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26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第五百三十四章 祭(下)

  “手段?還有更恐怖的麼?就聽你剛才說的就已經夠恐怖了。”王娜姐說。

  “自古以來對祭品的處理方式簡直是多種多樣,祭品的種類如此豐厚,對於不同的祭品,古人就會採用不同的處理方式。比如說燔燒,祭天神使用。西周以前關於天的觀念還不明確,在各種天體神靈中,日神最受重視。甲骨文有出入日,歲三牛的記載,可見當時每天都要舉行迎接日神和恭送日神的儀式,且有在儀式上殺牛和殺羊以作犧牲的事情。周代開始,對天的崇拜從自然崇拜中突出出來,朝迎夕送日神之禮不再舉行,祭天之禮,兼及三望,即將日神視為天帝的屬神,祭天時兼及之。祭天的方法,據《禮記·祭法》所說,是燔柴於泰壇。實際上,除天帝、日神之外,祭祀天上其他神靈也用此法,《周禮·春官》中有以實柴祀日月星晨之說。實柴是指將牲玉等品加於柴上。在古人看來,天神在上,非燔柴不足以達之,燔祭時煙氣升騰,直達高空,容易被天神接受。”我說。

  “還有灌注,是祭地神使用。《周禮·大宗伯》說:以血祭祭社稷。血祭的方法,據清人金鶚在《求古錄·燔柴瘞埋考》中解釋:血祭,蓋以滴血於地,如郁鬯之灌地也。可見灌祭就是把用來祭祀地神的血和酒灌注於地,血、酒很快就滲透到地下,人們認為這樣可以達之於神。《禮記·郊特牲》載:周人尚臭。灌用鬯臭,郁合鬯,臭陰達於淵泉。灌以圭璋,用玉氣也。既灌,然後迎牲,致陰氣也。臭指香氣,周人降神以香氣為主,所以獻神之前先灌鬯酒,用香氣濃郁的郁香草調和鬯酒,香氣就能隨著灌地通達於黃泉。灌鬯用的勺以圭璋為柄,是為了發揮玉的潤潔之氣。”我繼續說。

  “還有瘞埋,就是挖坑將祭品埋沒,祭山神和地神使用。”雲希明補充說,“《山海經》中保存著豐富的山神崇拜資料,如《南次二經》之首:其神狀皆龍身而鳥首,其祠,毛用一璧瘞,糈用稌。《北山經》之首:其神皆人面蛇身,其祠之,毛用一雄雞、彘,瘞,吉玉用一圭,瘞而不糈。在《山海經》所列各種山神的祭法中,瘞埋占絕大多數。祭地神時除將血、酒灌注於地,其他祭品則要挖坑瘞埋。《禮記·郊特牲》孔穎達疏:地示在下,非瘞埋不足以達之。也就是說,只有將祭品埋於地下,地神才會知道人們正在祭祀他,才能接受祭品。”

  “另外沉沒也是常見的手段,是祭水神使用。《竹書紀年》、《帝王世紀》等書中有帝堯沉璧於洛水以祭洛神的記載,這可能出於傳說。但甲骨文提供的材料是確鑿可信的。甲骨中有這樣的記載:求年於河,尞三牢,沉三牛,俎牢。考究其字形,沉字正是把牛或羊沉入川中的象形。而且,用人祭河神的記載在甲骨文中也有所見。如丁已卜,其尞於河,牢,沉嬖,辛丑卜,於河妾。嬖、妾就是作為犧牲的女子,將其沉入河中祭神,這實際上就是後世所說的河伯娶婦。周代以後,沉祭仍很盛行。《周禮·大宗伯》謂:以狸沉祭山川林澤。鄭玄注釋說:祭山林曰埋,川澤曰沉。《儀禮·覲禮》也說:祭川,沉。水神居住在水下,將祭品沉入水中,容易被水神接受。”雲希明說。

  “再就是懸投,這是祭山神使用的。懸又叫升,就是把物品懸掛起來禮神。《儀禮·覲禮》說:祭山丘陵,升。《爾雅·釋天》也說:祭山曰庪縣。《山海經·中山經》記祭祀自甘棗之山至於鼓鐙之山。諸山神的禮儀是,毛太牢之具,縣以吉玉,即將祭品用玉懸掛起來。投就是將祭品投放於山中地上。《山海經·北次二經》記祭祀,自管涔之山至於敦題之山,諸山神的禮儀是:毛用一雄雞、彘、瘞,有一璧一圭,投而不糈。即將祭祀用的璧和玉投擲遠處,而不陳列祭具。除此之外還有各式各樣五花八門的處理祭品的手段,不勝枚舉。”雲希明說。

  “哪止五花八門,簡直就是駭人聽聞,令人毛骨悚然。”陸大叔走過來感慨道。

  “大家的情況怎麼樣?”我問。

  “放心吧,都沒事,都是輕傷,沒有大礙。”陸大叔說。

  “陰陰,祭祀不都是非常正式的麼,我看這個壁畫畫的,怎麼是在墳墓里?”王娜姐問。

  “祭祀的場所也很有講究,並不都是體面的場所。”我說,“祭祀,總要在某些地點舉行。早期的祭祀沒有固定的場所,隨時隨地均可祭獻。隨著祭祀規範化,逐步出現了固定的場所。最初的祭祀場所是比較簡單的。如祭天,或在高山上,或在大樹下,或在水邊,或在杆下。後來為了表示對神靈的虔誠,便修建了神廟或祭壇。祭祀場所主要有以下幾種:第一平地,這是最原始最簡單的祭祀場所。古人認為,最重要的祭祀,祭祀場所反而最質樸,往往不用封土作壇,只把一塊平地掃除乾淨即可祭祀,古人稱之為墠。《禮記·禮器》稱:至敬不壇,掃地而祭。《禮記·祭法》說:除地為墠。第二壇,《禮記·祭法》註:封土為壇,即用土石堆砌成一個高出地面的祭壇。因祭祀對象不同,壇有不同的形狀。祭天用圓壇,古稱圓丘;祭地用方壇,古稱方丘。壇的高度和寬度因時間、地點、等級而不相同。壇和墠通常位於城郊,偶爾也有設於山上的。秦漢封禪禮,就是在泰山頂封土為壇以祭天,叫封;又在梁父山掃地為墠以祭地,叫禪;合稱為封禪。第三是平坑,就是在地上挖一個大平坑作祭壇,古人稱坎。《禮記·祭法》說:掘地為坎。《禮記·祭義》稱:祭日於壇,祭月於坎。壇與坎是相對的,壇高起為陽,坎下陷為陰。第四是宮廟,在壇或墠的基礎上又築牆蓋屋,即成為宮;宮中陳列上祭祀對象以後,就成為廟。宮廟最初只是為人神而建造的,後來許多神靈有了廟,如土地廟、龍王廟、城隍廟等等。但社壇上不得蓋房,否則被視為喪國之社。還有就是墳墓,在墳場墓地祭祀神靈是較原始樸素的方法,它多用於祭祀祖先神。古人認為,到墳墓祭祀離祖先最近,祖先神聽得最清楚。《禮記·檀弓下》記載:孔子出外遊說時,去國則哭於墓而後行,返其國不哭,展墓而入。”我解釋道。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