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3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南朝時,傳國璽歷經宋、齊、梁、陳四代更迭。隋一統華夏,將傳國璽收入隋宮。之後隋煬帝楊廣被殺於揚州,隋亡。蕭後攜隋煬帝孫楊政道及傳國璽遁入漠北突厥。唐初,太宗李世民因無傳國玉璽,乃刻數方玉璽,聊以自慰。貞觀時期,李靖率軍討伐突厥,同年,蕭後與隋煬帝孫楊政道背突厥而返歸中原,傳國璽歸於李唐,太宗龍顏大悅。唐末,天下大亂,群雄四起,朱全忠廢唐哀帝,奪傳國璽,建後梁。之後不久李存勗滅後梁,建後唐,傳國璽轉歸後唐。又十三年後,石敬瑭引契丹軍至洛陽,末帝李從珂懷抱傳國璽登玄武樓*,傳國璽就此失蹤。”

  “傳國玉璽最後一次在歷史上出現是在北宋哲宗時,有農夫名段義者於耕田時發現傳國璽,送至朝廷。經十三位大學士依據前朝記載多方考證,認定乃始皇帝所制傳國璽。而朝野有識之士多疑其偽。至北宋末年,徽宗好風雅,增刻印璽十方,時人有畫蛇添足之譏,其實徽宗似有淡化傳國璽地位之深意在其中也。宋靖康時期,金兵破汴梁,徽欽二帝被掠,傳國璽被金國掠走,此後便銷聲匿跡。”

  “之後歷史上對傳國玉璽有很多的推測,元朝後伯顏曾將蒙元收繳各國之歷代印璽統統磨平,分發給王公大臣刻制私人印章。當時說傳國玉璽亦恐在其中而遭不測。之後朱元璋在建康稱帝,號大明,改元洪武。繼而北伐,蒙古元廷棄中原而走漠北,繼續馳騁於萬里北疆。明初,太祖遣徐達入漠北,窮追猛打遠遁之殘元勢力,其主要目的便是索取傳國玉璽,然最終還是無功而返。”

  “到了明清兩代,曾有人進獻所謂傳國玉璽,孝宗認定其為贗品而未採用。至清初時,紫禁城藏御璽三十有九,其中一方即被稱作傳國玉璽。而乾隆時,清高宗皇帝頗好考據,欽定其為贗品。但權且以假當真,聊以充數,亦無深究者。民國成立,清廷退位,但依優待條件,仍盤踞紫禁城而稱孤道寡。直至民國初期,末代皇帝溥儀被馮玉祥驅逐出宮,此傳國玉璽復不見蹤影。當時馮部將領鹿鍾麟等人曾追索此鑲金玉璽,至今仍無下文。就此,玉璽失蹤於世,皇朝至此完。歷經兩千餘年風風雨雨、撲朔迷離,傳國玉璽數隱數現,最終湮沒於歷史的漫漫長河之中。”我終於一口氣說完了傳國玉璽的由來,之所以記憶如此深刻,是因為我和薊子洋曾經一度認為我們手裡的鑰匙就是藏匿傳國玉璽的寶庫的鑰匙,因此做了不少的研究,現在看來倒是全盤推翻了。

  “真是沒有想到。”我感慨道,“歷代皇家辛辛苦苦追查的明玉寶印,歷經歷史的浪潮,原本以為早就已經被毀於歷史長河之中,沒想到在這裡,竟然重現於世了。”

  第四百一十四章 死楔

  從古法琉璃的匣子,到垂棘的夜明珠,再到傳國玉璽,我們隗家地下寶庫不過才露出了如此冰山一角,就已經如此驚人。

  “陰陰,這東西太好看了,就這麼擺著招灰多不合適,我覺得你應該想個法子,把他們拿出來,擺在家裡,那才上檔次呢。”大哲嚷嚷說。

  “我看還是擺在這裡招灰的好,帶回家裡,人多口雜,只怕到時候招的就不是灰了,而是招災了。”一直現在人群最後面的慕容錚突然開了口,不過只有我知道,現在和我說話的應該是老鬼薊子洋。

  “慕容說的沒錯。”陸大叔也同意,“這些個寶物雖然價值連城,但是其實也是歷史上引發無數戰亂的根源,讓它們安靜的埋在這地底下,只怕也是一種好的歸宿。”陸大叔說。

  “我覺得你們說這些都是廢話。”閔瀾在一邊不客氣的說,“你們剛才不是說這和什麼琉璃匣子裡面有機關麼?說不定放在此處的兩樣東西,你們隗家的先祖根本就不想讓你們拿走。”

  閔瀾這話倒是說到了點以上,確實我們現在對這兩個裝著珍寶的匣子不敢妄動,我對機關一類的並不在行,可是陸大叔和雲希明又看不到那些古怪的鬼骨,實在是讓人頭疼。

  “說到這機關,我倒是有點興趣,丫頭,如果不急咱們可不可以稍加研究?”李荊大叔問。

  “大叔,就算您不這麼說,我也要先研究一下,等我們走進寶庫裡面,背後卻有兩個裝著機關的神秘匣子,讓我背後受敵的事情我可不做。”我說。

  “我也是好奇,要不是陰陰,你把那個東西的樣子畫下來,我們看看吧。”雲希明說。

  “王娜姐,給我…”我的話還沒有說完。王娜姐就把紙和筆遞了過來,我笑著接過來。“王娜姐,如果以後你不在我身邊,我肯定會不適應的。”我說。

  “哎呀。說什麼話呢。”王娜姐害羞的說。

  “自從有了王娜姐這個秘書,陰陰已經退化了,基本上就快要喪失生活自理能力了。”大哲說。

  “那我就不明白了,你明明沒有王娜姐那樣的秘書,為什麼也會喪失生活自理能力?”閔瀾立刻反擊回去。大哲又吃了癟,默不作聲的躲到後面去了。

  廢話不多說,我拿過紙和筆,開始小心翼翼,仔仔細細的描畫起來,不過看似簡單的事情,做起來卻並不簡單。

  首先的一點就是我並不擅長美術,雖然小的時候美術課成績不錯,但是那也只是停留在簡筆畫的階段,眼前的這個構造。涉及到透視的效果,立體成像,根本就不是一個美術初學者可以模仿出來的。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