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6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前沿軍行司的軍旬例會上,數位大佬匯聚一堂,檢討得失,商榷部署,然後隨著各部調遣分派事宜的既定,新進大出風頭的某人,再次成為了這些位高權重帥臣們的新話題。

  畢竟相比重兵雲集在徐州境內打生打死的大多數部伍,一隻游離在外圍的軍隊,居然一不小心就打出一片橫跨數州的天地來。

  「新軍左廂拿下宋州了?……」

  「他們還跑得真遠啊……」

  「那陳州和徐州的防要怎麼辦……需要我們調人過去填補麼……」

  「擅自進軍,而將戰線,牽動破壞帥司的全局部署。」

  「這個抗命重罪,總算脫不去了吧吧……」

  「說是抗命就過了吧……」

  「他們的戰線,難懂啊不該在毫州麼……起碼還西拓了數百里方圓不是……」

  「再說,畢竟是不知帥司本意的無心之舉啊……」

  「我輩身為帥臣,總不能貿然做那不教而誅之事吧……」

  「哪有任此輩牽動帥司而走,豈不是鼓勵各部擅專獨斷。」

  「國朝體統何在,帥司威嚴又何在……非嚴懲不得警效……」

  「新軍右廂,難道不是從帥司之命,在外遊走機動的麼……」

  「如若重處,只怕各軍將士反要寒心畏戰的……」

  「好歹獨立為國朝奪得了三州之地……」

  朝堂之爭被帶到了軍行司歷來的後果就是,關於當事人和所部的具體處置,在一片各不相讓的爭議中,無果而終繼續擱淺下去。

  但對某些耿耿於心的人來說,其實還有其他間接達到目的的途徑和方式。

  第341章 防要

  宋州雖然比預期更容易拿下來了,老子再度遇上了兵力不足的問題了,雖然剛擴充了第五營才沒多久,大小七個城邑,外加五個大型的軍寨。

  就靠我這不過萬把人來據守和管控,還要除掉留在扶溝鎮的第三營及其附屬輔軍,可謂是處處撒面,一下子就攤薄不見規模了。

  因此,只能採取重點配備的原則的措施,第二營主力配在西部的襄邑,防備汴州方面,第四營和特設車團分別駐守在北面的楚丘和單父,相互援應以防備鄰近曹、琿兩州的動向。

  ……

  第一營留在寧陵,作為以上三地的二線援應,而剩餘的四隻直屬團隊,和正在編成中的第五營,則作為我的機動力量駐留宋城,其餘腹地的城邑,則被交給輔軍大隊,在谷熟、柘城、虞城,每處各駐留一隻,由一名主力營的營副帶隊。

  至於西南方的夏邑和煬山,則被就地交給了劉延慶的人,預定派給我作為協力的客部,由折可適和种師道,分別統領一個半數火器化的小營,駐紮在那裡。

  而五處要衝軍寨,則各自派了一個標準隊,維持基本的存在感和作為過路關卡的需要,擁有初步機動力的標兵團和教導隊,則輪流派出去帶隊練兵,以流竄地方的散兵亂匪為目標,儘快將第五營的戰鬥力,磨合出來。

  然後,因為隨行駐地還有組織秋獲,籌集淄糧,攤派捐稅和徵發役丁的任務。因而,這些分派出去駐留的軍將們,也難得有機會客串了一回,臨時性的兼職親民官,各自發生一些啼笑皆非或是出人意料的事情來。

  第四營副、折衝都尉杜桑,就是這些幸運或者不幸的傢伙其中之一,他出自海外唐人赤海藩的大諸侯杜氏的分家子弟,以大名鼎鼎的唐人旅行家杜環為先人。

  杜環,字叔循,出自廬陵杜氏,乃是大名鼎鼎的襄陽杜氏的分支,杜氏乃是名門郡望,號稱半城杜,從貞觀名相杜如晦到三朝中興的濟世宰相杜佑,皆出這一隻。

  開元年間,杜環以門蔭系從軍安西大都護,高仙芝幕下出討大食,敗於但羅斯城後為大食所獲,後得開釋而輾轉西行於域外列國之間,足跡遍布西牛賀州(歐羅巴)和南部善洲(非洲),累計著有《經行記》《行游書》,而成為後來唐人開拓海外的第一手參考和最早的憑據。

  此後,國人所著的《太平御覽》、《太平寰宇記》、《通志》、《文獻通考》均有轉引。

  只是他晚年為南部善洲的大國——安素國(阿克蘇姆王國,今衣索比亞高原)所羈留,蒙當地安素王聘為師長而頗給禮遇,授其封地,遂就地開枝散葉終老於斯,為海外唐人勢力中所謂「七大海洲」之一的赤海州諸侯大藩。

  而杜桑這一支,從祖上遣往東土作為奏進使,已經是第六代了,到他這一世不免家世各種敗落困頓的只剩下他孑然一身,連家宅都被奴大欺主的前門人所侵奪,而不得不流居市井,以家傳的一點文字底子,為人代書信件,兼一些地下版書校訂正字,而勉勵得以餬口度日。

  然後清遠之變中,他再次失去生計,而流落於粥棚賑濟之列,以粗通文字的底子,被羅氏招募為部曲門人,始從軍於龍州團左,走上了一條完全不同的人生軌跡,又在遠征天南、安遠平定中得到拔輟,而成為什長、火頭、隊副,乃至現今,被突擊提拔起來的第四營副,果毅都尉。

  他此刻正蹲座在門樓上,看著那些正在操練的部伍。

  他們正在操習配合三眼銃的戰法,作為專屬的三眼銃手,去掉防身的短刀同時,增持一個小牌,旁邊有金屬銳角,直接可以用來敲擊三眼銃的火門,這樣就算臨敵快快打完三管藥子,又能抵擋,又能錘殺近身的敵人。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