乎全面大潰,造成了各種殘兵亂軍四散於野,而這些流竄鄆州境內的北朝殘兵敗將,對於地方上又實在是荼毒太甚。

  而且相對於那些鄉土出身的地方團練、義勇,根本毫無下限,肆意妄為到連一同作戰過的本地友軍也無法容忍的程度。

  只是相對那些客軍,本地武裝的規模和實力實在有限,只能勉強守住幾座城內而已,對於城外的廣大地區,就無能為力。

  以至於這些當地出身背景的守軍,寧願轉而求助於我們這些前來攻打的敵人,以獻城為交換來整肅清靖地方。

  用他們的話說,不過是早死晚死的差別,但是任由這些亂兵作孽下去,不用等南軍來攻打,他們先要給餓死困死了。

  就如我們當初在宋州遇到的那隻河東軍一般,據說是因為戰事不利導致上層人士出現了劇變,影響到底下的士卒,索性破罐破摔的肆虐地方。

  結果還沒等我們來攻打,倒是先與城內的團結兵內訌起來,讓我們撿了個大便宜。而我的部隊,當初在宋城遣散的守軍中,有相當部分跑到了鄆州來,也把我部的名聲和傳說給帶了過來。

  這其中「種瓜得瓜種豆得豆」的無心因果,卻讓我很有些感嘆和唏噓起來。堅持某種特立獨行的風格和名聲,果然還是有所好處的。

  這一次,就連那些私下抱怨我軍法律條太過嚴厲的人,也無法可說了吧。

  對於這些降服者的處置,按照在宋州的慣例,將他們按照人頭給口糧,各自遣還回鄉。

  這個決定宣布出去,頓時一片嘈雜起來,與在宋城那種大多數人,千恩萬謝的局面不同,卻是有些不願意的樣子。

  一頓棍棒刀柄伺候,重新彈壓下去之後,才讓他們推出代表闡明緣故。

  問我們要不要就地募兵?並且協助我們剿滅那些流竄的北兵,這也行?不怕反亂麼,你願意,我還不干呢。

  我正想揮手,將他們打發出去自生自滅。這時候,已經是掛名隨軍記室的帶路黨趙鼎,卻主動站了出來懇請。

  給我解釋了一番道理和緣由後,才發現我其實進入了一個思維誤區。

  總以為打進了北朝多年經營的中原腹地之後,長期統治的積威猶在,必然是眾志成城清野堅壁的堅決反抗。

  起碼在南北對峙-征戰-拉鋸的這麼多年後,已經對於偏安嶺外的大梁,明顯缺乏認同感和信心,因此處於某種信任度的問題,沒有考慮過在短期徵發民役之外,就地補充有生力量。

  但其實這個立場,在某些地區則是一個偽命題,因為我忽略了藩鎮割據下,人心紛亂思變長期演變的因素。

  比如鄆州就是一個典型例子。

  鄆州當地足夠窮苦,因此民風頗為彪悍,投軍賣命吃飯也是個重要的出路,而長期的藩鎮割據征戰更替,讓這一帶的人習慣了無所謂為誰賣命的差別。

  南朝北伐到附近的結果,也不過是讓他們多了一處投獻的選擇而已。再加上鄆州原本的守臣,比較貪斂和吝嗇,真正願意賣死力的人反而不多。

  因此原本出援宋州的那次試探性攻擊,也是在洛都的強力要求下,虛晃一槍,應付了事而草草收場。然後大事不好之下,早早帶著細軟家眷,以求援為名逃到洛都方面去了。

  畢竟,隨著南軍的大舉進逼腹心之地,北朝在地方上的控制力和影響,也無形間消退了許多,就算是底層的軍民,在明眼人都可以看到的形勢影響下,也不免要生出別樣的心思來。

  更何況,如今他們已經是足夠困苦潦倒,而且大都缺衣少食吃不飽的境況,相較被遣散的後果並無差別。

  「不過,這與我何干呢……」

  我看著他的眼睛,慢條斯理的道。

  「我帶兵前來攻城掠地,又不是來做善事的……」

  「只怕有損……」

  趙鼎急忙道。

  「若是不安定因素,一併殺了不就一了百了了……」

  我揮手打斷他的進言。

  「比起這些追隨我的兒郎們前程安危,一點點可有可無的名聲和毀譽,又算得了什麼呢……」

  這話一出,我忽然覺得周圍在場的部下們表情都有些動容,各種無形中的忠誠度和感動值,都刷刷的向上攀升起來。

  「要想打動我,你需要一個更好的理由……」

  我一字一句的對他道。

  第345章 兩岸

  銀色閃電交叉在紫色火焰中的風雷旗,高高飄揚在充滿水汽的濕潤空氣中,與另一面一大三小粉色糰子構成的貓爪旗,一起交相輝映在秋色粼粼的水光之中。

  無數神色狼狽倉皇,疲憊不堪而走投無路的身影,成片成片的跪倒在岸邊,向著這兩面旗幟舉手過頭拋下武器,那些少數還想負隅頑抗的同伴和上司,則被這些大流給圍攏起來,刀劍紛紛的刺倒砍殺,然後推滾下亂石,拋進河水裡。

  顯然,破釜沉舟的典故和寄望,沒有能如期的讓最後的奇蹟發生。數面合圍的銃射列陣,讓任何反抗和突出的努力,都化作了絕望的泡影。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