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頁
2月17日,台灣海峽。自從前一天與2艘台灣護衛艦交鋒以來,海面上一直很平靜,然而今天情況將會發生變化,解放軍開始全面封鎖台灣海峽。這是對中國軍事能力的重大考驗,並將標誌著中國海軍的重大轉變--幾十年來中國海軍始終奉行毛澤東的克制原則:"後發制人",但今天指導海軍的理論卻是"先發制人"。
解放軍首先用中程飛彈打擊了台灣的機場,使其官兵立即緊張起來。由於台灣空軍的作戰飛機一般都在抗彈性良好的機庫中停放,所以損失並不大,但他們仍然沒有在海峽上空露面。 本來,歐將軍預料台灣空軍在第一次海戰幾小時後就會露面。
對敵人捉摸不透使人十分憂慮:難道台北準備打擊大陸的目標嗎? 到上午10點鐘左右,來自東海艦隊的由驅逐艦、護衛艦和運輸船組成的龐大艦隊加入了歐將軍的艦隊。運輸艦上搭載著精銳的快速反應部隊,這是一支裝備了先進武器且鬥志昂揚的部隊。
歐將軍率領艦隊向台灣控制的金門島駛去。金門島正遭到遠程火炮鋪天蓋地的轟擊,解放軍炮兵部隊的大量性能優異的火箭炮已經連續12個小時把上千噸的火箭彈砸向金門島,高爆彈頭猛烈地震撼著大地。在海上,解放軍的"魯湖"號驅逐艦也加入了毀滅台軍防禦的行動,向島上發射了C-801飛彈。
島上的台灣軍隊用炮火和反艦飛彈進行還擊,但幾乎無濟於事。 午後,解放軍的兩棲部隊向金門島的海灘發起衝擊。到下午5點鐘,已在該島的東部海岸建立了牢固的登陸點。
靠近福州市的中國飛彈部隊打擊了台灣本島。一枚枚飛彈飛向機場和軍事設施,耀眼的光芒照亮了台北市的上空。這些飛彈雖然比較陳舊,精確度也不高,但它們達到了主要目的--破壞了台灣島內大部分交通幹線,打亂了島內軍事調動的節奏。
儘管台灣缺乏真正意義上的飛彈打擊力量,但卻有一種優勢,那就是相對先進的空軍,反擊解放軍飛彈部隊的任務就落在台灣空軍身上。一個由F-16戰鬥機組成的戰術聯隊從備用機場起飛了,每架飛機都攜載了幾乎是最大負荷量的8噸彈藥--沉重的負荷影響了飛行性能,但在數量不足的情況下,也只好冒著機動性減少的危險以求得最大限度的火力了。
台空軍少校李斐侃擔任飛行隊長,他曾在美國接受航空工程培訓,是一名經驗豐富的戰鬥機駕駛員。不過,真正的戰火卻令李斐侃緊張得手心出汗。
他率領飛行聯隊在3000米高度沿著幾乎筆直的航線向西飛去--這次任務的目的是攻擊解放軍設在沿岸淺近縱深的地地飛彈發射架和重炮,以減緩其對金門和台灣本島的火力壓制。
李斐侃在距離台灣西海岸約60千米的海面上看到歐將軍率領的艦隊,其中的一些艦艇正向東朝台灣本島高速駛去。透過F-16的座艙罩,李斐侃發現艦隊中並沒有登陸艦--這似乎表明解放軍進攻台灣島的行動還沒有完全開始,目前仍處於前期火力準備和封鎖航運階段。
由於這一地區沒有解放軍空軍的戰鬥機活動,因而李斐侃用無線電與在台灣本島上空負責指揮的E-2T取得了聯繫,建議分派1個中隊的F-16對解放軍艦隊進行阻滯性攻擊。得到同意後他讓飛機進入俯衝,在解放軍艦隊北面30千米處施放了2枚"鸕鶿"式反艦飛彈,飛彈掠海低飛並擊中了"江威"號護衛艦。
