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6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三腳架子上的長管和後面碩大的輪盤,活像是親直團隊和教導隊,配備的那種轉輪快搶的放大精簡化版,約莫有寸半的管徑。

  這不就是轉輪炮麼,我在中國軍事革命博物館裡,倒是見過類似的東西,屬於我大清晚期有一個奇葩的引進項目,作為某種落後於時代的眼光,而被人坑了的證據,不過對於我所處的這個年代來說,還是頗為先進的。

  只是我還沒想到這東西,他們就已經搞出來了。

  孔徑、外形和原理有些類似後世的榴彈發射器,只是因為金屬材料限制,管壁厚了些還加上熟鐵強化箍,發射的也是二三十枚一包的散丸,而且是人工手動扳發旋轉射擊的。

  不過因為尺寸放大了,對加工工藝的要求反而降低了,而且用的是鐵皮包卷而成的金屬彈筒,解決了原本燧發槍的底漏問題,十五發和九發的兩種彈輪,保證了某種短時間內的急促射速。

  據說,一個老手操作之下,可以在十分之一刻之內,將一個彈輪全部射出去,作為某種意義上的大號噴子,這種轉輪炮的射速甚至彼普通銃手還快上一些。

  而一架轉管炮,至少配五六個單輪和專門裝彈的人手,這樣形成一定數量後,某種持續火力就出現了。

  至於命中和精度,拜託,這東西本身就是靠扇形散布,來保證數量上的殺傷覆蓋。正好填補一下從舢板小炮到普通長銃之間,火力遮斷的緩衝。

  我的鑄鐵小炮,因為本身材質和使用頻繁的緣故,已經出現不同程度磨損和擴膛效應了,而且,比起鑄鐵小炮,這種轉輪噴子也更適合放在車上,在中低速移動中射擊使用。

  除掉腳架也有十幾斤,讓士兵輪流扛著,在山路行軍是沒有問題的。

  這也算是某種科技前置吧,我不由自我安慰到,起碼金屬定裝子彈的科技樹雛形,已經點出來。

  不過也有很明顯的缺陷,就是構件之間打多了就會膨脹變形,而故障頻生,然後需要手工重新敲打校正直虎才能繼續使用。

  而且比我曾經見過的那個傢伙,更加厚重一些,這也是沒有辦法的事情,受限於材料和工藝,只能做的厚重來增加整體強度。

  第329章 進取

  人員補充之後,就是各種高強度的短期突擊操訓了,以吸收和融合這些新血和人力資源……

  雖然不能指望將他們,一夜之間變成揮如臂使的敢戰士,但可以通過日常磨合和混雜,逐漸習慣友軍的作戰方式和風格,起碼在臨陣後,不要變成自亂陣腳的不安定因素和隱患。

  這時候,特設的標兵團和教導隊,就再次發揮上用處了,標兵團直接提供一批骨幹士官,而教導隊負責抽出低級軍官兼做教員。

  再加上三大營借調過來的老兵熟手,作為什長火長之流帶上新人,很容易就把一隻新部隊的架子,撐起來了。

  不過,本著能缺毋濫的要求,我在補足了三大營和八個輔軍大隊,各種戰損和擴編缺額外,只是增設暫編第五營。

  以原第三營營副果毅都尉寧志遠,帶著所屬的第二團直接充任,第五營基本的底子,還是來自後方龍州團練。受過初步銃手訓練的那幾百號人,然後再配上八隻輔軍大隊中,十比一抽調而來的近戰白兵和矛手,組成一個規模略小的營頭。

  我的親直團,也派出十數名加強到其中,作為各隊隊副,而營屬訓導官,則來自我身邊的虞侯組,這樣多元混雜下來,可以有效淡化新部隊中的山頭氛圍和個人色彩。

  相比三大營的四團三隊的滿員編制,暫編第五營只有三團兩隊的格局,不過大半的散兵都被配屬到其麾下,因此,這隻新兵較多的新部隊任務和重點是,守備後方城壘據點,以及在散兵的配合下往來巡護糧道。

  這樣下來,雖然在總體數量上沒有太大變化,只是原本近萬人馬,變成了上萬稍有餘,但是隨著散兵數量和比例的下降,整體質量和裝備上,卻是至少增加了兩成到三成。

  好歹擊破了那麼多敵人,各種兵器甲械繳獲的也有好些,只是不夠規整而已,再武裝兩三個營是綽綽有餘的,新營的火銃及其備件,也由後方再次補充過的。

  後路鞏固了之後,就有餘力考慮進一步反擊的規劃了,我至少可以將主戰力量的第一二三營都抽出來,作為正面攻擊序列。

  正所謂來而不往非禮也,我這個屁股還沒坐熱的毫州防禦使,豈有在自己轄區被動挨打的道理。

  我的部下這段時日各般苦練騎術,日夜和戰馬呆在一起相互熟悉,雖然還只是那種根本跑不快也跑不起來,僅可以保證騎(趴?)在馬背上,不掉下來的水準。

  但起碼,初步的機動力和行進距離,總算是有了。正所謂「敵可往我亦可往」的基本行動力。

  而我同樣也認真考慮了劉延慶的建議,發現沒有多少拒絕的理由。

  我這隻部隊的戰鬥力,雖然是經過戰場練就和考校出來了,但是相對南朝三路北伐的龐大軍勢,實在是無足輕重的一隅。

  而且,作為擅長火器戰術,銃軍為代表的核心人馬,終究是有限的,實在經不起太大傷亡的。最怕的就是放到大集群決戰的正面戰場中去,在十倍數十倍的友軍規模之下,能夠發揮的作用有限,但是卻很容被當作戰爭機器的某個零件,給活生生的消耗掉。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