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況透露出來之後,真正的分歧點才普遍為世人所了解。由於將軍與總統之間的分歧最後得到

  了解釋,因而大多數公眾對總統的批評便偃旗息鼓了。但是,對於匆匆解除麥克阿瑟職務的

  做法普遍不滿的情緒卻依然存在著,而且很可能要一直存在下去(將軍本人直到報社記者告

  訴他才獲悉自己被解職一事)。

  誠然,杜魯門和麥克阿瑟都不想在亞洲進行一場地面戰爭,但是,杜魯門及其顧問們卻

  根本不同意麥克網瑟封鎖和壓垮中國的方案。坦率地說,麥克網瑟所尋求的是一場預防性的

  戰爭,即不借冒使蘇聯卷人這場衝突並最終導致蘇聯入侵歐洲的風險來摧毀中國發動戰爭的

  潛力。麥克阿瑟聲稱,鑑於我們已經與紅色中國處於戰爭狀態,因而採取這一行動是完全正

  當的。按照他的看法,歐洲已經丟失,現在只不過是蘇聯人的一個工業後院罷了。麥克阿瑟

  相信,世界未來的命運將在亞洲決定。

  然而,麥克阿瑟在提出自己的理由時,卻把國家所面臨的抉擇描繪成是“勝利”與“僵

  持”之間的抉擇。由於把這種抉擇說得那樣簡單,因而對一個愛國者來說應該作出那種抉擇

  似乎就成了不言而喻的事情。這個由高手絞盡腦汁、極其巧妙地提出的“勝利”方針證明是

  難以反對的。

  這一直是麥克阿瑟的口號。

  “勝利,迅速而徹底地贏得勝利!”任何正在進行戰爭的國家都會理所當然地把麥克阿

  瑟一九三一年提出的這個口號作為自己的目標。二十年後,他老調未改,在對美國國會所作

  的演講中,他宣稱:“沒有任何東西可以代替勝利!”後來,在一九六二年五月,他在對西

  點軍校的畢業班發表演說時又重申:“你們的使命依然是固定不變的,明確的,神聖的。那

  就是要打贏我們的戰爭……要有取勝的決心,要切實認識到在戰爭中沒有任何東西可以代替

  勝利!”

  這些話當然是每個在地面、海上和空中作戰的美國士兵的信念,也許找不到更好的戰鬥

  口號來激發美國人的滿腔熱血了。它表達了“決死一戰”的精神。這種精神曾經鼓舞著我們

  的軍隊經歷了八年的獨立戰爭,征服西部地區的長期戰爭,痛苦的國內戰爭,以及他們所參

  加過的每一場其他的衝突和戰爭。按美國人的性格是不願打有限戰爭的。就象在拳擊場上一

  樣,他們所想的就是將對手狠狠地擊倒在地。象取勝這樣閃閃發光的思想,哪個朝氣蓬勃的

  美國人會反對呢?反對這種思想就象支持邪惡、反對美德一樣荒唐。

  可是,正如在朝鮮的步兵所了解的那樣,獲得一次“勝利”有時還需要另一次勝利來保

  障。奪取一個高地之後,為了鞏固戰線或者防止敵人觀察,似乎總需要再拿下一個高地才

  行。而當時在我們大多數公民心目中的所謂“勝利”,可能只不過是打贏麥克阿瑟宏偉計劃

  中的初戰而已。

  可是,麥克阿瑟所說的勝利不僅僅是指在朝鮮的勝利,即不僅僅要在朝鮮半島消滅全部

  敵軍並建立一個在民主政府領導之下的統一的國家。他所想的就是要在全世界擊敗共產主

  義,給共產主義以“狠狠一擊,使其永世不得翻身”。

  這種打擊將標誌著紅色浪潮歷史性的退落。他的“方案”不僅包括向鴨綠江實施大規模

  進攻,而且還包括摧毀滿洲的空軍基地和工業體系,封鎖共產黨中國的海岸,破壞其工業中

  心。為蔣入侵大陸提供一切必要的支援,以及把國民黨中國的部隊運往朝鮮以加強我們在那

  里的地面力量。他真的以為這些行動會打破共產黨對大陸的控制。他深信中國的老百姓隨時

  都歡迎蔣打回去,而且還自以為蘇聯不會介入他所設想的這種衝突。但是,在向紅色中國發

  動這場預防性戰爭的過程中,倘若蘇聯的干涉威脅到這場戰爭的勝利,則我認為,麥克阿瑟

  理所當然就會極力要求進而向蘇聯發動進攻(他認為,蘇聯實力日益增長,使時間對蘇聯有

  利)。這只不過是他的最終目的即以武力在全世界消滅共產主義必然會導致的結果。

  因此,如果實行他的計劃,就要承擔引起第三次世界大戰的巨大風險,西歐就會遭受蹂

  躪,緊接著,我們肯定會失去一些久經考驗的、最忠實的盟友。還應當記住,在冒這些風險

  時,我們自己的國家將會處於毫無準備的可悲狀態,我們的總預備隊削減得只剩下一個處於

  戰備狀態的陸軍師。

  這就是麥克阿瑟高喊戰爭時在其心目中的所謂“勝利”。這是個需要全國做出巨大努力

  的、雄心勃勃、充滿風險的方案。可是,這個方案並沒有立即為麥克阿瑟的上級所否決。美

  國政府的最高領導層(總統、國務卿、國防部長、國家安全委員會、三軍部長、參謀長聯席

  會議以及國會的領袖)仔細研究討論了麥克阿瑟提出的每一個問題。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