當他完成脫離動作後,看見海面上升騰起一股巨大的圓柱形黑色煙霧……其它F-16戰鬥機也如法炮製,每架飛機選中一艘艦船作為打擊目標。
突然,2枚艦空飛彈升空飛向李斐侃,他猛地拉動操縱杆,同時發射出幾枚耀眼的紅外誘餌彈,艦空飛彈漫無目標地飛向了遠方。可他同伴就沒有如此幸運了,3架F-16被艦空飛彈打得凌空爆炸,在睛朗的蔚藍色天空里留下了持久不散的灰色煙雲。
李斐侃馬上指揮剩餘飛機重新編隊,理智告訴他,不能脫離主要任務而在海峽上空戀戰。
當F-16聯隊從東方向大陸飛去的時候,金門島上大火熊熊,奪命的炸彈如雨點般落在台灣守軍陣地上,一堵由塵土和煙霧形成的巨大"牆壁"直上雲霄。
李斐侃知道,金門島馬上就要易手了。海峽對面的許多解放軍火箭炮仍在不停地開火,雖然火箭彈的命中精度不高,但萬炮齊鳴,便形成了一道致命的火網。
李斐侃和其他飛行員跟蹤火箭的霧化尾跡,確定了發射炮位。F-16上控制投彈的對地攻擊系統最適於引導低空打擊,他讓飛機下降到離海面只有200米,右手緊握飛機上的側位駕駛杆--F-16的駕駛杆利於駕駛員用右手調整發動機油門並發出其它飛行操縱指令,而用左手施放非制導炸彈。
李斐侃看見了黃色的海岸線,透過暗綠色的樹梢,他發現地面籠罩著白色的煙霧,這表明此處正在進行大規模的發射行動。突然,1部飛彈發射架出現在他的機身下面,他瞄了一眼火控雷達的顯示器,並把手指伸向了投彈按鈕…… 但這時他忽然感到劇烈的震動,面前的顯示器一片模糊。幾秒鐘後,他知道自己的飛機被地面高炮火力擊中了。
F-16的航空電子設備被徹底破壞,燃料也迅速漏光了。他勉強保持水平飛行,由於缺乏燃料,飛機發出了"咯咯"的聲音。
解放軍首先用中程飛彈打擊了台灣的機場,使其官兵立即緊張起來。由於台灣空軍的作戰飛機一般都在抗彈性良好的機庫中停放,所以損失並不大,但他們仍然沒有在海峽上空露面。 本來,歐將軍預料台灣空軍在第一次海戰幾小時後就會露面。
對敵人捉摸不透使人十分憂慮:難道台北準備打擊大陸的目標嗎? 到上午10點鐘左右,來自東海艦隊的由驅逐艦、護衛艦和運輸船組成的龐大艦隊加入了歐將軍的艦隊。運輸艦上搭載著精銳的快速反應部隊,這是一支裝備了先進武器且鬥志昂揚的部隊。
歐將軍率領艦隊向台灣控制的金門島駛去。金門島正遭到遠程火炮鋪天蓋地的轟擊,解放軍炮兵部隊的大量性能優異的火箭炮已經連續12個小時把上千噸的火箭彈砸向金門島,高爆彈頭猛烈地震撼著大地。在海上,解放軍的"魯湖"號驅逐艦也加入了毀滅台軍防禦的行動,向島上發射了C-801飛彈。
島上的台灣軍隊用炮火和反艦飛彈進行還擊,但幾乎無濟於事。 午後,解放軍的兩棲部隊向金門島的海灘發起衝擊。到下午5點鐘,已在該島的東部海岸建立了牢固的登陸點。
靠近福州市的中國飛彈部隊打擊了台灣本島。一枚枚飛彈飛向機場和軍事設施,耀眼的光芒照亮了台北市的上空。這些飛彈雖然比較陳舊,精確度也不高,但它們達到了主要目的--破壞了台灣島內大部分交通幹線,打亂了島內軍事調動的節奏。
