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張騫等人立即啟程,至康居,經過短暫的停留後,南下到了月氏國。張騫從當地人口中得知,這個月氏國便是當年被匈奴逼迫遷徙至此的。張騫幾乎有癱倒在地的感覺,他終於到了。

  張騫以大漢特使的身份,覲見月氏國君。在位者是個孩子,由他的母親監國。張騫向這位女主表明自己來月氏國的初衷:聯合大漢,夾擊匈奴。

  女主面作難色。後來向張騫表###跡,月氏和匈奴的恩怨是幾十年前的事情,如今她的國家這片土地很富饒,人民安樂,實在無心再起戰端。況且,無論匈奴還是大漢,都離他們太遙遠了。

  張騫沒有放棄,繼續留下做說客,兼做間諜,他把自己的隨從都派出去,周轉於周圍各國,記錄山川地貌人口軍力,形成一份完備的西域諸國研究報告。月氏國人對這位來自遙遠東方的使者沒有惡感,任其逗留,並給予充足供養。

  1)出西域(3)

  張騫與其隨從先後探查了大宛、康居、大月氏、大夏、奄蔡、安息、條枝、烏孫等諸國,一年多後,隨從們陸續趕回,張騫依舊無法說動月氏國人,決定放棄,動身回國。

  張騫翻越帕米爾高原,沿崑崙山北麓向東行進。無奈半路又遇到了匈奴人,再次被捉,再次被送到軍臣單于處。軍臣單于和見了老朋友一樣,拍拍肩膀,聊聊家常,哈哈大笑。張騫知道自己又跑不了了,老實在匈奴呆著。一年多後,軍臣單于病死,太子於單即位,伊稚斜發動軍事政變,趕跑於單,張騫一行人趁亂向南逃。虧得甘父還活著,身為匈奴人,甘父精通打獵,尋找水源,張騫才算沒餓死在半路。

  張騫來到了長安城腳下。他回來了,十三年後他回來了。翻過最高大的山脈,走過最乾旱的沙漠,趟過最湍急的河流,踏過最遼闊的草原,張騫回來了。沒變,長安還是那個樣子,不知道皇帝還記得他嗎?

  他去見了劉徹,皇帝和當年樣子變化不大,不過多了幾分威嚴。而張騫自己,當年走的時候還是英俊的白面少年郎,而今已經兩鬢斑白,身材消瘦,面容憔悴,儘管他和劉徹年紀差不多,都是三十多歲。十三年前同去的一百多隨從,只剩下了甘父一個人。

  劉徹哭了。他的國家有這樣的忠臣烈士,他的國家對得起祖先,對得起後世,他的國家不會懼怕任何敵人。

  用現在的計量單位,即便只算月氏和長安的直線距離,都有3000多公里。來回上萬里,一步一步走過。一個人要走多遠的路,才可以叫男人。

  相關資料:

  大宛:其民土著,以耕作為生,位於今費爾干納谷地,烏茲別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和吉爾吉斯斯坦三國的交界地區,當時人口30萬;

  康居:土著和遊牧雜居,在今巴爾喀什湖和鹹海之間,哈薩克斯坦境內,人口60萬;

  大月氏:遊牧國家,本在中國敦煌一帶,迫於匈奴壓力西遷至今天塔吉克斯坦和阿富汗交界處一帶,人口40萬;

  大夏:土著農耕國,在今阿富汗北部,與烏茲別克斯坦交界處一帶,人口在100萬以上,大國,但軍力極弱,一打就垮。張騫在此地曾見到產自中國巴蜀一帶的竹杖、布料,得知來自南方的身毒國(印度),有說巴蜀地區神秘的三星堆遺址與此有關。歐洲馬其頓王亞歷山大曾征服這一地區,並移民希臘人和馬其頓人於此,後因內亂和外族入侵衰弱。無論如何,這一地區有希臘人居住並和歐洲有聯繫,東西方兩個世界在這個地方進行了一次握手,握手過後——中國還是中國,歐洲還是歐洲;

  奄蔡:康居屬國,在今高加索一帶,人口不明,推算有50萬左右;

  安息:土著農耕國,在今伊朗境內,西文稱之曰帕提亞,人口不明,但張騫稱之為西域最大國;

  條枝:今伊拉克境內,安息屬國,張騫說這是一個神秘的國家,人口不明;

  烏孫:與匈奴接壤,和匈奴同俗的國家,今新疆伊犁河流域,人口63萬;

  2)全面開戰

  張騫是個重情義的男人,回中原時把匈奴老婆孩子一起帶了來。張騫被封為博望侯,甘父封為奉使君。劉徹以國家的高度對張騫表示了肯定。

  應該說,張騫這次西行並沒有完成最初的目標,月氏國根本無心和大漢聯合對抗匈奴。但是張騫帶回了一份詳細的西域各國調查報告,中國人第一次了解到如此多姿多彩的西域風貌,張騫乃中華走向世界第一人——如果傳說中那位和西王母有過一夜情的周穆王不算的話。

  不過對於劉徹來講,他最感興趣的還是張騫在匈奴十年的經歷。儘管張騫在匈奴十年一直處於被軟禁狀態,但他是被軟禁在匈奴單于身邊,能和匈奴最高層接觸。有這種經歷的人一般是投降過去的叛國者,去了就不再回來的,比如文皇帝時期的中行樂。但是張騫回來了,他對匈奴的人口分布,行政區劃,地理人情都非常了解,這些都是張騫暗暗記在心裡的,這也正是劉徹需要的,了解對手才能打擊對手。所以說張騫也是一位非常出色的情報人員。

  朔方城工程已經竣工,並移民10萬到此,開墾土地,發展經濟,以形成一個完備的基地。

  可以真正打一場了,劉徹對自己說。

  伊稚斜,劉徹。劉徹,伊稚斜。這兩個人年齡差了不少,但有一個共同的脾性:用拳頭說話。兩個人步入搏擊場,就等開始的一聲鈴響。




章節目錄