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7頁
日子便漸漸來了六月末。
天氣已是極熱,安陽三個多月的身子還有些不顯,只有小腹能摸出微微的一點點。不能吃沙冰這件事叫安陽很是鬱悶,她只能午時待在屋裡,用桌上的冰塊散發的寒氣降暑,等到傍晚起了涼風時才能去亭子裡坐坐。
這日,趁著柳子軒還未回來,她叫人抱了瑤琴來,對著湖面的宓荷,輕輕彈奏了起來,這曲子是柳子軒前些日子新教的,她打算練好了彈奏給他聽。
傍晚的風涼慡舒適,午時被暑氣激發的煩躁漸漸緩解了下來。安陽輕輕撥弄琴弦,望著那一池宓荷幽靜,腦海中漸漸現出男子亭中撫琴的清雅之姿,她緩緩閉上眼,唇邊化開甜甜的笑意,琴音竟也漸漸入了佳境。雖不得那坐看雲起,仙樂飄繞之境,也有些瀟瀟碧水之音。
一曲奏終,身後緩緩傳來掌聲。
安陽一回身,見柳子軒正站在她身後,溫潤地笑看著她,身上的朝服甚至還未換下來。
“軒哥哥!”她笑著起身撲過去,柳子軒扶了扶她,道了聲小心,她這才問道,“軒哥哥什麼時候回來的?我怎麼一點也不知道?”
柳子軒聞言笑道:“奶娘和禾兒都退了下去,我已在此有一陣兒了。安兒未曾發覺正說明一心於琴,難怪方才竟能聽出些碧水清湘之音來。”
“就是說,我彈得好嘍?”安陽得了誇獎,笑得開心。
柳子軒一見她這模樣就知她想要獎勵,卻在她說出口之前把她扶到石凳上坐下,緩緩笑道:“方才回來時剛得的喜報,本想先回屋裡叫人傳信給伯府,既是被安兒的琴音引來,便先與安兒說了吧。”
安陽聽了愣了愣,忙問:“喜報?什麼喜報?最近喜事可不少呢!”
“確是如此。”柳子軒笑著點點頭,這才慢聲說道,“方才剛要離宮,皇上便召去說收到了大夏的信報,大夏神武端親王爺和承和公主要回來探親,過段日子應該便會到了。”
“承和公主?”安陽愣了愣,慢慢瞪大眼,站起身來喜道,“三姐姐要回來了?”
作者有話要說:咳~下章就是結局了,不確定寫多長,所以如果明天寫不完,需要後天更,我會提早通知的~
昨天叫大家等那麼晚,不好意思~
151再見(終章)
寧陽要回大周省親的事在朝堂上一公布,雖說有些朝臣猜測諸葛端雲也一起回來是否目的不那麼單純,但武德帝還是命驛館早做準備,若有沿途州府發現兩人遞上的通關文牒,立刻以迎公主之禮請入驛館,護送入帝都。
元皇后得知消息後,待皇帝下了朝,便來到明承殿上說道:“臣妾聽聞寧兒要回來,這便命人將她出嫁前住過的西憙閣給打掃過了,一應物件都按著她當年走時的擺設。若回宮來看看,想必日後也能留個念想。”
皇帝聞言看了皇后一會兒,噙起笑來說道:“皇后有心了。”
皇后略微垂了垂眸,再抬起眼來時,眼底卻是平靜,只笑道:“臣妾畢竟是這孩子的養母,當年看著她自西憙閣里上了那八抬鸞轎,如今她要回來省親,臣妾這些心思自然是有的。”
“那便按著皇后的意思辦吧。”皇帝端過茶盞垂下眸去,元皇后見了只淺淡地一笑,便行禮告退。只是走的殿門口時,卻聽皇帝的聲音又自後頭傳來:“那西憙閣自寧兒嫁了以後,謙兒住了兩年,朕知皇后念舊,謙兒雖搬去了旁的宮裡,那屋子裡擺設卻還按著他住的時候。如今寧兒回來這幾日且先換回來吧,待寧兒走了,皇后再命人把擺設歸置回去就是。”
元皇后聞言愣了愣,回過身來,直看了皇帝好一會兒才回神,忙福身謝了恩。皇帝放下茶盞走下玉階,依舊是一派雍容,卻是說道:“朕這些日子忙著朝事,有日子沒去皇后那兒了。今日無事,便去坐坐吧。”
元皇后有些驚喜,問道:“那午膳皇上在臣妾宮中用麼?”皇帝略一沉吟,笑道:“便留在皇后宮中吧。”說罷,回身對身後的宮人道,“去三皇子宮中傳召,叫他去皇后宮中,朕要考考他的學問。”宮人忙躬身去了,元皇后有些欣喜地看著皇帝,卻終是矜持慣了,只笑了笑,帝後二人便往慈仁宮去了。
而寧陽要回來的消息傳進伯府,高氏激動得一夜未眠,早上起來拉著王氏的手問道:“你說,王妃回來了,咱們能見著麼?”
