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2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不多時,他們便在主屋的臥室裡面看到了密道,此刻密道內正好有著一名面色煞白的文士,他的氣息早已全無,顯然,在剛才的大火之中,這一間臥室也不能倖免於難,而他藏身於臥室底下的石室之中,雖然也有通風口,但在臥室的房梁牆壁倒塌之後,通風口也被掩埋了,他又豈能活下來。

  「將軍,此人便是曹魏郎中陳登陳元龍。」

  馬超眼前一亮,「如此一來,此戰吾軍算是大獲全勝,一舉將幽州曹魏精銳全殲爾。」

  「立即向主公報捷。」

  「喏。」

  不多時,已經移步南城門樓上的劉奇便接到了捷報。

  「伯言,這陳元龍當真如汝所言,藏身在那太守府絕地之中,可惜,如此一治世良才,卻也免不了被憋死的下場。」

  「叛逆之臣爾,死不足惜。」

  劉奇看了他一眼,回眸看向南邊,「圍剿司馬懿麾下的精銳,便可南下鄴城,逼降他曹丕,這天下大亂也為時太久爾,吾軍出兵北上乃是三月,如今入秋九月,這一戰卻是將吾東吳數載積累一朝耗盡,也不知此戰過後,這天下得多久才能恢復元氣。」

  「無戰亂,則可休養生息。」陸遜朝他微微拱手,「只是,吾江東的軍功爵,主公以為如何?」

  「不可廢棄,畢竟除吾中原之地外,還有海外蠻夷之國。」

  第五百六十一章 北都燕京

  「可先秦便是亡於軍功爵。」陸遜嘆了口氣道。

  「諸子有言,先秦若知這海外還有諸多蠻夷之國,只怕他嬴政會命數十萬大秦鐵騎西征,以戰養戰,也不會衰敗得如此之快。」

  陸遜苦笑一聲,有心勸說大秦之亡並非僅亡於軍功爵一途,卻無從開口。

  「此番孤便不隨軍南下矣,此外,伯言,汝也隨吾北上前往薊縣罷,吾命張遼都督遼東兵馬南下,以朱桓水師策應。」

  「喏。」

  「孝起,傳令董襲,點齊兵馬,迅速啟程北上,此外,將從沿海船隊卸下來的木材和工匠都調到薊縣。」

  「喏。」

  三日之後,抵達薊縣,劉奇站在城門處朝著破爛的城頭張望,身側陪同的一名縣吏上前一步,「回稟吳王,卑下已命工匠民夫開始修繕城牆,一月之內必可完工。」

  「不急。」劉奇指著這薊縣附近,「這薊縣附近有多少縣?百姓幾何?」

  縣吏微微一愣,隨即拱手一輯,「回稟吳王,薊縣隸屬廣陽郡,廣陽郡治下有薊縣、廣陽、昌平、軍都、安次五縣之地,靈帝時,民有四萬三千餘戶,二十八萬人,如今歷經戰亂,昨日統計郡內百姓不過兩萬九千餘戶,民有近十五萬人。」

  劉奇雙眉微皺,「可曾算上流民與匪兵?」

  「回稟吳王,未曾。」

  「呂凱。」

  「末將在。」呂凱策馬出列,朝著劉奇躬身一輯,呂岱斷臂,元氣大傷,如今已隨軍護送至薊縣療養,身為人子,呂凱所部也被劉奇調遣回返薊縣,如今擔任廣陽都尉一職。

  「命汝全力追剿廣陽境內匪患,將那些逃入山林中躲避戰禍的流民都給遷移至薊縣城郊安置。」

  「喏。」

  劉奇指著四周,「孤欲在此處興建一座大城,囊括整個廣陽郡,再將雍奴、安樂、潞縣等地縣劃入郡內,稱為京兆府,不知伯言以為如何?」

  「主公之意,是要在這薊縣……」陸遜有些欲言又止,畢竟這件事情只有他和劉奇知曉。

  「不錯,建城只在這薊縣附近即可,不過這城池卻有些太小,將來這薊縣城內可是要容納數百萬之民,至少也得方圓二十三十里的大城方可。」

  陸遜雙眉微皺,「主公,即便將幽州數縣劃入京兆府,只怕這一郡之地,也不足以修建此城。」

  「聽聞他戴良又從雪州擄來不少夫餘精壯?」

  「回稟主公,戴刺史上奏,一戰擊潰夫餘殘部,俘虜百姓十餘萬之眾,精壯十之四五,應當有四五萬人。」

  「那便全都調來薊縣修築城池,此外,再將建業的民夫工匠都給抽調到薊縣。」

  劉奇指著四周,「月底之前,孤便要看到掘土動工。」

  「喏。」

  「此外,往許昌傳書,上表天子,冊封天下四都。」

  「敢問吳王,是哪四都?」

  「西都長安,東都洛陽,南都建業,北都此前喚作薊縣,如今嘛,倒是可以喚作燕京。」

  陸遜嘴裡嘀咕著:「薊縣,古北燕之地爾,若稱之為燕京倒也不為過。」

  「此外,孤欲在海河入海口修建一座城池,喚作津門。」

  「主公,可是在泉州舊址上修建?」陳震出聲詢問道。

  「泉州便作為兩城之間的驛站罷,此城新修於海港之上,可為海路商船、戰船停泊之所,亦可成為吾大漢北都燕京海上屏障。」

  說著,劉奇指著海邊,「孤欲加封呂岱將軍為京兆太守,以樊艾為津門令,即日起,可從南北郡縣遷移百姓至此二地,此外,但凡願意應徵前來修建城池之民,皆可獲得一日三餐,修建完成之日,還可得賞錢,且發放所有工錢。」

  「主公此舉,可是為緩解幽州歷年征戰之百姓疾苦?」陸遜耐著性子問道。

  「不錯。」

  「可主公,要想同時修建這兩座城池,怕是至少得等一二載之久。」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