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我是'飛龍'1號!我是'飛龍'1號!我的燃料正在迅速泄漏,我必須跳傘,你們立即返回基地。"他身後的駕駛員們看到,由於燃料耗盡,其座機發動機噴口上的亮光黯淡下來。 李斐侃反手伸到一邊,啟動了彈射座椅。"轟"的一聲爆響,他被推到了空中,隨後降落傘隨風下降,落入手中。他隨著海浪的起伏有節奏地一起一落,很想嘔吐。
兩個多小時過去了,絕望的他忽然看見遠處有2架直升機轉動著旋翼姍姍飛來,直升機飛到頭頂,他看見了海灰色機身上淺淺的台軍機徽。
三、 大空戰
在過去的48小時中,美國衛星情報部門發現,中國人民解放軍的海軍部隊正沿中部沿海地區集結。攻擊性艦艇集中在上海、杭州、汕頭和泉州的海軍基地內。與此同時,解放軍空軍的大量作戰飛機部署在從杭州到廣州之間的數百個軍用機場,使之進入了可以打擊台灣本島的作戰半徑之內。所有跡象表明,這是解放軍的一次全面動員,北京的利劍已經揮舞出鞘了。
清早時分,天空里夾雜著蒙蒙的細雨,解放軍海空聯合部隊向東開赴台灣。飛行員和水兵們可以看到幾十枚短程地地飛彈越過海峽飛向台灣的奪目彈道。
西邊幾千千米以外的戈壁沙漠裡,解放軍二炮部隊的技術人員正在遠程戰略飛彈發射車旁忙碌著,隨時準備應付可能出現的一切情況。從大陸上雷州半島的湛江港到繁忙的上海港,令人生畏的灰色艦艇乘風破浪奔赴太平洋去參戰。
台灣海峽這時正好颳起陣陣暴風,但是總指揮部不希望有任何拖延,命令一切按計劃進行。
美國的1個航母戰鬥群已經離開泰國駛往台灣海峽。解放軍應趕在這些航母到達海峽之前發起進攻。這樣,華盛頓只能選擇戰爭或者和平,要麼卷進衝突,要麼袖手旁觀。
在大陸艦隊迎著風浪駛近台灣的同時,人民解放軍的飛行員正在接受地面指揮官在起飛前所做的最後動員,頭戴印有紅星的白色頭盔的飛行員們都在認真聆聽著。
人民解放軍空軍擁有5000架作戰飛機,雖然其中大部分是70年代的飛機,但以壓倒性的數量優勢為後盾,結合最新裝備的蘇-27、蘇-30及FC-2先進輕型戰鬥機,依然擁有強大的摧毀能力。 2月中旬晨曦的雨霧裡,排列在跑道上的作戰飛機陸續飛上天空,前面開路的是2個中隊的蘇-27,它們在10000米高空向台灣島作巡航飛行,其任務是同台軍的攔截戰鬥機交手。其後的3個中隊由兼具空戰和對地攻擊能力的蘇-30及FBC-1戰鬥轟炸機組成,扮演主要打擊力量的角色。
048號蘇-27飛行員黃鳴從機艙里能夠看到一枚枚"東風"地地飛彈從頭頂藍黑色的天宇中飛逝而過,仿佛火龍一般。他的心情非常激動--因為此時他感到自己的生命已經融入了歷史。與此同時,在其它前線機場,成百架的戰鬥機和攻擊機也陸續起飛了,它們從不同方向和不同高度向孤島撲來!
