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1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但是突然暴雨驟至,眾將士官民皆自發尋覓躲避處,唯有梁公所部,巍然不動於雨中,直到開元上皇下令自行趨避,才有序散去。

  這也是梁公麾下的龍武系,初啼於世的一樁公案,給當時奉迎聖駕的劍南軍民百姓,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作為見證者中,不乏當時位高權重之輩,或是未來的宰相種子。

  因此,這段典故也被後人從各種角度,加以闡述和注釋,而反覆出現在這些大人物的回憶錄和家書中,作為梁公及其麾下龍武舊部,不同凡響的開端親歷。

  只是格外放在這裡講,就有些似有所指的誅心而言了。

  於是有人會心的笑了,有人卻略有所思,還有人直接出聲反駁道,卻是作為賜宴陪臣的禮部陸侍郎。

  「還請慎言,這種牽強附會之語,豈是人臣之分……」

  他皺著眉頭正色。

  「若是傳到大相和監國耳中,豈又是一番大是大非……」

  「怎麼會……」

  說話的人還尋思辯解道。

  「只是有感而發而已……」

  「這段公案背後的,可是當年乾元天子是以太子之身,鼓動思鄉怨懷的北軍將士,兵諫行在……」

  陸侍郎冷笑道。

  「殺盡當權的國舅楊國忠一黨,進而裹挾眾望請逼上皇賜死太真娘子的故事……」

  「若不是聚兵斷後的梁公趕到,以炒糧平復兵諫……」

  「此後乾元天子雖然蒙上皇禪位,而登臨大寶,但因此對梁公有所心結,所任皆非,你格外作此言……」

  「那我又要問你,這其中涉及開元上皇和乾元天子的典故,卻又是在影射誰人呢……」

  左右已經是一片噤聲,只剩下某種幸災樂禍和略帶嘲諷的表情,看著這位口無遮攔的傢伙。

  雖然這位還有著同城伯的爵級和通政司的職分,在他頭上已經隱然被打上某種「難堪大用」「不為上喜」「仕途艱難」「不宜親近」的標籤了。

  不過陸侍郎在心中也是微微嘆了口氣,這就是底蘊不足的弊端,所謂木秀於林必摧於風,已經有人迫不及待跳到台前來幫弄是非了。而作為幕後的扶持和推手,他能夠權宜伸手的機會也不會放過,但剩下有所不及的地方,就只能自行去應對了。

  第255章 內詳

  作為結好的匯報的預期,籍著這個場合,劉延慶也將他家老頭子暫居在家時,一些關於新軍的看法和分析,傳話給我。

  在如今朝野輿情中,就算是占據上風和主流輿情的主戰派和北伐黨人,亦是分為徐圖派,急進派和中兼派三類。

  徐圖派,以延邊的地方實力派為主,主張在準備最充分風險最小的情況下,對嶺外之土進行侵蝕漸並的策略,通過扶持和分化,逐一納入版圖;

  而急進派則以北人黨中的將門和軍中少壯為主,主張全力以赴,選拔精銳組成一支強軍,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一舉將江南之地那些並不齊心,或是三心兩意,首鼠兩端的鎮守、守臣們,徹底擊潰打垮。然後再海路配合之下,奪據要點數路齊發打過江去。當然相對產生的風險和功績也足夠大。

  而中兼派則是某種兩不靠,反而人數是最多的,既不主張慢慢的侵併,也不贊成毫無保留的全力出擊,而是主張多點多地同時發動局部戰役,然後積小勝為大成果,步步為營消化一地的財富人口之後,才重新發動下一輪的攻勢。

  這個方案看起來很周全,而且兼顧了延邊諸路行司的利益和態度,相似的級別和層次之下,這些封疆大吏,或許私心上沒有人願意給別人做陪襯或是嫁衣的,但是實行過程中過於複雜和瑣碎,需要來自中樞強大的協調能力,才能保證各方的基本齊心協力和正常進行,因為涉及環節多,變數也更多。

  屬於哪種看起來很美,但是實行起來,頗為繁複的類型,但是據我所知,上層似乎更見傾向於中兼派的意見,因為這個方案只要稍加調整和修飾,簡直就是為監國的上柱國量身打造的。

  北伐這種開國以來少有的大業和榮耀,又舍他取誰呢,哪怕是掛個名在後方遙領。

  不過這些都是紙上談兵的計劃和預期而已,到時候還不知道會有什麼樣的變化和情況呢,要知道北伐大業開國以來幾乎沒有一年不在喊,而兩學之中,一次為課題而編制的各種方略文書,也堪稱汗牛充棟,數以庫房計。

  而直道現今,才在內外大勢的合力推動下,變成明確的意向。

  作為模範新軍才是這種內在意志,最實在的體現,雖然名義上編練這支模範新軍,是作為畿內的機動力量,但是實質上,還是為了北伐大業做預備的。

  不然僅僅按照前鋒部的配備,就足以滿足畿內日常的守御需要,又何必按照兵種配備齊全,搞出五部兩翼這種功能完備,充滿戰地色彩的編制來。

  只要配備齊全磨合完畢,再配以合適的指揮機關,放出去也幾乎抵得上一路大軍,正好作為監國直接指揮的先遣序列。

  這種針對性和適應面也比較廣的精幹編成,因為北伐初期主要面對的是北朝旗下的各路軍鎮。

  北朝的軍鎮林立,但是也分為三六九等的不同類型,基本可以分作幾大類。

  第一類為河(西)朔(方)型軍鎮,也就是傳統的西軍體系之內,如鳳翔、邠寧、鄜坊、涇原、振武、天德、銀夏、靈武諸鎮。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