儘管台灣缺乏真正意義上的飛彈打擊力量,但卻有一種優勢,那就是相對先進的空軍,反擊解放軍飛彈部隊的任務就落在台灣空軍身上。一個由F-16戰鬥機組成的戰術聯隊從備用機場起飛了,每架飛機都攜載了幾乎是最大負荷量的8噸彈藥--沉重的負荷影響了飛行性能,但在數量不足的情況下,也只好冒著機動性減少的危險以求得最大限度的火力了。
台空軍少校李斐侃擔任飛行隊長,他曾在美國接受航空工程培訓,是一名經驗豐富的戰鬥機駕駛員。不過,真正的戰火卻令李斐侃緊張得手心出汗。
他率領飛行聯隊在3000米高度沿著幾乎筆直的航線向西飛去--這次任務的目的是攻擊解放軍設在沿岸淺近縱深的地地飛彈發射架和重炮,以減緩其對金門和台灣本島的火力壓制。
李斐侃在距離台灣西海岸約60千米的海面上看到歐將軍率領的艦隊,其中的一些艦艇正向東朝台灣本島高速駛去。透過F-16的座艙罩,李斐侃發現艦隊中並沒有登陸艦--這似乎表明解放軍進攻台灣島的行動還沒有完全開始,目前仍處於前期火力準備和封鎖航運階段。
由於這一地區沒有解放軍空軍的戰鬥機活動,因而李斐侃用無線電與在台灣本島上空負責指揮的E-2T取得了聯繫,建議分派1個中隊的F-16對解放軍艦隊進行阻滯性攻擊。得到同意後他讓飛機進入俯衝,在解放軍艦隊北面30千米處施放了2枚"鸕鶿"式反艦飛彈,飛彈掠海低飛並擊中了"江威"號護衛艦。
當他完成脫離動作後,看見海面上升騰起一股巨大的圓柱形黑色煙霧……其它F-16戰鬥機也如法炮製,每架飛機選中一艘艦船作為打擊目標。
突然,2枚艦空飛彈升空飛向李斐侃,他猛地拉動操縱杆,同時發射出幾枚耀眼的紅外誘餌彈,艦空飛彈漫無目標地飛向了遠方。可他同伴就沒有如此幸運了,3架F-16被艦空飛彈打得凌空爆炸,在睛朗的蔚藍色天空里留下了持久不散的灰色煙雲。
李斐侃馬上指揮剩餘飛機重新編隊,理智告訴他,不能脫離主要任務而在海峽上空戀戰。
當F-16聯隊從東方向大陸飛去的時候,金門島上大火熊熊,奪命的炸彈如雨點般落在台灣守軍陣地上,一堵由塵土和煙霧形成的巨大"牆壁"直上雲霄。
李斐侃知道,金門島馬上就要易手了。海峽對面的許多解放軍火箭炮仍在不停地開火,雖然火箭彈的命中精度不高,但萬炮齊鳴,便形成了一道致命的火網。
李斐侃和其他飛行員跟蹤火箭的霧化尾跡,確定了發射炮位。F-16上控制投彈的對地攻擊系統最適於引導低空打擊,他讓飛機下降到離海面只有200米,右手緊握飛機上的側位駕駛杆--F-16的駕駛杆利於駕駛員用右手調整發動機油門並發出其它飛行操縱指令,而用左手施放非制導炸彈。
李斐侃看見了黃色的海岸線,透過暗綠色的樹梢,他發現地面籠罩著白色的煙霧,這表明此處正在進行大規模的發射行動。突然,1部飛彈發射架出現在他的機身下面,他瞄了一眼火控雷達的顯示器,並把手指伸向了投彈按鈕…… 但這時他忽然感到劇烈的震動,面前的顯示器一片模糊。幾秒鐘後,他知道自己的飛機被地面高炮火力擊中了。
F-16的航空電子設備被徹底破壞,燃料也迅速漏光了。他勉強保持水平飛行,由於缺乏燃料,飛機發出了"咯咯"的聲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