王氏聽了寬慰道:“王妃本就是回來省親的,雖不見得日子能住得久,但咱們好歹也是親眷,總能見上一面的。婆母儘管放心吧!王妃出嫁前還來咱們府上探親過,可見對咱們也是親近的。更何況如今軒兒還做了駙馬爺,如此親上加親,咱們一定能見著!”
高氏聽了這才連連點頭,放下了心來。雖是心裡著急想見,可誰也不知寧陽到底什麼時候會到,因而日子照樣要過。
安陽如今懷了身子,高氏和王氏幾乎天天都去公主府里陪著她閒聊,見她的身子一天天顯了出來,兩人都是欣喜盼望柳家能快些添了香火。
安陽也看得出祖母和婆婆的心思,不由生出好大的壓力來。古代講究傳宗接代,這些日子她回宮給母后請安,母后也是如此希望的。可是、可是寶寶的性別跟女人又沒多大關係,只是這事又沒辦法解釋,萬一她生的是女兒,祖母和婆母豈非會失望?她前些日子問過軒哥哥,他對此事倒是沒有強求的意思,反倒笑話她道:“當初三嬸懷著身子時,安兒還勸導過。怎輪到自己,反倒鑽了牛角尖?此子乃安兒所出,是兒是女又有何妨?”這事叫她放下心來,可今日看見祖母和婆婆如此期盼,她又有些壓力了。
高氏和王氏見安陽似有心事,互望一眼,忙問道:“公主可是有何心事?若是有,不妨說出來,叫妾身們幫著出出主意也是好的。”
安陽聞言咬著唇兒抬起眼來,笑著起身慢慢走到高氏身旁,拉著她的袖子問道:“祖母,婆母,我知道你們也是盼著柳家能繼承香火,我也是這樣想的……可是、可是這事說不準的,萬一、萬一是個女兒,你們會不會不喜歡?”
高氏和王氏聞言一愣,皆笑了起來,高氏拍著安陽的手說道:“原來公主是擔憂這事。說句實在話,哪個女子懷著身子時沒這擔憂?妾身當初也常去廟裡求佛,祈願肚子裡頭的是個男孩兒,也好為柳家繼承香火。如今回頭看看,咱們柳家的香火也算旺盛的。只是你婆母她這輩子只得軒兒這一子,心裡自是希望公主能為柳家多開枝散葉的。可這話又說回來了,是男是女乃是老天爺定的,這孩子既然投生在咱們柳家,就是和咱們有緣!公主看看軒兒就知道了,咱們柳家可是那惡毒不講理的人家?若是個男孩兒,咱們自然高興,可若是個女兒,就如同公主那日所說的,女兒乃是千金富貴之軀!這生來就給咱家帶了千金富貴的孩子,自然也該好好待著。總歸公主如今是頭一胎,往後的日子還長著,傳承香火的時候總會有的。公主如今便把這心放在肚子裡,好好養胎便是了。”
安陽聽祖母這一番話,雖是還是偏向男孩的,可能有這想法已屬不易。她這才笑了起來,略微鬆了口氣。只是剛要說話,就聽高氏對王氏笑道:“其實呀,我是年時收了王妃的信,得知她喜得貴子,這幾日便就總想著,公主若是能早些臨盆該多好!等王妃來了,我就左右胳膊各抱一個娃娃,那該多喜人哪!”
