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99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這樣的設置確實有些浮誇,一般的宮殿都不會有十種小獸這麼多,目前已知的有十種脊獸的,也就是太和殿了。”雲希明說。

  “我覺得這個左慈簡直太厲害了,你們看看這地面,怎麼也有上百年了吧,他是怎麼做到的,這麼久以來還讓它光可照人啊。”大哲感慨說。

  “這叫做石材晶面處理,就是利用晶面處理藥劑,在專用晶面處理機的重壓及其與石材磨擦產生的高溫雙重作用下。通過物化反應,在石材表面進行結晶排列,形成一層清澈、緻密、堅硬的保護層,起到增加石材保養硬度和光澤度的作用。不過這個在古代幾乎不可能實現,就是在現代也是成本技術要求非常高的一種做法,古人能做成這樣,實在是匪夷所思。”陸大叔說。

  我們再往裡面走,最先引起我們注意的就是八根高高聳立的柱子。大哲跑過去試圖抱住一根,被雲希明攔了下來。

  “胖子別動。”雲希明一邊說一邊拿出銀針和實驗酸鹼度的試紙,測試之後才放心的說,“好了,沒事,上面沒有毒。古墓之中還是處處小心為好。”雲希明說,大哲點了點頭,放心的抱了上去,可是大哲一個人根本合抱不過來,估摸著兩個大哲才能勉強合圍。

  “這柱子也太粗了,這也是大殿的標準配置麼?”大哲說。

  “我關心的倒不是這個柱子有多粗,別的不說,這柱子也太好看了吧。”閔瀾說。

  第五百一十七章 凌霄寶殿(下)

  只見八根立柱全都是銅鑄的,外面鎏金,底部有凸出來的花紋,這種凸出來的花紋分為上下兩層,中間鑲嵌有紅色的寶石。立柱整體雕刻著蟠龍,不過那些龍的形象卻並不平常,看上去總覺得少了點什麼。

  “這個柱子上面的龍好像有什麼奇怪的地方,看著有點彆扭。”雲顯說。

  “這柱子上面的龍是無爪龍。”陸大叔說,這麼一說還真是,這些柱子上面的龍,雖然看上去面目猙獰,和我們常見的龍的形象接近,但是這些龍全都沒有爪。“五爪龍是皇室專用,這一點可以理解,但是為什麼這些龍連爪都沒有?”陸大叔似乎也不清楚狀況。

  “只有明清時期,五爪龍才是皇家御用,之前並沒有這樣的說法,所以說這個龍沒有爪反而對了,說明這些龍確實是比明清時期更早的存在。”雲希明說。

  “公子哥,這又是什麼說法?”大哲問。

  “在中國,龍經歷了四個較大的發展階段:圖騰崇拜階段、神靈崇拜階段、龍神崇拜與帝王崇拜相結合的階段、印度龍崇拜與中國龍崇拜相結合的階段。在圖騰崇拜階段,中國遠古的某些部落把龍視為圖騰,作為自己部落的祖先和標誌。根據歷史文獻資料和有關傳說,龍的原形為蛇,原為伏羲氏族的圖騰,後來成為太暤部落的圖騰。太暤部落是龍圖騰崇拜最為重要的起源地之一。在神靈崇拜階段,農牧業逐漸形成,宗教信仰也得到發展,從較為單一的圖騰崇拜過渡到多神崇拜。龍圖騰崇拜也發展為龍神崇拜。人們把龍神化,奉龍為水神、虹神。龍被神化後,又與帝王崇拜結合在一起。秦漢時期。中國大統一,要求有一個與之相適應的大神,以整合各地、各民族的信仰。龍崇拜便與帝王崇拜結合在一起。中國古代帝王把自己說成是龍神的化身或龍神之子,或把自己說成是受龍神保護的人。藉助龍樹立權威,獲得人們普遍的信任和支持。這樣,龍獲得了更為顯赫的地位,對中國龍文化的發展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最後是印度龍崇拜與中國龍崇拜相結合的階段。隋唐時代,佛教在中國迅速傳播,佛教中的龍王崇拜也傳入中國。在中國本土的龍崇拜中,原來只有龍神崇拜,沒有龍王崇拜。龍王崇拜是在佛教傳入後引進的。隨著佛教的傳播,龍王、龍宮、龍女等也得到迅速流傳。而因為龍的原形為蛇,所以最初的龍都是沒有腳的,所以這裡的柱子上面的雕刻沒有腳,足以說明這裡確實是左慈的墳墓,他的年代要比我們預想的還要早。”雲希明說。

  “這些是大柱子,那麼邊上那些小柱子又是什麼?”雲凝問。

  “那些不是小柱子,那些是燈龕。”我說,只見每兩根大立柱中間就有一個燈龕,那是一根細一些的石柱。上面有一個個放有夜明珠的燈龕。燈龕的底座是蓮花底座,上層雕刻著青山連綿起伏的花紋,夜明珠放在正中間。外圍的小立柱,鏤空雕刻著鹿鶴延年的圖案,燈龕之上是八飛檐,雕刻的異常精美。

  “我真是不明白,這樣的夜明珠不是非常少見麼,怎麼咱們到達的古墓裡面全都少不了夜明珠啊,這麼看來,自古以來夜明珠可不少啊。”大哲說。

  “夜明珠作為稀世珍寶,存世量確實很少。但是這並不意味著它原本就少,天下珍寶千千萬。全都滿足不了人類的奢靡和貪婪。”我說。

  “廣告不是都說了麼,沒有買賣就沒有殺害。世界上的稀有之物太多了。而之所以稀有還不是因為你們人類的大肆捕殺麼。有人類的地方,什麼都是可以絕跡的,夜明珠也是如此,沒有什麼稀奇的。”阿羅說。

  大哲吐了吐舌頭,“怎麼?花妖也看電視的麼?”大哲小聲的和閔瀾說。

  “我倒是覺得阿羅說的沒有錯。”閔瀾說,“人們為了象牙而殺害大象、為了犀牛角而殺害犀牛、為了虎皮和虎骨而殺害老虎、為了熊掌而殺害熊、為了海龜殼而殺害海龜,如果人們沒有了上述需要,偷獵者就不會如此喪心病狂地捕殺它們。還有不少人有著嗜食野味的陋習,因此,相當一部分酒樓、菜館為了賺錢便投食客之所好,推出了各種野味菜餚。有需求者自然就有供應者,一些不法之徒為此而利令智昏,猖狂偷獵濫殺野生動物。不僅在鄉鎮和中小城市,甚至像北京、上海這樣的大城市,一些市場和酒樓、菜館,也還時能見到野生動物的悲慘命運,如穿山甲、山麂、果子狸以及各種蛇類和各種鳥類等等,它們或者已壯烈犧牲等著下鍋,或被關押在籠子裡等著挨刀。這一切全都是源自人類的殘忍和貪婪,動物如此,寶物又何嘗不是如此。”閔瀾說。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