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09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這麼神奇?”閔瀾感慨道。

  “神奇歸神奇。但是具體這東西怎麼付諸行動還是個未知數。”雲希明說,“儘管,反重力是人們一個美好的夢想,但是傳統科學長期認為,反重力是不可能的。已故的英國索爾福德大學教授、當時擔任英國航天防禦系統戰略項目負責人的布賴恩·揚在倫敦機械工程師學會發表演講,他在演講中解釋了為什麼進行反重力研究與航空航天業乃至世界都有關。簡報說明了波音公司為什麼必須僱傭俄羅斯材料專家葉夫根尼·波德克列特諾夫的原因。波德克列特諾夫聲稱發明了可以屏蔽重力影響的裝置。任職於芬蘭坦佩雷技術大學的波德克列特諾夫向一家英國物理學雜誌提交了一篇論文,他描述了被置於高速旋轉的超導體,極低溫度時失去電阻,上面的一個物體如何失去將近百分之二的重量。這篇論文泄漏給了一家報紙。一來因為它涉及禁忌的反重力概念。二來因為它在主流物理界掀起了軒然大波,波德克列特諾夫被學校開除了。但這位俄羅斯人的研究吸引了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的注意,該局早已同亨茨維爾阿拉巴馬大學的一位研究員有聯繫。這位研究員宣稱她能製造出一種類重力場,能夠利用高速旋轉超導體排斥或吸引物體。”

  “後來位於阿拉巴馬州的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馬歇爾航天中心在重複波德克列特諾夫的實驗時失敗了。但是,該中心承認,不知道這位俄羅斯人製作超導盤的獨特方法,它在很大程度上是在盲目地進行研究。而就在幾年前,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向俄亥俄州哥倫布超導元件公司支付60萬美元。製造波德克列特諾夫曾使用過的裝置,並且聘請了這位俄羅斯人做顧問。這項實驗雖然被延期了。但該項實驗的負責人羅恩·科措爾自信實驗可以完成。現任職於莫斯科化學研究中心的波德克列特諾夫,進一步發展了自己的思想。他同義大利科學家喬瓦尼·莫達內塞聯合發表了一篇論文,詳細介紹了一種衝量重力發生器的研究工作,它能對所有物體產生一種斥力。實驗結果是對光束擊中的任何物體都產生了推力作用,大小同物體質量成正比。”雲希明說。

  “如果說左慈這麼早就已經當你出來了這種反重力的東西,那豈不是真的成了神人。”閔瀾說。

  “我倒是覺得,不是左慈是神人,而是大自然才更加神奇,你們看看你們腳下,我們現在踩的根本不是地面,而是像一種什麼金屬一樣的東西。”我說,“恐怕真正反重力的是這個東西。”

  “那這麼說,其實也沒有辦法人為的實現反重力,咱們左慈不過就是碰巧撿了這麼一塊東西。”大哲說。

  “也不能這麼說。”雲希明說,“其實,地球殼層下面存在溫差電場,地表重力具備負靜電場引力特徵,大量的研究表明,很多自然現象與此觀點相符合,且沒有任何相違背的地方。因此,重力被說成是負電場引力。對此提供證明的實驗是,充以高壓直流電的不對稱電容,正極在上方,負極在下方,在電壓達到一定值時,會飄飛起來。這個實驗產生的電場力與地球電場相反,所以被稱為反重力。此原理可以合理解釋恆星系之間的加速遠離現象,並可以合理定義宇宙反重力這個概念。反重力與未知的物體和地球之間的斥力、物體和物體之間的斥力有所區別。牛頓第三定律指出任何物體的懸浮都必須通過給另一物體施加作用力而受到反作用力,而現代物理學對電磁現象的研究已經證實牛頓第三定律在許多電磁現象中不適用。這就給利用電磁學原理製造不遵循牛頓第三定律的物體留下了機會。較簡單的情形是只要兩個動態點電荷滿足三個條件,它們各自受到的力就會指向同一方向,力的大小按正弦規律變化,合力不為零且穩定不變。這三個條件分別是兩個動態點電荷的電量按照正弦規律變化,平衡位置的電量為零;變化的相位相差四分之一個周期;並且這兩個點電荷之間的距離是波長的整數倍加四分之一個波長。如果使合力總是指向重力的反方向,那麼就削減或者抵消了重力,甚至得到更多的升力。該作用力沒有依賴於其他物體的支撐。這有利於製造人們想像中的類似於飛碟的飛行器。也就是說,實現反重力也並不是不可能。”雲希明說。

  “這個我也有所耳聞。”陸大叔說,“我國反重力技術起步於1978年,已有30餘年的歷史,現已取得了很有希望的進展,已處於國際領先水平。反重力的研究和探索是向傳統科學的挑戰,是艱苦曲折的,同時也是在有前途和誘人的,有志者定不畏犧牲,前赴後繼。遼寧營口聽姚承先生早年就提出了《重力的本質是電場力》的理論觀點,在此理論體系中,對反重力產生的原理,進行了系統的論述。並於2002年8月申請了智慧財產權保護。李瑞金同志見到一平面倒相的離心型核心總成後,稱其為異曲同工。而當見到含行星結構的反重力裝置時,認為其領先性已無可爭議,為我民族自豪。可以預見,國內將展開一場轟轟烈烈地反重力技術革命。”陸大叔越說越是激情澎湃,王娜姐沒有辦法從背包里掏出來一瓶水遞了過去,這才停止了陸大叔的報告。

  “老陸一定是最近作報告做多了。”大哲小聲的跟我說。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