王氏聽了撲哧一聲笑了出來,說道:“原來婆母是打了這主意!可公主離著臨盆還有半年呢!這事兒可趕不得。您就別想那一下抱倆的好事了,一個一個的抱,不也一樣麼?”
高氏聞言有些不好意思地用帕子掩著嘴笑,安陽問道:“三姐姐要回來的消息咱們都收著了,想必他們過些日子就該到了吧?”
王氏聽了與高氏對望一眼,兩人皆是搖了搖頭,王氏說道:“那可說不準。王妃是去年十一月裡頭喜得貴子,如今算來孩子還小呢,只怕經不起顛簸,他們路上怕是走得極慢。等到了咱們大周,指不定哪個月份了呢。”
這事倒是叫王氏猜對了。
寧陽和諸葛端雲自從離了大周帝都,兩人便乘著車馬慢慢而行,一來是諸葛昱年紀還小,經不起趕路。二來是這回走的是當初出嫁時的路,寧陽那時候離開送親的隊伍跟著諸葛端雲回北關,並未走過這條路。而這條路是當初兩國商議而定的,所行之處,皆是大夏的重城名鎮,風光無限。因而這回兩人便索性慢慢而行,遇上了名勝風景便停下來歇息幾日,遊覽夠了再上路。反正皇帝只說在大周的時日不可超過半年,可未規定諸葛端雲回北關的時日,因而兩人在大夏的地界裡就放心遊覽,待到了夏周兩國東南邊關之時,日子已到了十月末。
天氣已是極熱,安陽三個多月的身子還有些不顯,只有小腹能摸出微微的一點點。不能吃沙冰這件事叫安陽很是鬱悶,她只能午時待在屋裡,用桌上的冰塊散發的寒氣降暑,等到傍晚起了涼風時才能去亭子裡坐坐。
這日,趁著柳子軒還未回來,她叫人抱了瑤琴來,對著湖面的宓荷,輕輕彈奏了起來,這曲子是柳子軒前些日子新教的,她打算練好了彈奏給他聽。
傍晚的風涼慡舒適,午時被暑氣激發的煩躁漸漸緩解了下來。安陽輕輕撥弄琴弦,望著那一池宓荷幽靜,腦海中漸漸現出男子亭中撫琴的清雅之姿,她緩緩閉上眼,唇邊化開甜甜的笑意,琴音竟也漸漸入了佳境。雖不得那坐看雲起,仙樂飄繞之境,也有些瀟瀟碧水之音。
一曲奏終,身後緩緩傳來掌聲。
安陽一回身,見柳子軒正站在她身後,溫潤地笑看著她,身上的朝服甚至還未換下來。
“軒哥哥!”她笑著起身撲過去,柳子軒扶了扶她,道了聲小心,她這才問道,“軒哥哥什麼時候回來的?我怎麼一點也不知道?”
柳子軒聞言笑道:“奶娘和禾兒都退了下去,我已在此有一陣兒了。安兒未曾發覺正說明一心於琴,難怪方才竟能聽出些碧水清湘之音來。”
“就是說,我彈得好嘍?”安陽得了誇獎,笑得開心。
柳子軒一見她這模樣就知她想要獎勵,卻在她說出口之前把她扶到石凳上坐下,緩緩笑道:“方才回來時剛得的喜報,本想先回屋裡叫人傳信給伯府,既是被安兒的琴音引來,便先與安兒說了吧。”
安陽聽了愣了愣,忙問:“喜報?什麼喜報?最近喜事可不少呢!”
