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1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謝皇上隆恩!”諸葛端雲和寧陽齊聲叩謝,皇帝又笑了笑,喚二人平身。寧陽緩緩站了起來,卻見諸葛端雲不知為何仍然跪著,她正想上前攙扶,只聽諸葛端雲垂眸奏道:“臣啟聖上,邊關一戰,臣受人暗箭所傷,便藉此機會回北關調兵,此一計雖為瞞著老扈巴王,然臣私返封地也是真。功歸功,過歸過,臣為此願請皇上罷去臣輔政統領大臣之職,並請皇上收回臣望州封地。臣之母妃陵寢安於北關,於母親安寢之地長守乃是臣此生心愿,因而臣在此請奏,請皇上准臣返回北關,鎮守邊關!”

  皇帝聞言斂了臉上笑意,難得正經起來。殿上百官已經紛紛低呼,私論不斷。寧陽望著諸葛端雲,臉上始終掛著溫柔的笑意,不管他要放棄什麼,他去哪裡,她都會跟著。

  皇帝望著跪在地上的諸葛端雲,慢慢垂了眸。自北關起兵那日起,他就知道,他與皇叔終有分離的那一日。年前皇叔來宮裡商談朝事時,便曾多番想要提起回北關之事,每回他都打哈哈地略過去,不想今日他終是當著滿朝文武正式請奏了。

  諸葛錦旭垂著眸,儘量不叫自己去想曾在北關一同習武練劍、一同被皇叔母教導的一情一景,只是卻有件事悶在他心裡,始終有如大痛。他仍垂著眼,卻是低聲道:“皇叔……何需如此?”他明白,皇叔此舉除了確實想要回北關之外,也是想要叫他安心。畢竟他身為神武端親王爺,當今天子皇叔,擁兵輔政,權勢已極。朝中文武對他早已心生猜度排擠之意,否則此番他回北關調兵,朝中不會謠言如此之盛。皇叔這番請辭歸去,必是存了不想叫他難辦的心思。

  諸葛錦旭搖了搖頭,他自從知曉身世至今,對深宮晦暗多有痛惡。不想今日竟如那般無能之輩,迫於朝中群臣之意,要皇叔如此離去……

  諸葛錦旭少見地蹙著眉頭,心中大痛,臉上卻難以瞧出心思來。大殿之上,文武百官抬頭猜度著皇帝的心思,有幾人心急的,幾乎想要邁上一步,甩著袖袍慷慨陳詞,大讚神武端親王爺忠君為國,其心可表。可抬眼望望四周,大殿氣氛凝滯,這才咽下要打的官腔,管住腳不曾出列請奏。

  諸葛端雲微微抬起頭來看了皇帝一眼,便又垂首再奏:“臣以為,聖上登基多年,如今朝中局勢已定,百官忠君體國,百姓和樂,天下昌盛。北戎來朝更是自我大夏開國起從未有過之盛事!此一切足可見皇上聖明,勤政愛民。臣以為,輔政之事已可作罷,皇上已經可以獨掌朝政了。如今臣自請歸去,一來可鎮守我大夏北方邊關,二來可終生為母妃守陵,此二者乃臣之所願,望求皇上成全!”

  諸葛端雲話語雖不變的冷淡,卻也不失鏗鏘之意。皇帝望著他,知道他去意已決。他緩緩望了眼朝上百官,又望了眼自己的皇叔,終是淡淡說道:“朕……不准。”

  “皇上!”諸葛端雲抬眼。

  滿朝文武又是低聲議論,卻聽皇帝緩緩說道:“皇叔回封地調兵一事乃是形勢所迫。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朕也曾帶過兵,此番道理朕最是清楚。況且皇叔發信報與朕,足見忠君之心。軍中有將領想要暗害皇叔,皇叔將調兵之事暫且瞞著邊關大軍也是迫於無奈。朕不以為皇叔有過,因而皇叔所請罷免輔政統領大臣一職之事,朕不准!另者,望州封地乃是皇祖考所封,朕亦不可違,因而皇叔所奏請之望州封地收回一事,朕不准!”

  諸葛端雲微愣,皇帝卻接著說道:“然而,朕自幼便知皇叔乃至孝之人,皇叔的心愿朕也深知。因而,若皇叔上表請奏辭去輔政統領大臣一職,朕……當準!返回北關鎮守邊關一事,朕亦准!望州封地仍歸皇叔,皇叔雖身在北關,望州封地之食邑俸祿仍可同享。”

  皇帝說罷,望了眼滿朝文武,說道:“皇叔一心為國,乃忠臣良將。朕若叫他如此離去,難免叫人唏噓。朕知愛卿們也是一心為國,朕罰jian惡,賞忠臣,絕不愧對忠臣良將。今日待皇叔如此,日後待眾位愛卿亦是一般。凡忠君為國者,朕必不叫他淒涼而去。”

  眾臣聞言面面相覷,皆惶然跪拜,高呼:“皇上真乃千古明君!臣等慚愧!”

