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8頁
……
御醫領了賞錢以後,秦府的香案也擺好了。因為秦有福屢立功績,平台之後康熙已經下了聖旨,朵藍生下的第一個孩子若是男孩則封為貝子,若是女孩則封為縣主,但是那個時候孩子還沒生下來,當然是不能行文的,畢竟這裡面有不少的手續,是要備案的。這次御醫來幫朵藍接生,隨“性”的小太監身上就帶了兩份聖旨,主要是不知道朵藍生的是男是女,現在還在生下來了,聖旨也就可以宣讀了。
“奉天承運,皇帝詔曰:大清皇家國策顧問秦有福一心為國,屢立奇功,先有……又有……再有……特封朵藍郡主所出、大清皇家國策顧問秦有福之第二子為舟山貝勒,以示皇恩,欽此!”小太監打開了早就做好了記號的聖旨,搖頭擺腦的背完以後,雙手將聖旨一合,遞給了秦有福。
按理來說秦有福是該跟朵藍一起接旨的,現在朵藍剛剛生完了孩子,只能由熊婉兒代領,到也不算逾制。不過這聖旨的內容卻讓兩個人吃了一驚,畢竟朵藍的這個孩子要封的爵位是都知道,可是誰也沒想到,臨到頭來卻因為秦有福將確山的良田換了舟山的灘涂一事幫了康熙的大忙,投桃李報,朵藍生下的這個孩子的爵位卻升了一等,別看只是升了這一等,秦有福的地位卻生生拔高了好大的一截,要知道,按照大清的規矩,只有封了王的才能在自己的孩子當中選一個請封貝勒或郡主,按說連朵藍這個郡主都有些不合規矩,現在連朵藍的孩子都封了貝勒,這麼算起來,秦府將來的爵位可就不得了了,幾乎可以比肩親王府。
“皇上萬歲,萬歲,萬萬歲!”秦有福和熊婉兒雖然有些“迷”糊,但是不妨礙他們按規矩完成儀式,接過了聖旨以後,秦有福才發現,原來自己的無心之舉居然會變成了天大的功勞,只是不知道康熙為什麼那麼看重自己確山的那點地。
“劉公公,你可知道皇上為什麼會對我拿確山的那點地換舟山的地進行褒獎?”給完了賞錢,秦有福問劉公公。
別看劉公公到浙江秦府已經不是一天兩天了,可是在聖旨沒有宣讀以前,儘管他明白聖旨的內容,卻也是不敢提前說出來的,現在聖旨已經讀過了,問題就不大了。估計康熙也考慮到秦有福心裡怕是有些疑問,所以特意派出了秦有福比較熟悉的劉公公來宣旨。
“秦大人有所不知,您將確山的良田換了舟山的灘涂這件事這些天在朝里可是惹出了大動靜了,皇上在早朝上說了,您秦大人這是惦記著國庫空虛,又想不出什麼幫補一下的法子,這才變著法的想出了這麼一個良田換灘涂的招來,表面上是換地,實際上是拿出自己的銀子孝敬皇上的。那天的早朝可熱鬧了,眾位王公大臣當場捐出了幾百萬兩銀子和幾百萬畝的良田,這些年用兵虧空的銀子基本上算是補上了,皇上不知道多開心。我來的時候皇上還吩咐我,讓我告訴秦大人,說您乾的這些個事皇上都記在心裡,這次您是受委屈了,但是皇上對您的功勞都記住了,等丁憂以後,皇上還是要重用您的。”這些事劉公公都憋在心裡好幾天了,現在總算是能說出來了,也算是鬆了一口氣。當時的情況就是這樣,太監都是不認識字的,但是他們必須負責傳旨的工作,所以只能提前將聖旨背下來,但是有的聖旨只能在特定的時候才能宣讀(比方說朵藍生出孩子以後),要是在這之前透“露”出去了可是要掉腦袋的,所以也挺難受,現在傳旨的工作完成了,劉公公也算完成工作了。
秦有福千算萬算,怎麼都想不到自己不過是為了換一個能逃跑的地方,據然讓康熙這麼感動,這運氣可真不知道該怎麼說了。