從台北望去,突入台灣北部軍事基地、機場和港口的飛彈觸地爆炸,震耳欲聾……灰濛濛的晨空中,烈火熊熊,黑煙沖天。
飛臨而至的解放軍飛機宛如遮天蔽日的獵鷹--這麼大規模的空軍集結作戰,在世界上是前所未有的--一次空戰中就出動1000多架飛機(這也說明近年來中國空軍在戰區管理、通信和協調指揮上的進步有多大)。
這一天的空戰是這樣進行的:前去迎戰解放軍龐大機群的是70多架在美國幫助下開發的台灣IDF戰鬥機。台軍的策略是先派低檔的IDF去消耗解放軍的空中實力,並纏住其主力制空戰鬥機;再由徘徊在本島上空的40多架高檔的"幻影"2000戰鬥機利用"米卡"中距空空飛彈,以逸代勞地攻擊突破IDF防線的解放軍攻擊機;而經過初戰保留下來的120餘架F-16,還要用在更關鍵的時刻--阻滯隨後到來的大量解放軍登陸艦船。
台軍的設想雖然有一定的道理,但數量上的劣勢迅速導致了這種計劃的破滅。
IDF防線僅僅支撐了8分鐘就被徹底衝垮,零星的空中格鬥雖然仍在海峽上空40千米的縱深進行,但解放軍方面只調動了4個中隊的J-7E來應付(這種雙三角翼的米格-21終極改型的機動能力令台軍大驚失色),主力仍然明智地向台島掩殺過去。
台軍的"幻影"2000於是被迫提前交戰,而且對手也不是事先估計的機動能力不強的攻擊機。
法國製造的"幻影"2000雖然造成了對方不少損失,但它在格鬥時遇到了麻煩,其無尾三角形翼設計在猛烈迴轉時產生了很強的離心力,往往造成飛機失速--這在平時也許算不了什麼,可在你死我活的實戰里,卻成為致命的弱點。
從這一角度看,蘇-27要優秀得多,而且在17日還發生了1架中彈受傷的"幻影"2000的機翼撞到了1架蘇-27的左垂尾,但蘇-27仍然返回基地的傳奇事故。
在"幻影"2000陷於苦鬥的時候,解放軍的400多架攻擊機乘虛而入,開始了對台主要軍事設施和部隊集結地的地毯式轟炸。
台空軍作戰指揮中心的林少將再也沉不住氣了,他對著話筒聲嘶力竭地下達命令:"所有地面待命的F-16即刻換裝空對空飛彈。備妥一架,升空一架。" 話音剛落,一名作戰參謀臉色蒼白地跑來報告:台中機場遭"東風"飛彈襲擊,36架F-16無法起飛(這就是李斐侃少校指揮的聯隊)。
兩個多小時過去了,絕望的他忽然看見遠處有2架直升機轉動著旋翼姍姍飛來,直升機飛到頭頂,他看見了海灰色機身上淺淺的台軍機徽。
三、 大空戰
在過去的48小時中,美國衛星情報部門發現,中國人民解放軍的海軍部隊正沿中部沿海地區集結。攻擊性艦艇集中在上海、杭州、汕頭和泉州的海軍基地內。與此同時,解放軍空軍的大量作戰飛機部署在從杭州到廣州之間的數百個軍用機場,使之進入了可以打擊台灣本島的作戰半徑之內。所有跡象表明,這是解放軍的一次全面動員,北京的利劍已經揮舞出鞘了。
清早時分,天空里夾雜著蒙蒙的細雨,解放軍海空聯合部隊向東開赴台灣。飛行員和水兵們可以看到幾十枚短程地地飛彈越過海峽飛向台灣的奪目彈道。
西邊幾千千米以外的戈壁沙漠裡,解放軍二炮部隊的技術人員正在遠程戰略飛彈發射車旁忙碌著,隨時準備應付可能出現的一切情況。從大陸上雷州半島的湛江港到繁忙的上海港,令人生畏的灰色艦艇乘風破浪奔赴太平洋去參戰。
台灣海峽這時正好颳起陣陣暴風,但是總指揮部不希望有任何拖延,命令一切按計劃進行。
美國的1個航母戰鬥群已經離開泰國駛往台灣海峽。解放軍應趕在這些航母到達海峽之前發起進攻。這樣,華盛頓只能選擇戰爭或者和平,要麼卷進衝突,要麼袖手旁觀。
