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0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禁軍圍府,大炮逼門,還怎麼能保全顏面?

  長史心下自忖,卻迫於指揮使的威儀,囁嚅道:「王爺請殿帥入府一敘……」

  江微之哪裡耐煩同他寒暄,長手一揚,那軍器局少監鄭雄閉了閉眼,心裡喊了一句豁出去了。

  下令開炮。

  震天撼地的三顆大炮直直落在了端王府的大門,登時將端王府的大門同前庭轟成廢墟。

  硝煙瀰漫、好一陣子才消停下來。

  也不知道過了多久,那端王府里奔出來許多人,領頭的是那老態龍鍾、形容變態的端王霍毓昌,他被幾個下人扶著,捂著胸口,遙遙地衝著江微之大發脾氣。

  「你是個什麼東西,一而再再而三地挑釁本王!」他扯著嗓門,發出令人作嘔的聲音,「本王乃是陛下的親伯父,太后娘娘也要叫我一聲皇兄!這滿朝文武哪一個不尊敬本王?膽敢轟本王王府,你仗的是誰的勢?」

  江微之面上無風無雨,揚手令人抬上一具具自壽養齋挖出來的森森白骨,其間還混有尚未腐爛的屍體。

  他還未及說話,卻聽有人高聲唱道:「梁國公主駕到。」

  一時間滿街滿巷圍著的百姓相攜著跪下,山呼著千歲殿下,雖參差不齊,卻極有威勢。

  禁軍分列兩旁,梁國公主霍枕寧自那華麗的馬車上被扶下,輕輕杳杳的向著江微之走來。

  同平日裡煊赫明艷的面容不同,今日的梁國公主多了幾分的雍容。

  江微之心裡忽地便山呼海嘯起來。

  他迎著日光,對上了公主的一抹笑意。

  有些心意兩相知的默契,在二人之間流轉。

  江微之轉身面向那楞在廢墟前的端王霍毓明,唇畔眼梢皆是洋洋的得意。

  「本帥仗的,便是梁國公主的勢。」

  作者有話要說:  一定有仙女懂我。

  拍拍二妞,不氣。

  第75章 靠山

  端王府門前的開闊地界, 涌滿了人,密密麻麻地跪了一眼望不到頭的百姓, 似乎整個大梁帝京的百姓, 都聚集在了這南府門街。

  那被指「狗仗人勢」的殿前司副都指揮使,隨著內侍的一聲唱起,姿態舒展的起身,緩步向公主而去。

  天光豐足, 日頭赫赤,金芒落在江微之的肩頭,為他鍍上了一層金邊,他緩緩向著公主走來,眉眼有笑意氳氟。

  他在日光里, 不知哪裡吹來一陣暖風,便有些香柔的細碎花瓣隨風而來,像雪似的。

  霍枕寧有一霎兒的走神, 這樣的場景好像在哪裡見過?

  她的恍惚被江微之打斷,他躬身而請, 旋即抬頭, 眼眸中春意凝結,望住了公主。

  「公主是來為臣撐場子的麼?」他說話的聲音輕而和緩, 自有一番溫柔, 「這等喪盡天良之事,恐污了公主的眼睛。」

  霍枕寧穩住了心神。

  江微之今日這陣勢,震驚朝野。

  這案子由她而起, 她自是義不容辭,來不及回稟陛下,匆匆命人將養幼院諸人帶至南府門街,再派人去請太子為她兜底。

  她素日不是微服便是偷偷出宮,從沒有大張旗鼓過,今日卻擺了梁國公主的儀仗,浩浩蕩蕩地出宮而來。

  她蹙眉,不忍看那一具具被白布覆蓋的屍體。

  「我來砍了他。」她胸中怒火熊熊,冷冷地拋出一句,「腰斬。」

  江微之嗯了一聲,不再贅言,引著公主略略走近了端王府的大門。

  端王自恃皇帝大伯父,此時見了公主也不跪,一張老臉上溝壑縱橫,令人作嘔。

  「無憑無據,你要扣糞盆子在本王頭上?」他恬不知恥,大言不慚,「本王府造價三十萬兩,豎子敢轟我府門,可賠得起?」

  卑鄙,無恥!

  霍枕寧冷冷地看著這渾身散發惡臭之氣的腐朽之人,心中幾欲嘔吐。

  「我賠你一張裹屍布。」

  圍觀的百姓們不敢有聲響,卻也在偷偷議論起來。

  「聽聞這端王爺好幼/女,強/暴奸/淫,各種手段,這些年來不知道殘害了多少好人家的小女兒。」

  「去年上元節,我家那八歲的甥女當街被擄走,七月初被送回來,一身是傷常常夜裡驚醒……後來才知,便是這位公主娘娘著人救出來的……」說話的是個女子,聲音哀淒,「這回她娘親領了她,去做了證詞,你瞧,那個穿水藍帶帷帽的,就是她和我那姨姐。」

  圍觀的百姓早有聽聞,群情激憤起來,又得見這滿地的白骨屍體,愈加的怒火衝天。

  誰家沒有稚女?不管窮富,都是在膝頭長大,都是娘親心頭的肉,那樣純潔單純的女孩子,怎能遭受這般凌/辱?

  眼見著百姓們怨懟之聲鼎沸,那端王霍毓昌卻仍不懼——這般下作狠辣之人,怎麼會怕這個?

  「若有關於本王的訴狀,那便告上公堂去,在本王家門口耍什麼威風?」

  說到這兒,那霍毓昌一張老臉上泛出得意的笑容,「本王一沒謀逆,二不結黨營私,三不任官職,無處貪魔,殿前司怕是出師無名吧?」

  這樣猖狂的變態,江微之有一屋子的酷刑等著他,正要出言呵斥,卻聽公主笑了起來,轉臉而看,公主面上笑渦淺淺,略有意得之色。

  「知道你不要臉,本公主特意將公堂搬了過來,咱們當街審案吧!」

  她話音落下,那禁軍自動讓路,有兩班衙役扛著殺威棒衝進來,列陣站好,新任京兆尹董邁肅穆而來,其後跟著四個衙役,兩人抬著「正大光明」匾額,兩人抬著案桌。另有師爺、掌筆隨後。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