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7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按照計劃向另一處更近的據點匯合,卻發現街道已經變成暴徒恆星的戰場,這處據點也被困住,好容易驅散這些暴徒,一衝出來後,卻發現前往梅山的道路已經被,更多暴亂者給堵死了。

  然後按照備用方案,向城外轉移,在這個過程中,因為迷路或是掉隊,乃至衝突,損失了小部分人手之中,他們抵達了外城的流人收容安置點。

  正好這裡也發生某種騷亂,然後就地彈壓之,然後補充人手在這裡堅守,在來自小江上幾隻的中型海船,所攜帶物資的支援下,經歷了好幾天的衝擊和騷擾之後,方才和回到清泉老街的本家,重新取得聯繫。

  他們的表現,也讓我多少鬆了口氣,長久以來的服從性培養和紀律訓練,讓他們所主導的事態,並沒有脫出我的基本掌握,這樣的話,我就擁有了一隻新的生力軍候補。

  經過前後的傷亡損失,和中間發生的多次小規模逃亡事件,目前還有一千六百多號人,除了三百多我的本家子弟或是僱工外,都是通過那幾個賑濟點,從外城的流人里精挑細選出來的青壯,或是工匠之流的專長人士。

  只要假以時日,之前損失,就可以加倍的補充回來了。嗯,掌控更多力量的感覺,果然是美妙的。

  本來大夜班靜心碼字中,但是身邊的同事正在看雷劇《蘭陵王》起勁,各種一哭二鬧三上吊的窮聊式現代人,披著古裝瞎扯淡,拼命裝嫩刷智商下限就算了,偏偏還口口聲聲一個清宮劇十足的「四爺」「主子」什麼的,讓人雞皮疙瘩滾如潮湧。

  第123章 人市

  初步解決了人力匱乏的問題之後,我心情放鬆下來可以好好修息幾天,不過似乎是老天看不得我安閒。

  一個突發的狀況,需要我前往廣府十幾個海市之一的下尾市,因為那裡有廣府最大的人口交易集散地。

  作為自漢以來開海溝通中外的第一口埠,廣州自古沿襲下來的最大的特色之一,無疑是各種各樣名目繁多,分類齊全的市子和藩坊了。

  演變至今,已經行程廣府東、西、南三大市,以及十數個附屬的海市,連帶數十不同時節和季候的早晚市、小市、野市、私市的基本格局。

  由於百餘年前,梁氏開朝定鼎廣府,重新規劃都城營造中,刻意仿造兩京格局的緣故,因此廣府五城,都各自劃定了不同的區域和職能。

  比如位於中心位置的番禹老城或者說中城,乃是皇城大內及百官行署、諸司府衙、官宅公第,國館諸院等聚集區。

  而上城則是幕府居所,宗室宅邸,各種豪門權貴配下,園林館墅,及其為配套附屬服務各色官辦行當雲集的,所謂上等城區,除了那些日常所需,官營為主的專門服務行業,沒有足夠的身份地位和權勢,就算你再有錢也是沒法在獲得一隅之地。

  因此多數人,只能退而求其次的,在海藩宗貴及富商巨賈、豪門大族聚集的右城落戶,因此右城也稱之為貴城。

  這裡也是那些雖然進不了統治上層的核心圈子,也缺少足夠歷史底蘊,卻又擁有相應地位的新貴之族,安家置業的首選之地。

  然後再在這些城區郊外,附屬衍生出來,所謂的十二大區的衛星子城,各有專長和特色。

  三大市,就是這種廣府歷史變遷下來最古老的留存之一。

  像東市主要經營來自嶺內大陸本土的傳統物產,西市經營的是小崑崙洋(「印度洋」)以外,西海諸國的舶來物,而南市誕生的最晚,主營的是,來自南海諸州列島,海藩嶺內的特色土產。

  相對於號稱最親民,貴庶良賤混雜的下城,左城卻是廣府五城中,商業最發達的城區,其前身就是古廣州府城郭之外的郊市區。

  包括西市和南市在內的大半多市子,以及金錢財貨薈萃的寶泉老街,與商貿海市相關的部門,都被囊括在其中。

  其中也包括了諸市之外,形成廣府當地獨特特色的人市,沒錯,就是人市,自從梁氏定封南海,就開始繁盛無比的人市交易,也是南海都督府最大產業和收益來源之一。

  在大唐最鼎盛之期。

  向北遠至安東,乃至極北的凍土荒原,或是滿海浮冰的彼岸之地,向西遠至天竺、波斯、大食故地,乃至南部善洲的崑崙奴諸國,向南遠至大小澳諸海洲,向東遠至新洲之地,都是嶺外,乃至整個南朝販奴的來源之一。

  而在南朝與梁氏大夏交惡疏離之前,每年隨著兩大國宗往來的賀使,動輒成千上萬作為隨禮的,來自西牛賀州的大秦及泰西、西蠻列國的各色異種藩奴,亦是本地的一道重要風景。

  曾經何時,海外輸入的大量廉價的藩奴,成為支撐其大唐數次中興的燃料和動力,也成為晚年百姓失業失地,的罪魁禍首。

  同時也是這些藩奴,唐人在披荊斬棘的最困難的初始階段,支撐起來了諸多海外藩,特有的經濟體系。

  現在雖然已經不復舊觀了,但是每年輸入國朝,當作大量高風險高強度的勞作和苦役消耗品的藩奴,依舊是一個尤為可觀的數目,更別說各家海藩開拓經營的需要。

  其中這些人市又分里市和外市,主要是按照海藩的社會等級來劃分,一等為國人,也就是本土或是海外出生的唐人後裔,第二等為歸化人,主要是來藩屬諸國的各族移民,早年最常見的就是來自新羅、倭國的百姓。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