  諸葛端雲深深望了皇帝一眼,叩首謝恩。寧陽在一旁看著,眼略微有些發紅,安泰和雲風暗暗互擊一拳,臉上皆有笑意。趙離則一臉激動,似是很受鼓舞。孟茹隨百官跪拜,垂首之時眼底也略有奇異之色,她難得一見地笑了笑,感慨卻是湧上心頭,若當初父親未被jian臣所害,如今能服侍明主,該有多好……

  見事情解決了,皇帝便笑了起來,又換上一副不羈之態,笑道:“不過,北戎王定於三月三日來朝,朕於上元之時也有喜事要昭告天下。此番盛事皇叔還是莫要急著離去得好,待事情過了,皇叔再歸北關吧。”

  “臣,遵旨!”諸葛端雲謝恩起身,視線望向寧陽,她眼兒有些紅,卻是柔柔地朝他一笑。

  朝事處置過了,皇帝便退了朝,叫眾臣自行散去,只是臨散朝之時叫了個宮人陪著孟茹去當初的孟家老宅,揭了官府的封,又派了幾個手腳利索的,想去幫她收拾下,暫且在府中服侍。孟茹謝了恩,卻決計不肯叫人幫忙,只帶了那陪著她揭官封的宮人出了宮。諸葛錦旭見她如此,也未勉強,便由她去了。

  寧陽隨著諸葛端雲回了王府,一進後院就聽見兒子正哇哇大哭,她忙往裡跑去,正見奶娘抱著兒子滿臉焦急地跑出來,見了她便忙說道:“王妃可回來了!小王爺餓著了!”

  寧陽忙把兒子抱過來進了暖閣裡屋,解了衣衫,心疼地看著兒子大口大口吮著奶水。奶娘從旁勸道:“王妃還是給小王爺找個奶娘吧。您今兒雖是餵飽了小王爺才進宮去的,可小王爺如今還小,一個時辰要餵好幾回,您白天裡若無事倒是能哄著,可晚上呢?這些日子您晚上都沒睡好,這般折騰可是不成的。奴婢也知您是想自個兒喂,可找個奶娘,晚上能幫您照看著不說,白日若是您有事也可放心交給奶娘。總比今兒這般餓著小王爺的好。”

  寧陽聞言抬眼看了奶娘一眼,又看看兒子含淚的小臉兒,見諸葛端雲正在外屋喝茶,不發一言,這才點頭說道:“就依奶娘吧。方才去朝中請奏過了,皇上准了王爺北戎來朝後回北關之事,為昱兒找個奶娘,路上也好有個照應。”

  奶娘聽了大喜,忙說道:“那恭喜王妃了!您早想跟著王爺回北關,如今總算如了心愿了。那、那奴婢這就去內侍府說一聲,找幾個願意跟著咱們回北關的奶娘來,王妃再親自挑挑人!”

  寧陽應了,奶娘這才笑著下去了。子陌拿了兩套常服來,待寧陽餵飽了兒子,這才服侍她換上了常服。寧陽看著那套諸葛端雲的衣袍說道:“你且下去吧,王爺的衣裳我服侍著他換就成。”

  子陌帶著屋裡的丫頭們下去了,寧陽到外屋把諸葛端雲請了進來,剛想替他換下朝服,他便忽的把她擁在了懷裡。

  寧陽微微愣了愣,卻是柔柔地笑了起來。感覺到他胸膛的熱度,起伏那般地強烈,他溫熱的呼吸似乎燙著她的頭頂,叫人心頭暖暖的。

  “誰叫你多事!”向來不會說好話,諸葛端雲低聲喝斥道,手卻拍著寧陽的背,只是有些外行罷了。

  寧陽自是懂他,因而也不在意,只在他懷裡搖了搖頭,柔聲說道:“這不是無事麼?寧兒曾說過要與夫君風雨同舟,自然要為夫君討個公道回來。”她說得極輕極柔,卻感覺男子的手臂越發緊了起來,勒得她有些發疼,她只笑了笑,卻不反抗。

  屋裡靜寂如水,男子將女子擁在懷裡,久久不放,氣氛卻慢慢變得凝著起來。

  寧陽敏感地發現氣氛有些改變,這才忙從諸葛端雲懷裡退了出來,轉身坐到暖炕上抱起熟睡的兒子來看,眉梢唇角卻都彎彎地帶著笑。

  諸葛端雲看了她一會兒,也走到床邊來,聲音有些低啞地說道:“御醫說,可以行房了。”

  寧陽忍著沒笑出來,正經地抬起眼來看了她黑著臉的夫君一眼,再瞧瞧窗外,忍笑說道:“大年初一的,如今連晌午都沒過呢!夫君就想那晚上的事兒了?”

  諸葛端雲見她裝模作樣地倒挺像,不由咬牙看了她一會兒,決定晚上再好好收拾她。可寧陽似乎還沒玩夠,替他換衣袍時總是這裡蹭蹭那裡碰碰,諸葛端雲站得筆直,只盯著寧陽,在她低頭給他整理腰帶時,微微眯了眯眼,唇角略微彎了起來,笑得有些森然。

  這日下午,內侍府里來了三個奶娘來,寧陽看過後問了些話,覺得其中一位姓姚的婦人瞧著甚是不錯,這婦人三十多歲,前兩年余州遭災時跟著親戚來了帝都,夫家是個農夫,來到帝都後給人做些力氣活兒謀生。這婦人遭過大難,公婆兒女卻是健在,是個有福氣的,說話也老實憨厚。最巧的是余州離北關不過兩三百里,她一家人都適應得了那裡的雪天,願意跟著王府的人去北關安家落戶。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