畢竟是現代人,秦有福當然明白,土地固然重要,但是要想發財,光憑土地上的那點產出是永遠比不上商業的收益的,當初在確山買下那麼多的土地無非是經商無門,再說了,當時商人的地位很低,遠遠比不上地主,為了自己的前途,秦有福只有選擇當地主,可是現在不一樣了,秦有福當上了大清皇家顧問,不用擔心什麼商人的身份,況且秦福超市的運營模式良好,已經在全國範圍內覆蓋了開來,確山的那些土地已經成了雞肋了,秦有福巴不得能丟掉,現在不但換來了舟山島,還給自己的兒子換來個舟山貝勒的爵位,當真是物有所值,只是想想那些被康熙“逼”得不得不捐獻出銀子和土地的王公大臣來說,秦有福這會可算是得罪人得罪得海了去了。
“皇上真是太體恤臣下了,我們當臣子的,但凡有點良心,當然得時刻想著為皇上分憂。不過我可沒想到我的這點孝心沒能瞞得過皇上的火眼金睛,倒是連累了大家都跟著我破財了。”秦有福當然明白,他跟劉公公的這番話是要傳到康熙耳朵里的,至於表面上他還得寫謝恩的摺子,自然不能說什麼連累別人的話,否則可就真要熱麻煩了。
……
秦有福當然不願意熱麻煩,可是並不表示他不會惹麻煩。先不說當初他在京城裡得罪得那些人恨他恨得要命,要不是為了這個,秦有福也不至於要丁憂離京,就說這次的事情,秦有福算是把全大清的官員都給得罪完了。別看康熙沒有要求所有的官員都捐錢捐地,可是上行下效本來就是正常不過的事情,再說了,能站在金鑾殿上的就那麼幾個朝廷大員,就算是家底再厚,要他們幾個就拿出那麼大一筆錢是不可能的,當然是回到自己管轄的地方一傳達,於是一級壓一級,結果就變成了全天下的官員都捐錢捐地的。秦有福是始作俑者,當然讓全天下的官員都不滿意,就連熊賜履和康親王都心裡不舒服,不過兩個人都不會說出來罷了。
御醫領了賞錢以後,秦府的香案也擺好了。因為秦有福屢立功績,平台之後康熙已經下了聖旨,朵藍生下的第一個孩子若是男孩則封為貝子,若是女孩則封為縣主,但是那個時候孩子還沒生下來,當然是不能行文的,畢竟這裡面有不少的手續,是要備案的。這次御醫來幫朵藍接生,隨“性”的小太監身上就帶了兩份聖旨,主要是不知道朵藍生的是男是女,現在還在生下來了,聖旨也就可以宣讀了。
“奉天承運,皇帝詔曰:大清皇家國策顧問秦有福一心為國,屢立奇功,先有……又有……再有……特封朵藍郡主所出、大清皇家國策顧問秦有福之第二子為舟山貝勒,以示皇恩,欽此!”小太監打開了早就做好了記號的聖旨,搖頭擺腦的背完以後,雙手將聖旨一合,遞給了秦有福。
按理來說秦有福是該跟朵藍一起接旨的,現在朵藍剛剛生完了孩子,只能由熊婉兒代領,到也不算逾制。不過這聖旨的內容卻讓兩個人吃了一驚,畢竟朵藍的這個孩子要封的爵位是都知道,可是誰也沒想到,臨到頭來卻因為秦有福將確山的良田換了舟山的灘涂一事幫了康熙的大忙,投桃李報,朵藍生下的這個孩子的爵位卻升了一等,別看只是升了這一等,秦有福的地位卻生生拔高了好大的一截,要知道,按照大清的規矩,只有封了王的才能在自己的孩子當中選一個請封貝勒或郡主,按說連朵藍這個郡主都有些不合規矩,現在連朵藍的孩子都封了貝勒,這麼算起來,秦府將來的爵位可就不得了了,幾乎可以比肩親王府。
“皇上萬歲,萬歲,萬萬歲!”秦有福和熊婉兒雖然有些“迷”糊,但是不妨礙他們按規矩完成儀式,接過了聖旨以後,秦有福才發現,原來自己的無心之舉居然會變成了天大的功勞,只是不知道康熙為什麼那麼看重自己確山的那點地。
