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2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這……”

  雲希明和李雲顯和圍了過來,雲凝和大哲還有陸大叔他們跟在後面,雲希明只是粗略的看了一眼,就再也移不開自己的眼睛了。

  “陰陰,這個該不會是……”雲希明驚訝的問。

  “沒錯,就是那個東西。”我說。

  “你們兩個在打什麼啞謎呢?這到底是個什麼東西,不就一方印麼,不過這個印好像大了一點。”大哲說。

  “胖子,別亂說,這東西叫做璽,沒聽過皇上用的玉璽麼。”雲顯說。

  “這就是玉璽啊,長得這麼大,用著多沉啊。”大哲說。

  “這可不是一般的玉璽。”雲希明說。

  “沒錯,這是,傳國玉璽。”我說。

  “陰陰,該不會,這回你也變成萬事通了吧?”

  “這東西不是萬事通的問題,而是實在是太有名,自古以來所有的文物寶鑑之上,全都有它的名字,這東西原本可不是玉璽,他原本的名字就連你都知道,而且剛剛還提到過,就是,和氏璧。”我說。

  “我的天啊,世界上最貴的兩塊玉石,都在你們家的祖墳裡面埋著呢。你家這可不是祖墳冒青煙啊,這是祖墳冒佛光啊。”大哲說。

  “佛光什麼的我倒是不敢說,不過這大宅的宅氣非比尋常倒是真的,恐怕和這裡的這些東西寶物脫不了關係。”我說。

  “這個什麼傳國璽,又有什麼來歷啊?”大哲問。

  “傳國玉璽又稱傳國璽、傳國寶,是秦相李斯奉秦始皇之命,使用和氏璧所鐫刻。後來為中國歷代皇帝相傳之印璽。其方圓四寸。上紐交五龍,正面刻有李斯所書:受命於天,既壽永昌。八篆字,以作為皇權神授、正統合法之信物。秦之後,歷代帝王皆以得此璽為符應,奉若奇珍。國之重器。得之則象徵其受命於天,失之則表現其氣數已盡。凡登大位而無此璽者。則被譏為白版皇帝,顯得底氣不足而為世人所輕蔑。歷代欲謀大寶之輩你爭我奪,致使該傳國玉璽屢易其主,輾轉於神州赤縣凡2000餘年。忽隱忽現,終於銷聲匿跡,至今杳無蹤影。”我說。

  “你們是說這塊就是那個和氏璧?”雲顯問。

  “相傳。傳國玉璽就材於和氏璧。春秋時,楚人卞和在山中得一璞玉。獻與楚厲王。王使玉工辨識,都說只是塊石頭。王怒,以欺君罪砍去了卞和左足。後楚武王即位,卞和又一次獻玉,仍以欺君罪再砍掉了右足。及楚文王即位,卞和抱玉坐哭於荊山之下。文王遣人問詢,曰:吾非悲刖也,悲夫寶玉而題之以石,貞士而名之以誑。文王使良工剖璞,果得寶玉,因稱和氏璧。”雲希明說。

  “這麼說,到了後世這個傳國玉璽就時代更迭成為了傳國之寶?”王娜姐問。

  “當然沒有那麼簡單,古往今來,歷朝歷代都在訊在傳國玉璽,可是找到的人並不多,玉璽的蹤跡始終是忽隱忽現的。楚威王時,相國昭陽滅越有功,王以此和氏璧賜之。旋昭陽在水淵畔大宴賓客賞璧,是時有人大呼:淵中有大魚!眾人乃離室臨淵觀之,回席後和氏璧竟不翼而飛。當時疑為門人張儀所竊,於是拘儀而嚴加拷問無果。張儀受此****,懷恨在心,便一氣之下,離楚入魏,再入秦,秦惠文王后元十年,拜為秦相,乃遊說諸國聯秦背齊,復以使節身份入楚,瓦解齊楚聯盟。後拘懷王,克郢都,盡取楚漢中之地,終得報此仇。”

  “之後此璧為趙國太監繆賢所得,旋被趙惠文王據為己有。秦昭王聞之,遺書趙王,願以十五城請易璧,當時秦強趙弱,趙王恐獻璧而不得其城,左右為難。藺相如自請奉璧至秦,獻璧後,見秦王無意償城,乃當廷力爭,寧死而不辱使命,並以擲璧相要挾,終致秦王妥協,得以完璧歸趙。秦王政十九年,秦破趙,得和氏璧。旋天下一統,嬴政稱始皇帝。命李斯篆書:受命於天,既壽永昌,八字,咸陽玉工王孫壽將和氏之璧精研細磨,雕琢為璽,傳國玉璽乃成。據說,秦始皇曾經乘龍舟過洞庭湖,風浪驟起,龍舟將傾,秦始皇慌忙將傳國玉璽拋入湖中,祈求神靈鎮浪。玉璽由此失落。八年後,華陰平舒道有人又將此傳國璽奉上。傳國玉璽復歸秦。”

  “秦子嬰元年,沛公劉邦軍灞上,嬰跪捧玉璽獻於咸陽道左,秦亡。傳國璽得歸劉漢。而到了西漢末年,外戚王莽篡權,時孺子嬰年幼,璽藏於長樂宮太后處。王莽遣其弟王舜來索,太后怒而詈之,並擲璽於地,破其一角。王莽令工匠以黃金補之。”

  我指了指那個匣子裡面的傳國玉璽,果然有一個角有用黃金修補過的痕跡,可見確鑿無疑。

  “東漢末年,宦官專權。靈帝熹平六年,袁紹入宮誅殺宦官,段珪攜帝出逃,玉璽失蹤。

  至獻帝時,董卓作亂。孫堅率軍攻入洛陽。某日辰時,兵士見城南甄宮中一井中有五彩雲氣,遂使人入井,見投井自盡之宮女頸上系一小匣,匣內所藏正是傳國玉璽。孫堅如獲至寶,將其秘藏於妻吳氏處。後袁術拘吳氏,奪璽。袁術死,荊州刺史徐璆攜璽至許昌,時曹操挾獻帝而令諸侯,至此,傳國璽得重歸漢室。”

  “漢獻帝延康時,獻帝被迫禪讓,曹丕建魏,改元黃初。乃使人於傳國璽肩部刻隸字:大魏受漢傳國璽,以證其非篡漢,實乃欲蓋彌彰。魏元帝曹奐咸熙時,司馬炎依樣而行,稱晉武帝,改元泰始,傳國璽歸晉。晉永嘉五年,前趙劉聰俘晉懷帝司馬熾,璽歸前趙。十九年後,後趙石勒滅前趙,得璽。更別出心裁,於右側加刻:天命石氏。又二十年,再傳冉魏。”我每說到一處,就用手指向一處,那方寶印處處吻合,分毫不差。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