在大陸艦隊迎著風浪駛近台灣的同時,人民解放軍的飛行員正在接受地面指揮官在起飛前所做的最後動員,頭戴印有紅星的白色頭盔的飛行員們都在認真聆聽著。
人民解放軍空軍擁有5000架作戰飛機,雖然其中大部分是70年代的飛機,但以壓倒性的數量優勢為後盾,結合最新裝備的蘇-27、蘇-30及FC-2先進輕型戰鬥機,依然擁有強大的摧毀能力。 2月中旬晨曦的雨霧裡,排列在跑道上的作戰飛機陸續飛上天空,前面開路的是2個中隊的蘇-27,它們在10000米高空向台灣島作巡航飛行,其任務是同台軍的攔截戰鬥機交手。其後的3個中隊由兼具空戰和對地攻擊能力的蘇-30及FBC-1戰鬥轟炸機組成,扮演主要打擊力量的角色。
048號蘇-27飛行員黃鳴從機艙里能夠看到一枚枚"東風"地地飛彈從頭頂藍黑色的天宇中飛逝而過,仿佛火龍一般。他的心情非常激動--因為此時他感到自己的生命已經融入了歷史。與此同時,在其它前線機場,成百架的戰鬥機和攻擊機也陸續起飛了,它們從不同方向和不同高度向孤島撲來!
從台北望去,突入台灣北部軍事基地、機場和港口的飛彈觸地爆炸,震耳欲聾……灰濛濛的晨空中,烈火熊熊,黑煙沖天。
飛臨而至的解放軍飛機宛如遮天蔽日的獵鷹--這麼大規模的空軍集結作戰,在世界上是前所未有的--一次空戰中就出動1000多架飛機(這也說明近年來中國空軍在戰區管理、通信和協調指揮上的進步有多大)。
這一天的空戰是這樣進行的:前去迎戰解放軍龐大機群的是70多架在美國幫助下開發的台灣IDF戰鬥機。台軍的策略是先派低檔的IDF去消耗解放軍的空中實力,並纏住其主力制空戰鬥機;再由徘徊在本島上空的40多架高檔的"幻影"2000戰鬥機利用"米卡"中距空空飛彈,以逸代勞地攻擊突破IDF防線的解放軍攻擊機;而經過初戰保留下來的120餘架F-16,還要用在更關鍵的時刻--阻滯隨後到來的大量解放軍登陸艦船。
台軍的設想雖然有一定的道理,但數量上的劣勢迅速導致了這種計劃的破滅。
IDF防線僅僅支撐了8分鐘就被徹底衝垮,零星的空中格鬥雖然仍在海峽上空40千米的縱深進行,但解放軍方面只調動了4個中隊的J-7E來應付(這種雙三角翼的米格-21終極改型的機動能力令台軍大驚失色),主力仍然明智地向台島掩殺過去。
台軍的"幻影"2000於是被迫提前交戰,而且對手也不是事先估計的機動能力不強的攻擊機。
法國製造的"幻影"2000雖然造成了對方不少損失,但它在格鬥時遇到了麻煩,其無尾三角形翼設計在猛烈迴轉時產生了很強的離心力,往往造成飛機失速--這在平時也許算不了什麼,可在你死我活的實戰里,卻成為致命的弱點。
從這一角度看,蘇-27要優秀得多,而且在17日還發生了1架中彈受傷的"幻影"2000的機翼撞到了1架蘇-27的左垂尾,但蘇-27仍然返回基地的傳奇事故。
在"幻影"2000陷於苦鬥的時候,解放軍的400多架攻擊機乘虛而入,開始了對台主要軍事設施和部隊集結地的地毯式轟炸。
台空軍作戰指揮中心的林少將再也沉不住氣了,他對著話筒聲嘶力竭地下達命令:"所有地面待命的F-16即刻換裝空對空飛彈。備妥一架,升空一架。" 話音剛落,一名作戰參謀臉色蒼白地跑來報告:台中機場遭"東風"飛彈襲擊,36架F-16無法起飛(這就是李斐侃少校指揮的聯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