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3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雖然作為曾經征戰烈度最大的地區,號稱「江淮鬥獸場」,淮南藩鎮中雖然不乏一些智勇過人,或是能征善戰的存在,但在南朝以舉國之力發動的大勢碾壓下,都不過是稍大一些的雜音而已,不是力戰而亡,就是窮途末路被部下獻了腦袋,或是早早識時務的成為北伐大軍中的一份子。

  此外,作為銃兵的一大長處,只要攜帶了足夠的彈藥,哪怕長途行軍之後,依舊可以保持相當的戰鬥力,畢竟,就地列隊裝填射擊所需的氣力,和殺陣廝殺肉搏所需的體能,完全不可同日而語,而在選擇兵員的身體素質上,要求更低也更多來源。

  作為整體在急行軍之後,所謂強弩之末的短板,也被很好的彌補了起來,有所準備的彈幕和火力,足夠讓任何遭遇的對手大吃一驚。

  因此在相對充足的物資補給和維持下,作戰範圍和持久性,也比大多數同樣編制的傳統老式軍隊,更大也加出色的多。

  相比之下那些冷兵器為主的傳統軍隊,在長距離行進或是突擊行軍之後,就只能個人意志、士氣,將領的個人魅力和指揮、號召力,熟悉的戰場環境、風向氣候等天氣天氣因素,在內的各種彈性隨機條件來,進行有限的加成和補充。

  因此又反襯出我這隻部隊的綜合適應性,除了攻堅有些乏力之外,幾乎各種環境和條件下,都能保持相應的戰鬥力。

  而就算是攻堅乏力這個問題,也是針對那些有相對高大城牆保護的城池而言,普通的村鎮堡寨也根本擋不住我們的火力集射,再不行也可以用輔助軍那些步兵,強行堆過去。

  而且這個不足,也不是不可以解決的,大可以通過相應擲彈兵和炮隊的配屬,來進行加強和補足,只是出於某種緣故,在這個方面的訴求,我們被人給卡住了而已。

  當然,南朝大量軍隊中,也不是權勢那些頑固不化,不知變通的保守之輩,這隻新軍的表現隨著戰績增加,也不免被某些人看在眼中。

  比如有別軍的將領,開始嘗試著將分散軍中的銃手集中起來使用,並在守壘和野戰中,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這也多少抬高了那些原本老弱充任的銃手,在軍中的待遇和地位。

  不過想要效法我的做法和軍制,這可不僅僅是相應戰術和理論建設的系統性工程,還涉及到相應配套的初步功業營造體系,可不是那麼好山寨過去的。

  光是一個統一口徑和量化裝藥的,就足夠令他們費時費心的折騰上很長一段時間。至少我作為新軍的武器彈藥,是在少批量自產的情況下,逐披換裝成型的。

  而他們需要和後方那些積重難還的後勤官僚,和軍器、將作兩大軍功產業體系下的既得利益階層們,去鬥爭扯皮,才可能有所結果的。

  第289章 戰淮南(二)

  徐州彭城治內,石狗湖畔的燕歸苑,正在舉辦一場規格頗高的宴會。

  只是除了那些受邀而來的客人之外,無論是苑中侍女還是婢僕,都沒有人能夠接近宴席主廳——嘉華軒的一百步之內。

  所有的陳設遞送,都由哪些四下警戒的水泄不通的虞侯和牙兵,代為層層轉送。

  而在全數用南方天然紅色巨木嵌構拱架而成,不見一件鐵器的嘉華軒中,各種用犀角、瑪瑙、翡翠和其他珠寶縷空鑲嵌的珍貴杯盞,卻被胡到處信手堆放著。

  長案上,那些昂貴精美的金銀掐花食具,所盛裝的珍饈美味,也已經冷的不能再冷了,卻沒有人趕上來撤換一二。

  在場的有數十人,老少中青各種年紀皆有,唯一的共同點,就是他們舉手投足間,那種久浸行伍的氣度,和本能去摸握這腰間刀劍的習慣性動作。

  他們都是手握部曲,稱重一方的軍帥,鎮主或是守臣,僅此為了一個共同的理由,才聚到這裡來的。

  南朝大梁的兵馬已經打到了淮河對岸的楚州,因為他們有再多的嫌隙和不和,也不懂得不在最有勢力和號召力的青徐鎮主持下,到這裡來共商對策和建立沿淮防線的事宜。

  只是會宴的氣氛不太愉快,甚至多次出現冷場和爭端,都靠身為主人家的本地代表,極力調和和彈壓,才會沒有翻臉揮袖而去。

  主要是,針對主要清野堅壁的方略,以及全盤動員合力一處主導權和投入分配,而爭執不下,畢竟,這些自家治下,無法無天肆意妄為的盤剝壓榨,下轄百姓是一回事,但是讓他們毀棄自己的額地盤,為大舉做貢獻,又是另一回事了。

  沿淮的幾個軍鎮,更是擔心自己首當其衝,做了炮灰而得不償失,又擔心後方的鄰鎮,別有用心,乘機吞併自己的勢力。

  好容易在作為召集方的青徐鎮的全力擔保和威逼脅迫的強壓下,暫時達成大致共識,然後又是因為重點阻擊和抵抗南軍的方向和位置,而相持不下。

  抬進來演示的大沙盤在口沫飛濺和各種拳腳揮舞中,被一次次推翻和打亂,亢奮和疲憊的神情,交替在這些割據一方的「大人物」身上。

  幾個被裝載大銀盤的首級,給呈了上來,赫然是先行離去「休息」的鄭定軍軍使和海州觀察使、水軍提調等人。

  然後在眾多甲士的簇擁下,隨之進來的,還有據說已經退隱的前代青徐節度使,淮北都督,檢校尚書左丞的杜歸申。

  血淋淋的人頭和再次出現的老鎮帥,這讓在場剩下的人頓時恍然大悟,卻又凜然驚悚起來了。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