“劉公公,你可知道皇上為什麼會對我拿確山的那點地換舟山的地進行褒獎?”給完了賞錢,秦有福問劉公公。
別看劉公公到浙江秦府已經不是一天兩天了,可是在聖旨沒有宣讀以前,儘管他明白聖旨的內容,卻也是不敢提前說出來的,現在聖旨已經讀過了,問題就不大了。估計康熙也考慮到秦有福心裡怕是有些疑問,所以特意派出了秦有福比較熟悉的劉公公來宣旨。
“秦大人有所不知,您將確山的良田換了舟山的灘涂這件事這些天在朝里可是惹出了大動靜了,皇上在早朝上說了,您秦大人這是惦記著國庫空虛,又想不出什麼幫補一下的法子,這才變著法的想出了這麼一個良田換灘涂的招來,表面上是換地,實際上是拿出自己的銀子孝敬皇上的。那天的早朝可熱鬧了,眾位王公大臣當場捐出了幾百萬兩銀子和幾百萬畝的良田,這些年用兵虧空的銀子基本上算是補上了,皇上不知道多開心。我來的時候皇上還吩咐我,讓我告訴秦大人,說您乾的這些個事皇上都記在心裡,這次您是受委屈了,但是皇上對您的功勞都記住了,等丁憂以後,皇上還是要重用您的。”這些事劉公公都憋在心裡好幾天了,現在總算是能說出來了,也算是鬆了一口氣。當時的情況就是這樣,太監都是不認識字的,但是他們必須負責傳旨的工作,所以只能提前將聖旨背下來,但是有的聖旨只能在特定的時候才能宣讀(比方說朵藍生出孩子以後),要是在這之前透“露”出去了可是要掉腦袋的,所以也挺難受,現在傳旨的工作完成了,劉公公也算完成工作了。
秦有福千算萬算,怎麼都想不到自己不過是為了換一個能逃跑的地方,據然讓康熙這麼感動,這運氣可真不知道該怎麼說了。
畢竟是現代人,秦有福當然明白,土地固然重要,但是要想發財,光憑土地上的那點產出是永遠比不上商業的收益的,當初在確山買下那麼多的土地無非是經商無門,再說了,當時商人的地位很低,遠遠比不上地主,為了自己的前途,秦有福只有選擇當地主,可是現在不一樣了,秦有福當上了大清皇家顧問,不用擔心什麼商人的身份,況且秦福超市的運營模式良好,已經在全國範圍內覆蓋了開來,確山的那些土地已經成了雞肋了,秦有福巴不得能丟掉,現在不但換來了舟山島,還給自己的兒子換來個舟山貝勒的爵位,當真是物有所值,只是想想那些被康熙“逼”得不得不捐獻出銀子和土地的王公大臣來說,秦有福這會可算是得罪人得罪得海了去了。
“皇上真是太體恤臣下了,我們當臣子的,但凡有點良心,當然得時刻想著為皇上分憂。不過我可沒想到我的這點孝心沒能瞞得過皇上的火眼金睛,倒是連累了大家都跟著我破財了。”秦有福當然明白,他跟劉公公的這番話是要傳到康熙耳朵里的,至於表面上他還得寫謝恩的摺子,自然不能說什麼連累別人的話,否則可就真要熱麻煩了。
……
秦有福當然不願意熱麻煩,可是並不表示他不會惹麻煩。先不說當初他在京城裡得罪得那些人恨他恨得要命,要不是為了這個,秦有福也不至於要丁憂離京,就說這次的事情,秦有福算是把全大清的官員都給得罪完了。別看康熙沒有要求所有的官員都捐錢捐地,可是上行下效本來就是正常不過的事情,再說了,能站在金鑾殿上的就那麼幾個朝廷大員,就算是家底再厚,要他們幾個就拿出那麼大一筆錢是不可能的,當然是回到自己管轄的地方一傳達,於是一級壓一級,結果就變成了全天下的官員都捐錢捐地的。秦有福是始作俑者,當然讓全天下的官員都不滿意,就連熊賜履和康親王都心裡不舒服,不過兩個人都不會說出來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