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毫無疑問的,如果當時他就跟他的第二任妻子結褵了,那麼這些零星式的日記,就可以避免被丟掉的命運了,因為在當時,他的第一任妻子,極端的厭惡作者熱衷於神秘學及其相關的事物,因此,她可能會很高興的利用,像搬家如此方便又不得罪人的機會,趁機的把他的日記扔掉。

  然而,無論如何必須承認的一點是,作者本身懶散的習慣,和他對日常瑣碎事物的漠不關心,也要負部份的責任,因為據他的遺孀透露,如果找他麻煩,要他整理他那一堆雜亂、讓人難以忍受的手稿時,他會完全不在乎的叫她,不如放把火把這些手稿燒了算了,好讓他能夠不受打擾的,繼續做他正在專心做的事情。

  當在十八歲那年,作者被雙親送到德國去了,寄居在當地的一個家庭里,作者之所以被送到德國去,有三個目的,第一,學習德語,第二,接受德國醫師的治療,最後,則是作者自己的要求,在德國上有關音樂的課程。

  然而幾年之後,他發現,雖然他極度的熱愛音樂,但他的天賦是比較傾向於繪畫的,因此他決定到巴黎去研讀藝術,雖然他嚴苛的母親,以法國的首都是個虛浮而墮落的城市,和種種的理由做為藉口,來反對他的計劃,但她的反對,對她的兒子卻是完全起不了什麼作用的,因為她的兒子不但已經成年了,而且還繼承了一筆相當大的財產(蔡註:可能是繼承了,當年他羅伯特叔叔所留給他的部份遺產),而他的父親則是相當支持他的計劃,因為他認為,如此他的兒子將多了一個增廣見聞的好機會。

  而也就是在巴黎時,作者遇見了一個漂亮的美國女孩,她註定將要成為他的第一任妻子,而在那個時候,這位美國女孩正跟隨一位巴黎的聲樂老師學聲樂,但因為她的嗓子並不是很出色,所以成果並不理想。

  由於命運的使然,兩人常常不期然的相遇,因此就激起了浪漫的愛的火花,以致於,兩顆年輕的心,就註定要自此牽纏在一起,所以在大約十八個月後,他們就在倫敦結婚了,場面豪華而盛大。

  在萊茵河渡完蜜月後,他們就在倫敦定居下來,但很不幸的,隨著時間的流逝,新婚初期前幾個月的瑰麗幸福,就漸漸褪色了,很快的,雙方都意識到,他們所選擇的,並不是一個能適合彼此的對象,而是一個完全不能帶來任何快樂的錯誤對象。

  因為年輕的妻子,常常表現出一種,欲躋身上流社會的強烈欲望與野心,而她的先生,對這種虛浮的虛榮,卻極端的嫌惡,另外,在其它方面的差異,也造成這對夫妻的失和,因為作者的妻子,在性需求上,多少是較旺盛的,而作者卻在這方面較淡泊。

  但造成他們婚姻失合的最大殺手,乃是他的妻子實在無法忍受,她的丈夫太過於投注於她所無法分享和參予的活動,例如繪畫,但更嚴重的是,他對神秘學及其相關事物的特殊熱衷,因而冷落了他那美麗迷人,但卻頗自我的妻子,除此之外,她還必須忍受他的不準時,和惱人的健忘。

  而人們一定會想知道,為什麼這樣一個,具有著特殊心靈能力與天賦的人,為什麼無法在婚前看清楚他太太的個性,並預知到,這終究只是一場失敗的婚姻呢?

  但在這裡,人們應該清楚的是,只有極少數非常高階的高人,才能正確無誤的預知到自己的命運,因為,心靈性的預言本身,是一種非常微妙的東西,任何預言者本身的細微情緒、欲望和心理反應,都將會影響到所預言的正確性。

  至於,作者為何無法從他未婚妻的「靈光」或氣中,看出她的個性來呢?那是因為,當一個人一旦暫時的陷入戀愛狀態時,那時,這個人的氣或「靈光」,就會某種程度的被改變了,即使是一個平常非常自私的人,在這時,也會變得相當的無私。

  (評析) 就像史考特先生所說的,當一個人沉浸在愛的氛圍里(或其它較不自私的事物里),的確會短暫的讓一個較自私的人,變得比較不那麼自私,而當然的,那時他所顯現出來的「光」,也就會短暫的變得沒那麼自私,像這種情形,當然會欺騙或蒙蔽那些並不熟練的眼通者!

  而這個例子,也呈現了另一個事實,那就是,凡是牽涉到微細的心靈能力之類的,諸如心通、眼通之類的神通,如果當事者摻雜著自己不自覺的情緒或欲望去使用,常常就會「失准」了,而這也就是為什麼,當有人利用這種心靈能力來謀利,或從事不道德的活動時,開始時還會有些小靈小驗,到後來,就只會變成一種既騙人也騙己的心靈遊戲而已了!

  不過,回過頭來看看這個案例,也具有相當的啟示性,那就是,儘管「神通」再大,也是抵不過「業力」的,就像作者本身所呈現的。

  而從人的「光」可以被改變的角度來看,事實上,所謂一個人的「光」,也就是一個人內在本質的綜合整體呈現,也可以說是一個人廣義「個性」的整體呈現,當一個人的「個性」被某種程度的改變了,理所當然的,他所呈現出來的「光」,也就會跟著改變, 而那時,自然的,他命運的軌跡也就跟著改變了!

  雖然,一個人的「個性」,不是那麼容易的就可被改變,但卻是值得每一個「有心人」去努力的,不是嗎?

  而這個相當不和諧的婚姻,在持續了九年之久後,最後終以一場突然的悲劇而驟然收場,因為在那時,作者的妻子懷孕了,但她的身體狀況實在不適合生育,而作者當時已經預知了生產的危險而反對,但他的妻子是如此的想要這個孩子,而醫生也認為,生個孩子對她的健康應會有所助益的,並會為她帶來快樂,所以作者最後妥協了,然而他的妻子終究還是不幸的在她三十歲那年過逝了。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