“確是如此。”柳子軒笑著點點頭,這才慢聲說道,“方才剛要離宮,皇上便召去說收到了大夏的信報,大夏神武端親王爺和承和公主要回來探親,過段日子應該便會到了。”
“承和公主?”安陽愣了愣,慢慢瞪大眼,站起身來喜道,“三姐姐要回來了?”
作者有話要說:咳~下章就是結局了,不確定寫多長,所以如果明天寫不完,需要後天更,我會提早通知的~
昨天叫大家等那麼晚,不好意思~
151再見(終章)
寧陽要回大周省親的事在朝堂上一公布,雖說有些朝臣猜測諸葛端雲也一起回來是否目的不那麼單純,但武德帝還是命驛館早做準備,若有沿途州府發現兩人遞上的通關文牒,立刻以迎公主之禮請入驛館,護送入帝都。
元皇后得知消息後,待皇帝下了朝,便來到明承殿上說道:“臣妾聽聞寧兒要回來,這便命人將她出嫁前住過的西憙閣給打掃過了,一應物件都按著她當年走時的擺設。若回宮來看看,想必日後也能留個念想。”
皇帝聞言看了皇后一會兒,噙起笑來說道:“皇后有心了。”
皇后略微垂了垂眸,再抬起眼來時,眼底卻是平靜,只笑道:“臣妾畢竟是這孩子的養母,當年看著她自西憙閣里上了那八抬鸞轎,如今她要回來省親,臣妾這些心思自然是有的。”
“那便按著皇后的意思辦吧。”皇帝端過茶盞垂下眸去,元皇后見了只淺淡地一笑,便行禮告退。只是走的殿門口時,卻聽皇帝的聲音又自後頭傳來:“那西憙閣自寧兒嫁了以後,謙兒住了兩年,朕知皇后念舊,謙兒雖搬去了旁的宮裡,那屋子裡擺設卻還按著他住的時候。如今寧兒回來這幾日且先換回來吧,待寧兒走了,皇后再命人把擺設歸置回去就是。”
元皇后聞言愣了愣,回過身來,直看了皇帝好一會兒才回神,忙福身謝了恩。皇帝放下茶盞走下玉階,依舊是一派雍容,卻是說道:“朕這些日子忙著朝事,有日子沒去皇后那兒了。今日無事,便去坐坐吧。”
元皇后有些驚喜,問道:“那午膳皇上在臣妾宮中用麼?”皇帝略一沉吟,笑道:“便留在皇后宮中吧。”說罷,回身對身後的宮人道,“去三皇子宮中傳召,叫他去皇后宮中,朕要考考他的學問。”宮人忙躬身去了,元皇后有些欣喜地看著皇帝,卻終是矜持慣了,只笑了笑,帝後二人便往慈仁宮去了。
而寧陽要回來的消息傳進伯府,高氏激動得一夜未眠,早上起來拉著王氏的手問道:“你說,王妃回來了,咱們能見著麼?”
王氏聽了寬慰道:“王妃本就是回來省親的,雖不見得日子能住得久,但咱們好歹也是親眷,總能見上一面的。婆母儘管放心吧!王妃出嫁前還來咱們府上探親過,可見對咱們也是親近的。更何況如今軒兒還做了駙馬爺,如此親上加親,咱們一定能見著!”
高氏聽了這才連連點頭,放下了心來。雖是心裡著急想見,可誰也不知寧陽到底什麼時候會到,因而日子照樣要過。
安陽如今懷了身子,高氏和王氏幾乎天天都去公主府里陪著她閒聊,見她的身子一天天顯了出來,兩人都是欣喜盼望柳家能快些添了香火。
安陽也看得出祖母和婆婆的心思,不由生出好大的壓力來。古代講究傳宗接代,這些日子她回宮給母后請安,母后也是如此希望的。可是、可是寶寶的性別跟女人又沒多大關係,只是這事又沒辦法解釋,萬一她生的是女兒,祖母和婆母豈非會失望?她前些日子問過軒哥哥,他對此事倒是沒有強求的意思,反倒笑話她道:“當初三嬸懷著身子時,安兒還勸導過。怎輪到自己,反倒鑽了牛角尖?此子乃安兒所出,是兒是女又有何妨?”這事叫她放下心來,可今日看見祖母和婆婆如此期盼,她又有些壓力了。
高氏和王氏見安陽似有心事,互望一眼,忙問道:“公主可是有何心事?若是有,不妨說出來,叫妾身們幫著出出主意也是好的。”
安陽聞言咬著唇兒抬起眼來,笑著起身慢慢走到高氏身旁,拉著她的袖子問道:“祖母,婆母,我知道你們也是盼著柳家能繼承香火,我也是這樣想的……可是、可是這事說不準的,萬一、萬一是個女兒,你們會不會不喜歡?”
高氏和王氏聞言一愣,皆笑了起來,高氏拍著安陽的手說道:“原來公主是擔憂這事。說句實在話,哪個女子懷著身子時沒這擔憂?妾身當初也常去廟裡求佛,祈願肚子裡頭的是個男孩兒,也好為柳家繼承香火。如今回頭看看,咱們柳家的香火也算旺盛的。只是你婆母她這輩子只得軒兒這一子,心裡自是希望公主能為柳家多開枝散葉的。可這話又說回來了,是男是女乃是老天爺定的,這孩子既然投生在咱們柳家,就是和咱們有緣!公主看看軒兒就知道了,咱們柳家可是那惡毒不講理的人家?若是個男孩兒,咱們自然高興,可若是個女兒,就如同公主那日所說的,女兒乃是千金富貴之軀!這生來就給咱家帶了千金富貴的孩子,自然也該好好待著。總歸公主如今是頭一胎,往後的日子還長著,傳承香火的時候總會有的。公主如今便把這心放在肚子裡,好好養胎便是了。”
安陽聽祖母這一番話,雖是還是偏向男孩的,可能有這想法已屬不易。她這才笑了起來,略微鬆了口氣。只是剛要說話,就聽高氏對王氏笑道:“其實呀,我是年時收了王妃的信,得知她喜得貴子,這幾日便就總想著,公主若是能早些臨盆該多好!等王妃來了,我就左右胳膊各抱一個娃娃,那該多喜人哪!”
王氏聽了撲哧一聲笑了出來,說道:“原來婆母是打了這主意!可公主離著臨盆還有半年呢!這事兒可趕不得。您就別想那一下抱倆的好事了,一個一個的抱,不也一樣麼?”
高氏聞言有些不好意思地用帕子掩著嘴笑,安陽問道:“三姐姐要回來的消息咱們都收著了,想必他們過些日子就該到了吧?”
王氏聽了與高氏對望一眼,兩人皆是搖了搖頭,王氏說道:“那可說不準。王妃是去年十一月裡頭喜得貴子,如今算來孩子還小呢,只怕經不起顛簸,他們路上怕是走得極慢。等到了咱們大周,指不定哪個月份了呢。”
這事倒是叫王氏猜對了。
寧陽和諸葛端雲自從離了大周帝都,兩人便乘著車馬慢慢而行,一來是諸葛昱年紀還小,經不起趕路。二來是這回走的是當初出嫁時的路,寧陽那時候離開送親的隊伍跟著諸葛端雲回北關,並未走過這條路。而這條路是當初兩國商議而定的,所行之處,皆是大夏的重城名鎮,風光無限。因而這回兩人便索性慢慢而行,遇上了名勝風景便停下來歇息幾日,遊覽夠了再上路。反正皇帝只說在大周的時日不可超過半年,可未規定諸葛端雲回北關的時日,因而兩人在大夏的地界裡就放心遊覽,待到了夏周兩國東南邊關之時,日子已到了十月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